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个Angelman综合征(Angelman syndrome,AS)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单基因遗传智力障碍相关基因检测;应用拷贝数变异测序技术(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100 kb以上缺失/重复检测;应用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ethylation-specific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S-MLPA)方法检测15q11.2-q13区域印记区缺陷、甲基化及单亲二倍体。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行家系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变异对蛋白质功能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未发现先证者染色体非整倍体改变及致病CNV。先证者15q11.2-q13未检出印记区缺陷、异常甲基化及单亲二倍体。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UBE3A(NM_130838.4)基因存在c.1517G>A(p.R506H)杂合变异。Sanger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母亲和患病弟弟该位点杂合变异,其他家系成员该位点均无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BE3A基因c.1517G>A(p.R506H)对UBE3A蛋白功能有害;与野生型UBE3A蛋白相比,变异蛋白的电荷量、氢键数量和盐桥的连接均发生了改变。结论UBE3A基因c.1517G>A(p.R506H)杂合变异为该家系的遗传病因,暂无该位点致病的文献报道。研究结果拓展了UBE3A基因变异谱,有助于AS家系的遗传咨询与分子诊断。

  • 标签: Angelman综合征 UBE3A基因 高通量测序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骨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被精细调控的过程,涉及到炎性反应、血管新生、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及骨相关细胞增殖、细胞自噬等生物学表型。从生物学表型的角度出发,结合患者的骨不连危险因素等个体化特点,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为骨不连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分子参与调控骨愈合的多种生物学表型,是骨不连治疗的重要靶点。掌握骨愈合的生物学表型及分子靶点,能够加深对骨不连治疗方案的机制认识,有助于基础研究向临床治疗的转化应用。为此,本文综述了骨不连常见治疗方式所对应的主要生物学表型,并分析了各表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

  • 标签: 生物学表型 分子机制 交互作用 转化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18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过表达对脑胶质瘤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1)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官方网站中下载198例脑胶质瘤标本的miR-1182表达水平数据及患者的生存期信息,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不同WHO分级脑胶质瘤组织间miR-1182表达水平的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iR-118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2)体外常规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系A172、LN229、T98G、U87、U251及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系NHA,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182的表达水平。(3)将U87、U251细胞分别分为miR-1182转染组与阴性序列转染组,分别转染miR-1182模拟物和miR-1182阴性序列,转染48 h后采用5-乙炔基-2'-去氧尿苷(EdU)染色检测2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细胞的凋亡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2组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2组细胞中周期蛋白(c-Myc、c-JUN、CCND1、P21)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上皮-间充质转化(EMT)通路相关蛋白[PI3K、磷酸化(p)-PI3K、Akt、p-Akt、N-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WHOⅢ、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miR-118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WHOⅡ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182低表达脑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01.00±11.14) d]明显短于miR-1182高表达患者[(1812.00±23.2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NHA细胞比较,A172、LN229、T98G、U87、U251细胞中miR-118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87、U251细胞降低最明显。(3)与阴性序列转染组比较,miR-1182转染组U87、U25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c-Myc、c-JUN、CCND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2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I3K、p-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N-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182低表达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较差。miR-1182在脑胶质瘤细胞中呈低表达。过表达miR-1182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及PI3K/Akt、EM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表型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miR-1182 恶性表型 细胞周期蛋白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 上皮-间充质转化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dRTA)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研究,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方法通过Sanger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市立医院确诊的来自37个家系的44例原发性dRTA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的分类标准和指南评估变异致病性。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研究。结果44例dRTA患者共确定SLC4A1基因7个变异,ATP6V0A4基因17个变异,ATP6V1B1基因15个变异,其中新增11个新变异;根据ACMG指南,39个变异中致病性、可能致病性和良性变异分别为22、16和1个。9例患者是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RTA,4例患者为SLC4A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合并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并伴有贫血,14例和8例患者分别为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RTA,2例患者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仅携带1个ATP6V1B1杂合突变,7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阴性。43例患者均为完全性dRTA,1例患者为不完全性dRTA。ATP6V0A4基因和ATP6V1B1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病率分别为2/14和6/10。成人、儿童和婴幼儿慢性肾脏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4、2/4、1/36。经以枸橼酸钾钠合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生长发育(28/40)和电解质紊乱(41/44)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本研究44例原发性dRTA共发现3个致病基因SLC4A1、ATP6V0A4、ATP6V1B1的39个变异位点,其中11个为新变异。dRTA人群基因型和表型密切相关。经恰当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本研究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将为dRTA人群的遗传咨询和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酸中毒,肾小管性 突变 基因型 表型 SLC4A1基因 ATP6V0A4基因 ATP6V1B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反复低血糖惊厥发作伴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家系遗传咨询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姐姐及父母外周血样DNA,采用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进行遗传学分析并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反复夜间低血糖伴惊厥发作,姐姐仅存在空腹低血糖。全外显子检测结果显示患儿及姐姐均携带GYS2基因第5外显子c.731T>A(p.M244L)和第6外显子c.928G>A(p.G244S)复合杂合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其母亲携带c.731T>A(p.M244L)变异,父亲携带c.928G>A(p.G244S)变异。结论GYS2基因c.731T>A(p.M244L)和c.928G>A(p.G244S)复合杂合变异为本例糖原贮积症0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结果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基础;患儿低血糖时惊厥发作易被误诊为癫痫,但对抗癫痫治疗无效,可通过改善饮食维持血糖稳定控制发作。

