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2月-2021年2月,共收治跟腱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5.5 cm~4.5 cm×6.0 cm;应用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矩形推进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供皮肤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10例跟腱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完全成活,经过6~1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满意,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和跟腱皮肤一致,供皮肤仅遗留线形瘢痕,足部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活动度评分96~98分,10例均为优。结论以小腿后外侧肌间隙腓动脉穿支为血供来源的矩形推进皮瓣在修复跟腱软组织缺损创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修复后的皮瓣颜色、质地、厚度方面较其他术式更接近跟腱皮肤,适合推广应用。

  • 标签: 腓动脉穿支皮瓣 小腿后外侧肌间隙 矩形推进皮瓣 跟腱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严重脑损伤后不同意识水平患者关键脑的功能差异,为慢性意识障碍客观评价指标的明确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严重脑损伤(伤后初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9分)后患者(均为右利手)为研究对象,依据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并结合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定义,将其分为无反应性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组(8例)、微意识状态(MCS)组(8例)、脱离微意识状态(eMCS)组(6例)、闭锁综合征(LIS)组(8例)。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不同意识水平患者间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的差异。结果UWS/V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右侧颞中回,MC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左侧小脑顶和左侧顶下小叶,eMC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左侧枕上回和左侧额下回,LI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左侧颞下回和左侧扣带回。UWS/VS组患者相对MCS组ReHo值显著减弱的峰值脑在左侧岛叶(体素值1 341,t=-5.380,P<0.05);MCS组患者相对eMCS组ReHo值显著减弱的峰值脑在左侧小脑顶(体素值549,t=-5.377,P<0.05),而ReHo值显著增强的峰值脑在左侧岛叶(体素值438,t=3.751,P<0.05);MCS组患者相对LIS组ReHo值显著增强的峰值脑在左侧额内侧回(体素值1 014,t=5.406,P<0.05)和左侧额叶外核(体素值229,t=4.115,P<0.05);eMCS组患者相对LIS组ReHo值显著增强的峰值脑在左侧额内侧回(体素值421,t=3.397,P<0.05)。结论静息态下不同意识水平患者间关键脑的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涵盖优势半球、左侧岛叶及小脑,这些区域可能是慢性意识障碍客观评价指标的检测靶

  • 标签: 慢性意识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意识水平 脑网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神经鞘瘤(JFS)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JF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改良Samii分型将肿瘤分为A~D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B1型采用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5例B2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联合经颈静脉突入路,3例B3型采用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4例C型采用颈外侧入路,8例D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联合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围手术期脑神经并发症主要包括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8例,面神经麻痹加重2例,无颅内血肿、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9)个月(12~70个月)。术后12个月,mRS为0~1分者16例,2分9例,3分3例。至末次随访,3例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均无进展;25例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遗留部分后组脑神经麻痹患者5例,H-B分级大于Ⅲ级的面神经麻痹患者3例。结论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遵循颅底手术微创化的理念,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颈静脉孔 个体化
