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PV感染基因型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组织分布情况。方法:选取56例宫颈正常组织、4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45例宫颈腺癌组织分别记为对照组、鳞癌组和腺癌组,均采用PCR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对HPV感染23种基因进行分型检测,观察不同组别其分布情况,并对各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鳞癌组HPV感染阳性率(91.67%)和腺癌组(73.33%)均远远高于对照组(10.71%)(P〈0.05),且腺癌组HPV感染阳性率也显著低于鳞癌组(P〈0.05);对照组、鳞癌组和腺癌组一重感染、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分布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6例HPV感染阳性患者,HPV-43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为62.50%;鳞癌组44例HPV感染阳性患者,HPV-16和HPV-18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0.57%和19.81%;腺癌组33例HPV感染阳性患者,HPV-16和HPV-18基因型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9.58%和19.72%。结论:HPV-16和HPV-18基因型感染可能参与宫颈鳞癌和腺癌发生,且在宫颈癌患者组织,多存在双重或多重HPV感染。

  • 标签: HPV感染 基因型 宫颈正常组织 宫颈鳞状细胞癌 腺癌
  • 简介:主要总结并探讨几种常见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下镜像特征以及RCM技术在丘疹鳞屑性皮肤病辅助诊断应用进展。其中寻常性银屑病RCM研究较多且相对深入,已建立了观察银屑病不同病期及疗程量化指标。玫瑰糠疹RCM研究比较缺乏,可能与该病相对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和有限RCM分辨率有关。扁平苔藓RCM诊断可以达到类似于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改变水准,但毛发红糠疹应用RCM观察其特异性组织病理表现相对困难。硬化性萎缩性苔藓和光泽苔藓RCM研究虽少但其表现较为特异。RCM技术已为皮肤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极大帮助,有待设备技术更新改良和更多简便实用应用研究来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效果及前景。

  • 标签: 银屑病 玫瑰糠疹 扁平苔藓 毛发红糠疹 硬化萎缩性苔藓 光泽苔藓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方法:采用EMs患者32例,取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无EMs患者34例,取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PI3K/AKT与VEGFmRNA表达,ELISA法检测PI3K/AKT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PI3K、AKT和VE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内膜PI3K、AKT和VEGF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P〈0.01)。EMs,Ⅰ、Ⅱ期PI3K、AKT和VEGFmRNA和蛋白表达与Ⅲ、Ⅳ期异位内膜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和VEGF共同参与EMs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clinicalmedical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最终成绩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接受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最终取得良好教学和学习效果。

  • 标签: PCMC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 教学实践 皮肤性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AEG-1、P16、KI-67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2月至2015年9月选择在我院诊治宫颈癌前病变患者98例作为癌前病变组,同期选择宫颈癌患者98例作为宫颈癌组和98例健康体检人作为对照组,取三组宫颈样本都进行AEG-1、P16、KI-67蛋白表达免疫组化分析,并调查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EG-1、P16、KI-67蛋白在宫颈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93.9%和92.9%,而癌前病变组为57.1%、50.0%和57.1%,在对照组为3.1%、2.0%和4.1%,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G-1、P16、KI-67蛋白阳性表达与宫颈癌前病变年龄、疾病类型、HPV感染等病理参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性显示AEG-1、P16、KI-67蛋白表达都呈现两两正向相关性(P〈0.05)。结论:AEG-1、P16、KI-67蛋白在宫颈癌前病变中都呈现高表达状况,且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三者可互相作用影响宫颈癌前病变发展状况。

  • 标签: AEG-1 P16 KI-67 宫颈癌前病变 相关性
  • 简介:特应性湿疹(AE)是手部湿疹主要危险因素。在斯堪那维亚基于人群调查“是否患过儿童湿疹”问题经常用来评估儿童期AE发生。在目前研究,此问题有效。根据1960年以来学校医疗档案确定出600例AE患者及600例无湿疹或过敏性疾病对照,将问卷发给他们。应答率为70.5%,应答者平均年龄为36.7岁。问题特异性为70.7%,灵敏性为89.9%。目前患手部湿疹亚群较未发生者灵敏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结果显示:该问题高估了儿童期AE患病率,系数为1.6。当行危险评估时,此问题较手部湿疹终生危险度能更好评估目前手部湿疹发生危险度。总之,这一确认问题高估了儿童期AE发生率,并可能在成年人群调查中高估AE作为手部湿疹危险因素作用。

  • 标签: 儿童湿疹 危险评估 儿童期 特应性 手部湿疹 成人
  • 简介:观察阿达帕林凝胶联合阿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重度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将70例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口服,0.5g/次,1次/天,每周连服3天后停药4天;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外用阿达帕林凝胶,每晚睡前用1次.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比较两组用药1月、2月后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有效率45.71%,对照组有效率3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有效率82.86%,对照组有效率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以治疗组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指数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达帕林凝胶联合阿奇霉素间歇冲击疗法治疗重度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寻常型痤疮 阿达帕林凝胶 阿奇霉素分散片
  • 简介:目的:观察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联合电动锉甲治疗重度甲真菌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9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先使用电动护理美甲器对病甲进行打磨,再使用长脉宽Nd:YAG激光进行照射,疗程8周;对照组仅给予激光照射治疗,治疗方法、次数及疗程均与观察组一致。在治疗结束后12周及24周进行真菌学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第12周,观察组痊愈率、有效率、真菌清除率分别为22.2%、78.8%、71.7%;对照组分别为10.6%、62.4%、54.1%,观察组痊愈率(砰:4.42,P=0.036)、有效率(X^2=6.02,P=0.014)、真菌清除率(x。=6.12,P=0.01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24周,观察组痊愈率、有效率、真菌清除率分别为19.2%、70.7%、66.7%,对照组分别为11.8%、55.3%、50.6%,两组痊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90,P=0.168);但观察组有效率(磐=4.69,P=0.030)、真菌清除率(x。=4.90,P=0.02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联合电动锉甲治疗重度甲真菌病疗效优于单一激光治疗,方便安全。