  • 标签: 全外显子测序 GYS2基因 糖原贮积症0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2q11.2不同区域拷贝数变异病例的产前超声表型、拷贝数变异的亲代来源及妊娠结局,并分析基因型-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收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提示为单纯22q11.2区域拷贝数变异的25例产前病例(13例为22q11.2拷贝数缺失,12例为22q11.2拷贝数重复),分析其产前表型,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对拷贝数变异进行溯源分析,并随访其妊娠结局以及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在25例22q11.2拷贝数变异的病例中,涉及TBX1基因区域拷贝数变异者的超声表型多为心血管系统异常,涉及CRKL基因区域拷贝数变异的表型多为多囊性肾发育不良,远端区域拷贝数变异(涉及SMARCB1基因)的超声表型均为神经系统异常。在25例中,12例(48%)为新发突变,5例失访,12例终止妊娠,8例已出生,其中7例生长发育正常,1例A-D区域拷贝数缺失产前超声提示心血管系统异常,新生儿心脏超声与产前一致,并出现吞咽困难、吸奶无力、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结论22q11.2区域拷贝数变异的产前表型多样,与区域内基因的功能相关。颈后透明层增厚可作为22q11.2近端拷贝数变异的早期超声表型,仍需更多的研究来了解各区域拷贝数变异的性质及基因功能,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 标签: 22q11.2 拷贝数变异 产前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不同临床表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患者42例84只眼以及家系中一级亲属68名纳入研究。患者来自42个无血缘关系家庭。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首诊年龄(16.6±33.7)个月。外院转诊21例,均为眼底筛查发现病变;首诊本院21例。早产儿、足月儿分别为4、38例。有FEVR阳性家族史2例。均为FEVR分期1~5期。年龄<5岁者,全身麻醉后广角数码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5岁者,行常规FFA检查。来自28个家系的一级亲属68名均行常规眼底检查及FFA检查。行基因检测26个家系,其中先证者26例,一级亲属57名。对已知参与FEVR的基因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Wnt受体卷曲蛋白4(FZD4)、Norrie病(NDP)、四旋蛋白12(TSPAN12)、连环蛋白β1(CTNNB1)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FEVR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结果42例中,首诊症状为斜视及眼球震颤13例,中位年龄12个月;不追物或视力相关症状8例。84只眼中,FEVR分期1期或2期、3期或4期、5期分别为50(59.5%,50/84)、31(36.9%,31/84)、3(3.6%,3/84)只眼。首诊年龄>3个月的23例中,至少1只眼病变分期为3期以上16例(69.6%,16/23)。行眼底检查的68名一级亲属中,眼底FEVR样改变22名(32.4%,22/68)。行基因检测的26个家系中,检出FEVR相关基因的16种变异13个家系(50%,13/26),其中LRP5基因突变10种,最常见。单基因突变10个家系,其中LRP5、FZD4、CTNNB1基因分别为6、2、2个家系;LRP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个家系;LRP5基因和NDP双基因突变1个家系;LRP5和TSPAN12双基因突变1个家系。携带致病性FEVR基因13例先证者中,双眼病变程度一致者6例,不一致者7例,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FEVR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具有高度异质性;除首诊年龄外,未发现明确影响FEVR临床表现的因素。