  • 简介:摘要颈静脉孔副神经节瘤(即颈静脉球瘤)起源于颈静脉球血管外膜的神经嵴细胞,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易被忽视。病变可累及中耳、外耳道、面神经、颈静脉球、后组颅神经、颈内动脉甚至颅内,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SDHx相关基因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立至关重要。处理策略包括随访观察、手术切除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变范围、全身情况及患者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其手术治疗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手术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手腕尺侧及足底内侧作为修复儿童手部掌侧皮肤缺损全厚皮片供的优化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行手部全厚皮片移植术,术后皮片完全存活且有半年以上随访的手部掌侧皮肤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厚皮片供区分为腹股沟、手腕尺侧和足底内侧3个组。采用潘通皮肤色卡指南测定受移植全厚皮片与周围皮肤色差;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对受、供术后瘢痕进行评分;评估受、供的术后效果家长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68例患儿,男44例,女24例,年龄(3.19±2.74)岁(6个月至14岁),其中腹股沟供皮37例,手腕尺侧供皮19例,足底内侧供皮12例。术后随访(14.07±2.94)个月(7~18个月)。3组不同供皮的术后受移植皮片色差及家长满意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足底内侧组、手腕尺侧组色差均小,腹股沟组色差最大;足底内侧供皮组家长满意度最佳,其次为手腕尺侧供皮组,腹股沟供皮组家长满意度最差。3组术后受、供瘢痕的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术后受家长满意度评级中,足底内侧组级别为优者比例最高,其次为手腕尺侧组,腹股沟组最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儿童手部掌侧皮肤缺损时,为获得最佳的重建效果,缺损面积不大时,偏掌侧的缺损推荐足底内侧供皮,偏手指侧方的缺损以手腕尺侧供皮为宜。

  • 标签: 手掌 全厚皮片 供区 植皮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供皮皮片打孔扩张原位回植取皮术在中小面积皮肤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A组,以鼓式取皮机于供皮切取一整鼓中厚皮片,面积200~220 cm2,取皮机根部皮片不予离断,根据所需面积获取取皮机游离部皮片,移植于术创面,间断缝合,打包包扎;供皮剩余皮片则以15号手术刀片均匀打孔后,覆盖所有供创面,间断缝合,加压包扎。选择同期同一科室其他医疗组收治的同类患者,供皮采用传统直接暴露法包扎,为B组。患者术后门诊随访,观察供皮愈合情况及局部瘢痕增生程度,并参照温哥华瘢痕量表对瘢痕进行评分。应用SPSS 9.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定性资料以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共纳入63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18例,年龄5~83岁,创面面积40~80 cm2,术后除1例患者面部植皮皮片撕脱,2例皮片下血肿形成、皮片部分成活,1例术后感染、皮片成活不良外,其余患者受皮片均成活良好,供一期愈合。B组共纳入59例患者,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4~78岁,皮肤缺损面积为40~80 cm2。2组患者术后均获7~12个月随访,A组供愈合时间为11.1(10.2,12.2)d,未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严重增生性瘢痕、供延迟愈合等情况,4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无瘢痕疙瘩发生,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3(2,4)分。B组愈合时间为15.8(13.9,17.5)d,愈合后出现增生性瘢痕23例,瘢痕疙瘩2例,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17(17,17)分。A组和B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增生性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的供皮皮片打孔扩张原位回植取皮术与传统的取皮术相比,供皮皮片完整,厚薄均匀,原位回植于供皮创面后血运建立快,供皮无创面裸露,一期愈合后肤色自然,瘢痕不明显,更加符合人体皮肤功能与美学要求。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原位回植 鼓式取皮机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横突孔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横突孔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横突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横突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横突孔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柱截骨优先矫形技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后路三柱截骨并应用三柱截骨优先矫形技术治疗的18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47.6±15.9)岁(范围23~69岁)。评估术前、术后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测量主弯Cobb角、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冠状面顶椎偏移距离(apex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即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躯干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手术时间为(401.9±68.9) min、术中出血量为(2418.8±736.9) ml,固定(11.2±3.8)个节段(范围5~16个节段),术中神经监测均无信号异常,未发生截骨面脱位。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3)个月(范围9~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为65.0°±16.4°,术后降至41.6°±14.1°,矫正率为36.6%±13.1%;术后1年时为41.4°±14.3°,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K术前为65.5°±20.8°,术后降至28.1°±13.8°,矫正率为57.8%±17.8%;术后1年时为29.3°±14.2°,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C7PL-CSVL、S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49,P=0.642;F=3.519,P=0.058)。