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慢性疾病, 临床症状表现为关节僵硬及发炎、脆弱、丧失可动性、畸形等。在治疗方法上主要依赖动物实验模型,对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的病因、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免疫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制作的方法多达数十种,不同建模型方法之间各有利弊。本文着重从实验判定,建模方法,对象选取等方面进行总结及阐述,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作的角度对各种因素的不同方面进行归纳,以期达到推动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研究的目的。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动物模型 研究进展    
  • 简介:【 摘要】 目的:测定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分析高血压病肾损害早期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 2019年12月之间在我社区接受检测的高血压病患者58 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8 例为对照组,应用定时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比较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平均值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结果: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平均值(15.63±7.03)明显高于观察组(48.44±17.62),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高出正常参考值为3例,观察组尿微量白蛋白高出正常参考值为28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临床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社区医疗机构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高血压病患者 早期肾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液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尿常规三项检查对诊断肾脏损害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肾脏损害患者110例与健康体检人员1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所有患者均进行尿液检验。检查后,对比疾病组患者与健康组人群尿液检测结果。结果:检查后,疾病组患者β2微球蛋白(8.37±2.38)μg/ml、尿白蛋白(5.48±1.49)mg/ml、尿常规阳性率12.7%,均显著高于健康组人群(P<0.05)。结论:尿液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尿常规三项检查在临床诊断肾脏损害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及早的发现患者肾脏损害部位,并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判断临床用药效果,从而更加于医师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方式,使患者生命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液β2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 尿常规 肾脏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滋肾化浊汤加减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方案对比,探究其临床应用疗效,研究2019.07~2021.05,研究基数资料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80例,区组随机化分组,参照组/40(替米沙坦治疗),联合组/40(滋肾化浊汤加减+替米沙坦治疗),对比(1)血压水平;(2)肾功能指标。结果:相比参照组,联合组患者各项研究指标有显著改善趋势,(P<0.05)。结论:滋肾化浊汤加减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有显著治疗意义,可积极改善患者血压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滋肾化浊汤 替米沙坦 高血压 早期肾损害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诊断肾功能损害时检测血清胱抑素C(CyC)联合肌酐(Scr),尿素氮(Bun)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4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肾功能损伤患者500例为研究组,同一时期内健康体检者500例为比较组,二组患者均实施血清胱抑素C(CyC)、肌酐(Scr)、尿素氮(Bun)检测,对比二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血清胱抑素C(CyC)、肌酐(Scr)、尿素氮(Bun)指标均高于对比组,差异突出(P<0.05)。结论:临床诊断肾功能损害相关疾病时,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胱抑素C(CyC)、肌酐(Scr)、尿素氮(Bun)指标进行诊断。

  • 标签: 尿素氮(Bun) 肾功能损害 肌酐(Scr) 血清胱抑素C(CyC)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缬沙坦联合尼可地尔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效果和对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选择电脑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共60例,对照组采取缬沙坦单一治疗、观察组采取缬沙坦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并将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以明确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19.25±1.02)ug/L、CRP(1.91±0.08)mg/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采用缬沙坦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且能够减少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值得研究和推广。

  • 标签: 缬沙坦 尼可地尔 治疗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 效果 因子水平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纳入研究时间段,选取在研究时间段内自愿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小儿心肌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1,6-二磷酸果糖治疗,探究两组患者在不同药物治疗下的治疗有效率、心肌酶变化状况(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数据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提高,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小儿心肌损害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同时还提高了治疗有效率,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1 6-二磷酸果糖 小儿心肌损害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心肌钙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0例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下进行hFABP、cTnI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受试者及组内心肌缺血患者与心肌梗死患者hFABP、cTnI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结合cTnI可准确揭示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程度并为患者分型及预后预测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钙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在临床诊断中,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的准确性。方法:71例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为研究组,在2021年1月--2022年10月内被选择进入本次研究,并选择同时期71例健康体检人士为对照组,所有人都进行尿素氮、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检测,分析各指标以及准确性。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各指标升高(P<0.05),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的准确性高(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中,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尿微量白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验的准确性高,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早期肾功能损害 检验准确性 肌酐 尿微量白蛋白 胱抑素C
  • 简介:目的探讨尿β2微球蛋白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在诊断支原体感染后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或酶法测定支原体感染组41例、非支原体感染肾病组26例、正常对照组40例儿童的Uβ2-MG、NAG、Ser、BUN、UMA和补体C,并进行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感染组血清Cr、BU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Uβ2-MG、NAG、UMA含量则明显升高(P〈0.05);与非支原体感染肾病组相比,MP感染组Uβ2-MG、NAG、SCr、BUN、UM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β2-MG、NAG明显升高,SCr、BUN、UMA则明显降低;而非支原体感染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Uβ2-MG、NAG、SCr、BUN、UMA均明显升高(P〈0.05);在支原体感染组,血清Cr、BUN的异常检出率为0,而UMA的异常检出率为4.88%,高于血清Cr、BUN;Uβ2-MG、NAG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8.54%、17.08%。在非支原体感染肾病组,血清Cr、BUN、UMA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1.54%、7.70%、33.3%,而Uβ2-MG、NAG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6.67%、6.67%。结论MP感染时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均可能受损,以肾小管功能受损为主;UMA、Uβ2-MG、NAG均应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以及早发现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肾损害

  • 标签: 尿β 2微球蛋白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尿微量白蛋白 肺炎支原体 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