  • 标签: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表型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Bweak亚型个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2月5日于浙江省血液中心献血的1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血清学方法鉴定受试者的ABO表型,用体外酶活性试验测定其血清中B糖基转移酶(GTB)的活性。用PCR扩增ABO基因第5 ~ 7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确定其基因型,采用T-A克隆技术分离单倍体并进行测序验证。用ProtParam和PSIPRED软件分析蛋白的一级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用PolyPhen-2、SIFT、PROVEAN三种软件分析错义变异对蛋白的作用效应。结果受试者血清学检测为Bweak亚型,血清中存在抗B抗体。体外酶活性试验显示其GTB活性显著降低。单倍体克隆测序分析发现B等位基因上存在c.398T>C错义变异,为一个新的B等位基因,可导致GTB第133位的苯丙氨酸替换为丝氨酸(p.Phe133Ser)。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上述替换对蛋白的一级和二级结构影响不明显,但变异蛋白的热力学能量增加6.07 kcal/mol,严重降低了热稳定性,生物信息学预测该变异对蛋白功能有害。结论新等位基因ABO*B.01-398C是引起Bweak亚型抗原弱表达的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评估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标签: Bweak变异型 B糖基转移酶 氨基酸置换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CdLS)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3月12日、8月14日、12月5日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的3例CdLS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采集外周血样进行家系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3例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特殊面容和其他伴随症状。根据国际诊断共识标准,3例患儿被拟诊为CdLS。通过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诊CdLS。患儿1携带NIPBL基因c.5567_5569delGAAinsTAT错义变异,患儿2携带SMC1A基因c.607A>G错义变异,患儿3携带HDAC8基因c.628+1G>A剪接变异。3例患儿均为新发变异。结论3例患儿均确诊CdLS,并发现了致病基因变异位点,其中NIPBL基因c.5567_5569delGAAinsTAT及HDAC8基因c.628+1G>A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道,丰富了CdLS的变异谱。

  • 标签: 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 NIPBL基因 SMC1A基因 HDAC8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散发性颅骨锁骨发育不全(CCD)的临床表型及基因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在2021年12月16日与2021年12月9日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2例CCD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及拷贝数变异测序。结果胎儿1的产前表型主要包括胎儿颅骨钙化差、顶枕部膨隆、颅骨受压变形、鼻骨缺失等,患儿2在婴幼儿期的表现包括前囟门闭合延迟、反复呼吸道感染、体格发育落后等,影像学提示锁骨发育不全。WES测序发现二者分别携带RUNX2基因c.911_914delinsTTT杂合变异和c.1008delT杂合变异,均为新发变异。结论胎儿锁骨发育不全、颅骨钙化不足、鼻骨缺失是CCD患儿主要的产前超声表现。对于体格发育落后、反复呼吸道感染,锁骨发育不全的婴幼儿也应警惕本病,并通过遗传学检测协助诊断。RUNX 2基因的c.911_914delinsTTT和c.1008del致病变异的发现扩展了RUNX2基因的变异谱,为患儿家庭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 胎儿期 婴幼儿期 基因诊断 RUNX2基因 遗传咨询
  • 简介:摘要类固醇生成因子(SF-1,NR5A1)是在性腺及肾上腺发育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NR5A1基因突变是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常见病因之一,目前临床报道的病例多为杂合突变。该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型复杂,早期报道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46,XY性腺发育不良,近年发现该基因突变与男性无精症或女性的卵巢早衰有关,多数患者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目前认为患者临床表型异质性,可能与不同基因突变对转录活性的功能影响、下游靶基因(如SOX9等)基因剂量效应以及寡基因突变等的遗传背景等相关。通过对NR5A1突变的基因型和相关表型开展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性腺发育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46,XY性发育异常 类固醇生成因子1 NR5A1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 MRI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HCC)的116例患者资料,男87例,女29例,年龄30~79(59±10)岁,其中DPHCC 31例,非双表型肝细胞癌(非DPHCC)85例,并按照6∶4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51例非DPHCC,19例DPHCC)及验证组(34例非DPHCC,12例DPHCC),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训练组中,DPHCC中环形动脉期高强化的患者占比高于非DPHCC[47.4%(9/19)比 7.8%(4/51),P<0.001]。环形动脉期高强化、强化的包膜是DPHCC的预测因素[OR值(95%CI)分别是10.17(1.70~60.80)、0.17(0.03~0.93),均P<0.05]。在训练组中,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8(95%CI:0.806~0.969)、78.9%、86.3%;在验证组中,以上3个指标分别为0.811(95%CI:0.655~0.968)、75.0%、82.4%。结论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对DPHCC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高。