术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肢麻木症状(术前无神经症状),于术后半年随访时症状消失。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并发症。结论三柱截骨优先矫形技术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中可获得较好的局部矫形效果,且在平均1年的随访中无明显丢失;能够有效避免截骨面不稳脱位和大量出血,同时简化了手术步骤,降低上棒难度,且并未延长手术时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截骨术 矫形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中央颞棘波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海马不同分区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分析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和临床指导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44例BECTS患儿和3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脑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数据,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分别分析前、后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BECTS患儿左侧前海马与右侧楔前叶、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度降低(P<0.001);右侧前海马与左侧颞中回颞极、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额中回眶部的功能连接度降低(P<0.001);左侧后海马与左侧海马、右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降低(P<0.001);右侧后海马与右侧舌状回、右侧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度升高(P<0.001)。结论BECTS患儿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特征发生改变,对于理解BECTS潜在的神经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伴中央颞区棘波儿童良性癫痫 海马 功能连接 静息态 血氧水平依赖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弧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对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60例(60眼),根据患者所选择的角膜塑形镜基弧设计不同进行分组,非球面组30例(30眼)配戴基弧非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球面组30例(30眼)配戴基弧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测量2组患者在5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和角膜的高阶像差(HOA)、球差(SA)、彗差、三叶草差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值(SR)等。取左眼数据用于统计分析。组内戴镜前后波前像差及MTF、SR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组间各项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与戴镜前相比,2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眼和角膜的HOA、SA、彗差均增加,SR、MTF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球面组、非球面组戴镜后角膜的三叶草差均较戴镜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01;t=-3.41,P=0.002)。组间全眼HOA、SA、彗差增加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01;t=2.13,P=0.038;t=4.51,P<0.001),组间角膜HOA、彗差增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06;t=2.69,P=0.009);组间其余像差和SR、MTF改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基弧的不同设计影响患者的客观视觉质量。相比于基弧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患者配戴非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后客观视觉质量更好。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基弧区非球面设计 客观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2年至2019年南沙医疗机构手足口病上报情况,分析该病在本区域流行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指导防疫工作。方法通过中国大疫情网和广州市突发网下载该病的报告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2012年至2019年期间南沙合计报告16 529例手足口病(年均发病率300.54/10万)。4—10月发病较多[90.88%(15 022/16 529)],发病曲线呈双峰分布。2012年至2019年8个街镇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比较多的南沙街、大岗镇和东涌镇。男女比例为1.52∶1,0~5岁发病最多,占95.53%(15 790/16 529)。全区病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实验室诊断病例仅1.02%(168/16 529),病原主要是其他肠道病毒。期间共报告聚集性疫情196起,罹患率1.64%(773/47 072),主要发生在幼儿园[94.9%(185/196)]。结论南沙2012年至2019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季节性明显,发病地区和人群分布相对集中。托幼机构由于易感人群集中,该病容易因聚集而传播。为有效减少手足口病发病,应加强监测,做好重点场所的防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鼓励接种疫苗等。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于唇裂二期患者唇珠畸形修复的手术方法。