  • 标签: 甲真菌病 电动锉甲 ND:YAG 1 064 nm激光
  • 简介:列举了临床上常见中药治疗过程易出现症状反跳现象皮肤病,认为症状反跳现象与用药途径和用药方法、时令、患者身体状况及疾病本身特点有关需要与药不对证、病重药轻、药物过敏相鉴别。提出中药治疗皮肤病时应有预见性,注重医患沟通,灵活掌握药量

  • 标签: 中医药疗法 皮肤病 症状反跳
  • 简介: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联合果酸治疗面部重度痤疮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2例面部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先给予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2次,2周后行果酸治疗,每2周1次,共2次。对照组27例,仅给予ALA-PDT治疗,每周1次,共2次。在治疗结束后2、4、8周进行疗效判断及不良反应记录。结果治疗后2、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周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LA-PDT联合果酸治疗面部重度痤疮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痤疮 光动力疗法 果酸
  • 简介:目的:探讨PCR+膜杂交法CT/UU/NG三联检测在临床性病筛查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T、UU、NG,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一致性以及相关性。结果:PCR反向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CT、UU、NG筛查结果接近(P〉0.05),而男女筛查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法操作简便,筛查快速、准确,有与实时荧光PCR法相当检测准确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膜杂交法 人乳头状病毒 PCR法
  • 简介:目的:研究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表达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疾病中表现。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TLRs受体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38.84±23.19)、(94.26±4.63)、(96.93±4.39),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19.73±8.68)、(101.68±5.17)、(97.06±4.22),其中观察组TLR4、TLR8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9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次数≥6次/年与复发次数〈6次/年患者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发病期间,单核细胞TLR4、TLR8增强能够提高免疫细胞抗病毒作用。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TOLL样受体 CD14+单核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检测活化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录调节因子E2F在尖锐湿疣表达。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活化型EGFR和E2F在尖锐湿疣(CA)皮损表达情况。结果活化型EGFR在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膜上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而且,活化型EGFR和E2F在CA皮损双重阳性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结论活化型EGFR表达增强导致核内转录因子激活而参与CA增殖病变。

  • 标签: 尖锐湿疣 活化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转录调节因子E2F
  • 简介:目的:探究与分析上皮性卵巢癌组织miR-26b、CD146和TfR1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7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设为观察组、78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miR-26b、CD146和TfR1表达情况,并比较观察组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表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指标与上皮性卵巢癌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组织miR-26b、CD146和TfR1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FIGO分期较高者阳性率高于分期较低者(P〈0.05),低分化患者则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P〈0.05),中分化患者高于高分化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指标均与上皮性卵巢癌有密切关系。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miR-26b、CD146和TfR1呈现高表达状态,不同FIGO分期与病理分型患者表达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于疾病诊断和FIGO分期、病理分型了解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组织 miR-26b CD146 TfR1
  • 简介:在实践性教学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具体内容入手,结合中医皮肤科临床特点,从收集资料、现状分析、提出鉴别、推断诊断、制定方案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临床思维模式培养关键环节,探讨了在实践性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 标签: 皮肤科 实践性教学 临床思维模式
  • 简介: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PPARγ)在皮肤自然衰老过程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PPARγ蛋白表达水平,RT—PCR方法检测PPARγmRNA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中老年组PPARγ蛋白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青少年组(x^2=15.48,P=0.001);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中老年组PPARγmRNA平均表达水平为0.697±0.204,青少年组为0.337±0.124,中老年组亦显著高于青少年组(t=8.25,P〈0.001)。结论随着年龄增加,皮肤PPARγ表达增高,在皮肤自然老化过程可能起重要作用,PPARγ有可能成为研制延缓皮肤自然衰老药物新靶点。

  • 标签: 皮肤 自然衰老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Γ
  • 简介:目的:考察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实验(CMIA)与TP-IgM抗体检测(TP-ELISA)在梅毒检测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采用TPPA法作为金标准检测1000例住院患者血清标准,评价CMIA与TP-ELISA在梅毒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金标准1000例血清标本梅毒检出率为12.3%,CMIA阳性检出率为12.9%,TP-IgM为11.7%。CMIA法灵敏度为98.4%(121/123),特异性为99.1%(869/877),阳性预测值为93.8%(121/129),阴性预测值为99.8%(869/871)。TP-ELISA法灵敏度为89.4%(110/123),特异性为99.2%(870/877),阳性预测值为94.0%(110/117),阴性预测值为98.5%(870/883)。两组间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MIA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TP-ELISA法,可以替代TP-PA成为梅毒检测血清学检测首选方法。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验 CMIA TP-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