  • 标签: 癌,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列线图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与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用Sanger测序在其家系成员中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SKI基因(NM_003036)第1外显子存在c.94C>G(p. Leu32Val)杂合变异,其父母未携带相同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该变异为致病性(PS1+PS2+PM1+PM2+PP2+PP3)。结论SKI基因c.94C>G(p. Leu32Val)杂合变异可能是该患者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Shprintzen-Goldberg综合征 SKI基因 杂合变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糖原贮积症Ⅵ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Ⅵ,GSD-Ⅵ)患儿进行表型和致病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对其进行致病变异检测,用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患儿男,3岁9个月,表现为腹部膨隆、肝脏肿大、身材矮小,WES检测发现其携带PYGL基因c.320dupA(p.Asn107fs)和c.697G>A(p.Gly233Ser)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证实二者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其中c.320dupA(p.Asn107fs)既往未见报道。结论上述发现明确了该GSD-Ⅵ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丰富了PYGL基因的变异谱,并为患儿的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糖原贮积症Ⅵ型 PYGL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MBD5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9例MBD5基因变异癫痫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其癫痫发作表现、脑电图、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癫痫起病年龄范围为5~89月龄。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全面强直阵挛发作7例、肌阵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各5例、不典型失神发作3例、失张力发作2例,肌阵挛失神发作、痉挛发作、强直发作各1例,有8例患儿有2~6种发作类型。丛集性发作特点5例,热敏感特点2例。2例患儿有癫痫持续状态史。癫痫起病前均有发育迟缓,均有明显语言障碍,6例有孤独症样表现。患儿脑电图背景活动异常5例,9例发作间期有癫痫样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未见明显异常。发现MBD5基因点变异5例(c.300C>A/p.C100X、c.1775delA/p.N592Tfs*29、c.1759C>T/p.Q587X、c.150_151del/p.Lys51Asnfs*6、c.113+1G>C),MBD5基因整体杂合缺失1例,包括MBD5基因在内的大片段缺失3例,9例均为新发变异。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9月龄至11岁11月龄,末次随访时2例癫痫发作已缓解11个月至4年6个月,7例尝试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仍有发作。结论MBD5基因变异患儿癫痫发作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多数患儿有多种发作类型,发作可有丛集性及热敏感特点。多有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和孤独症样行为。MBD5基因变异包括点变异和片段缺失。多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 标签: 癫痫 发作 基因,MBD5 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8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35型(SPG35)患者,总结SPG35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8例SPG35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全外显子测序、一代测序和家系共分离验证,并进一步对该疾病的临床、遗传学和发病机制作一总结。结果8例先证者中7例为幼年起病,1例为成年起病,临床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行走困难。其中2例临床表现为单纯型痉挛型截瘫,余6例不仅有运动系统功能的损害,还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吞咽困难等其他表型。基因检测共发现了13个脂肪酸2-羟化酶(FA2H)基因(NM_024306)突变,其中6个为已知突变,7个为本文新报道突变。结论SPG35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FA2H基因,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尚不十分明确。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基因型 突变 FA2H基因
  • 作者: 梅道启 梅世月 王莉 王媛 陈国洪 高超 马婷婷 闫佳勇 董世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郑州 450018,河南省遗传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儿童神经发育工程研究中心,郑州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康复科,郑州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彩超室,郑州 450018,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放射科,郑州 4500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特点,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总结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患儿女性,为17个月幼儿,以“间断性抽搐伴发育落后17个月”为主诉就诊。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发作形式为成串痉挛发作、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躯干部及颈部可见色素脱失斑,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大脑半球部分皮质及皮质下多发斑片状信号,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影,心脏彩色超声提示卵圆孔未闭、心包积液,腹部彩色超声提示多囊肾。眼科彩色超声示左眼视盘周围见局限性团状小隆起病变。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示先证者在染色体位置chr16∶2125799-2185690中的TSC2基因存在部分缺失(NM_000548),应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验证为23~42号外显子缺失,PKD1基因外显子全部缺失(NM_001009944),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验证为第1~46号外显子缺失,未见下游基因缺失,整体缺失片段大小约为60 kb,患儿父母表型均正常,为野生型。结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相对罕见,可兼具结节性硬化/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神经系统及肾脏受累程度重,预后不良,TSC2/PKD1基因缺失变异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