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18~29(21.46±2.8)岁]唇裂二期患者资料,均采用垂直转向红唇瓣重建唇珠。术中将裂缘侧唇珠区域组织复位,同时用垂直转向的红唇补充红唇组织,深面肌肉组织瓣补充唇珠组织容量。测量术前后唇珠红唇垂直向宽度和唇珠突度,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调查术后效果患者自我评估,评估唇珠重建效果。结果垂直转向红唇瓣术后患者唇珠结构明显,唇珠形态饱满、居中,唇部整体形态立体感增强。无不良并发症。术后随访28例患者,平均9.71个月。术后中线处、裂侧唇峰、裂侧短臂中点处唇红宽度分别为(6.35±0.87) mm、(7.75±1.03) mm、(7.48±0.97) mm,与术前(5.32±0.91) mm、(3.98±0.89) mm、(4.30±0.86) mm比较明显增加,术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唇珠突度(0.83±0.51) mm较术前(0.38±0.46) m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转向红唇瓣重建唇珠有效率27例(96.4%)。结论垂直转向红唇瓣修复是一种用于唇裂二期唇珠重建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唇裂 修复外科手术 唇珠重建 红唇瓣 垂直转向 二期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外侧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肢体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股外侧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8岁,平均40岁。其中车祸伤5例,机器绞伤4例,其他伤3例;创面均合并有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伴不同程度的感染,软组织感染10例,骨髓炎2例。使用样布得到创面形状及大小,9例为单一创面,面积12 cm×11 cm~26 cm×11 cm,将样布自中央一分为二,将宽度变为长度,设计双叶嵌合皮瓣;3例为同一肢体上存在2处创面,单个创面面积6 cm×4 cm~14 cm×6 cm,按照创面大小设计双叶嵌合皮瓣。6例采用同一源动脉来源的共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3例采用不同源动脉来源的双干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2例采用筋膜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1例采用混合型双叶嵌合皮瓣修复。皮瓣内携带的股外侧肌或阔筋膜张肌用于填塞死腔或窦道,供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伤口愈合及供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9例单一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24 cm×6 cm~32 cm×7 cm;3例2处创面切取的皮瓣单个面积为7 cm×5 cm~14 cm×7 cm。肌瓣切取体积为4 cm×3 cm×2 cm~11 cm×6 cm×4 cm。无一例发生血管危象,受伤口愈合时间为12~83 d,平均27 d,大腿供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7~32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皮瓣表面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1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感觉异常,2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骨髓炎者随访期内未出现窦道、皮肤不愈合、伤口流脓等,1例术后1年因骨缺损行骨瓣手术,骨缺损顺利修复。结论采用股外侧双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伴有严重感染的肢体创面,可以根据受的条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携带血供丰富的肌肉,有效地控制感染并修复创面,减轻供的损害。

  • 标签: 穿支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伤口感染 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患儿男,29个月。因精神萎靡半月余,呕吐2 d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磁共振成像显示松果体异常信号影,脑积水。患者入院第4天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出院随访4个月,患者死亡。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部分区域可见坏死,细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个别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小体,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部分阳性,波形蛋白阳性表达,INI1表达缺失。最后诊断为罕见发生于松果体的不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SLE患者31例(62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0例(17眼)和非狼疮性视网膜病(NLR)组24例(45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黄斑视网膜行3 mm×3 mm模式扫描,获得黄斑浅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图像,并用本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视网膜血流灌注图进行骨架化分析,获得去除中央无血管区(FAZ,0.6 mm)的总环区域(TAZ)以及进一步4分(S、T、I、N)的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骨架化毛细血管密度(RCD)。此外,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对疾病组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浅层视网膜TAZ区域以及S、T、I、N各分区,NLR组和LR组的RC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LR组相较于NLR组更低,这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层视网膜,3组之间的差异不如浅层明显,仅发现LR组在N区域的RCD值较NLR组明显下降(P=0.022),且LR组在除T外其他3个分区的RCD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此外,LR组的SLEDAI评分显著高于NLR组(P=0.006),且LR组的SLE并发症,如狼疮性肾炎和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均更高(分别为50% vs. 25%,10% vs. 4%)。结论:OCTA能有效检测SLE患者黄斑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改变。SLE患者无明显眼底及视力损伤时,浅层视网膜RCD即发生显著性改变,推测其可能可以作为监测SLE视网膜损害的早期生物学特征。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 狼疮性视网膜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松江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培养阳性的1 105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进行菌种鉴定(PNB法、TCH法和28℃培养试验)和药敏试验(四种一线抗结核药),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1 105株结核分枝杆菌中,总耐药率为18.8%(208/1 105),其中初治患者的耐药率为17.9%(189/1 058),复治患者的耐药率为40.4%(19/47);总耐多药率4.0%(44/1 105),其中初治患者的耐多药率为3.4%(36/1 058),复治患者的耐多药率为17.0%(8/47)。5年总耐药率、初治患者耐药率、复治患者耐药率、总耐多药率、初治患者耐多药率、复治患者耐多药率均无上升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4.229、3.871、6.862、2.764、4.930、1.955,均P>0.05)。五年耐多药率分别为2.6%、3.5%、4.4%、4.5%、5.4%,逐年递增。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老年群体、复治患者是上海市松江结核病高发的因素,且复治患者更易产生耐药(OR=0.321,95%CI:0.175~0.586,P<0.01)和耐多药(OR=0.172,95%CI:0.075~0.394,P<0.01)。结论上海市松江2014-2018年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流行趋势较平稳,耐多药率逐年递增。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广泛耐药结核 疾病流行 男(雄)性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简称新疆)孕妇和儿童碘营养水平。方法2018年3 - 9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区以县(市、)为单位,每个县(市、)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每个片抽取40名8 ~ 10岁儿童和20名孕妇,采集其家中食用盐盐样和随意1次尿样测定碘含量,并采用B超法检测儿童甲状腺容积。结果94个县(市、),共采集儿童家中盐样18 859份,孕妇家中盐样9 070份。儿童盐碘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6.65(23.70,29.80)mg/kg,孕妇盐碘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6.60(23.80,29.80)mg/kg。儿童合格碘盐17 736份,非碘盐109份;碘盐覆盖率为99.42%(18 750/18 859),碘盐合格率为94.59%(17 736/18 750),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05%(17 736/18 859),非碘盐率为0.58%(109/18 859)。孕妇合格碘盐8 533份,非碘盐57份;碘盐覆盖率为99.37%(9 013/9 070),碘盐合格率为94.67%(8 533/9 013),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08%(8 533/9 070),非碘盐率为0.63%(57/9 070)。儿童合格碘盐食用率< 90%的县(市、)有12个,孕妇合格碘盐食用率< 90%的县(市、)有14个。共检测8 ~ 10岁儿童尿样18 862份,尿碘中位数为227.0 μg/L,无尿碘中位数< 100 μg/L的县(市、)。共检测孕妇尿样9 070份,尿碘中位数为182.0 μg/L,其中尿碘中位数< 150 μg/L的县(市、)有23个。B超检测8 ~ 10岁儿童18 787人,甲状腺肿大231人,甲状腺肿大率为1.23%,范围为0 ~ 12.05%,甲状腺肿大率> 5%的县(市、)有2个。结论新疆仍有部分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 90%,儿童碘营养大于适宜量(尿碘中位数在200 ~ 299 μg/L),孕妇碘营养适宜(尿碘中位数在150 ~ 249 μg/L),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总体达到国家消除控制标准(< 5%)。应加强碘盐监管,并持续监测儿童和孕妇的碘营养水平。

  • 标签: 儿童 孕妇 尿 甲状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流感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特征、疫情规模及流行特征,为流感聚集性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报告的流感聚集性疫情资料,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Mapinfo 10.0空间分布软件绘制流感聚集性疫情地理分布图。结果2016—2019年,北京市通州共报告流感聚集性疫情296起,涉及病例3 273例,平均罹患率为26.05%。流感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中心城区的发生数量高于农村地区,发生疫情最多的场所为小学(194起,占65.54%),其次为托幼机构(74起,占25.00%)和中学(28起,占9.46%)。2016—2019年流感聚集性疫情检出的流感病毒型别不断变化,且不同场所发生的流感聚集性疫情的流感亚型不同(x2=72.863,P<0.01)。发生疫情的班级平均接种率为21.81%。疫情规模以5~15例病例为主(255起,占86.15%)。疫情发生至报告的时间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296,P<0.01),疫情持续时间与规模呈正相关(r=0.528,P<0.01)。结论流感聚集性疫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应加强对学校等聚集场所的流感疫情监测,尽早发现和报告疫情,以减少疫情的扩散传播。

  • 标签: 流感 聚集性疫情 流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