  • 标签: 邻接基因缺失综合征 结节性硬化症 多囊肾 TSC2基因 PKD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鳞状免疫表型鼻咽癌(NSNPC)的病理分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至2019年经病理确诊为NSNPC的病例,应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透射电镜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并收集临床随访资料。结果(1)23例NSNPC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16~76岁,中位年龄46岁,平均年龄为45岁。(2)形态学上均与经典鼻咽癌镜下形态相似。(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NSNPC多表达低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CK8/18、CK8、CKL),与经典鼻咽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路蛋白EGFR、PI3K、p-AKT、p-mTOR在NSNPC中低表达,与经典鼻咽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蛋白CK5/6、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CK7、突触素、CD56、嗜铬粒素A(CgA)、SOX-10、AKT、mTOR、Notch、STAT3、p-STAT3与经典鼻咽癌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原学检测:EBER阳性率78.3%(18/23),HPV阳性率8.7%(2/23),分别为HPV35及HPV38型。(5)基因改变:相较于经典鼻咽癌,抑癌基因BLU在NSNPC组织中表达增强;抑癌基因RASSF1及Rbms3在NSNPC组织中表达减弱,与经典鼻咽癌表达一致。(6)超微结构特征:5例中发现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余18例未见明显桥粒连接。(7)分期及预后:NSNPC与经典鼻咽癌相比,NSNPC复发率低、临床分期较早(P<0.05),预后较好,而与年龄、性别、远处转移、死亡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NSNPC在组织学形态、病原学及基因改变上均与经典鼻咽癌类似,NSNPC仍属于非角化鳞癌中的未分化型。NSNPC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 标签: 鼻咽肿瘤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击波对三维培养软骨细胞增殖和抑制去分化的作用。方法构建海藻酸盐封装的软骨细胞微球,用不同强度冲击波(分5组:空白对照组、1 bar组、2 bar组、3 bar组、5 bar组,1 bar=100 kPa)刺激,观察平面与三维、静态与动态培养下软骨细胞形态。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钙黄绿素(Calcein AM)-碘化丙啶(PI)活死细胞染色检测不同时间点软骨细胞增殖凋亡。PCR检测软骨相关标志物Ⅰ型胶原(Col-Ⅰ)、Ⅱ型胶原(Col-Ⅱ)、蛋白聚糖(Aggrecan)表达。组织学染色观测软骨细胞形态与基质表达,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三维培养的软骨细胞在冲击波刺激下保持圆形形态,存活良好。低能量能够刺激细胞增殖,达到3 bar或以上时,细胞死亡增多,存活率下降。静态组第14天Col-Ⅰ表达明显高于第1天(3.687±0.156,t=14.240,P<0.01),与动态组第14天比较(2.887±0.424,t=3.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和第14天静态组Col-Ⅱ(0.334±0.100和0.140±0.046)与动态组(0.677±0.146和0.363±0.1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3、3.231,P<0.05);静态组Aggrecan在第14天下降明显(0.077±0.050),低于动态组(0.247±0.085,t=2.979,P<0.05)。阿尔新蓝和番红O组织学染色观察到刺激组软骨细胞密集分布和相关糖胺聚糖产物的沉积。结论体外冲击波刺激能够更好地维持体外三维培养软骨细胞的表型,抑制去分化。

  • 标签: 软骨细胞 动态三维培养 体外冲击波 去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SNS)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并评估PAX3和PAX8抗体在BSN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2019年东部战区总医院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梭形细胞肿瘤30例(包括3例BSNS、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3例纤维肉瘤、1例蝾螈瘤)。对BSNS标本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随访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所有肿瘤标本中PAX3及两种PAX8抗体(包括PAX8鼠单克隆抗体,克隆号OTI6H8,以下简称PAX8-OTI6H8抗体;PAX8兔单克隆抗体,克隆号EP298,以下简称PAX8-EP298抗体)的表达,比较PAX3及两种PAX8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3例BSNS患者均为老年女性,临床多表现为鼻塞,伴出血。影像学显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密度影,伴骨质破坏。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界限不清,常衬覆纤毛柱状上皮,并可见黏膜内陷及鳞状上皮化生。肿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异型性较小,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间质血管多为薄壁血管,部分呈鹿角样改变。2例肿瘤组织出现横纹肌分化区域,2例可见骨组织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3例BSNS均表达PAX3抗体和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及1例蝾螈瘤均不表达PAX3、PAX8-OTI6H8及PAX8-EP298抗体,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中8例有PAX3及PAX8-OTI6H8抗体的阳性表达,而不表达PAX8-EP298抗体,3例纤维肉瘤中1例局灶弱阳性表达PAX3及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FISH检测显示3例患者(4份标本)的肿瘤细胞均存在PAX3基因断裂。结论BSNS是具有神经和肌源性双重分化的独特的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混淆。PAX3基因断裂是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PAX3在BSNS中阳性表达,但特异性有限。PAX8-OTI6H8抗体也会在BSNS中表达,PAX8-EP298抗体则均为不表达。

  • 标签: 鼻窦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