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脑出血有效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2例高血压基底脑出血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组(观察组)和CT引导穿刺微创碎吸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复查CT发现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量平均约8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脑出血,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对患者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 小骨窗 微创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区脑出血执行功能损害的特征,为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底脑出血患者19例,其中左侧基底脑出血10例,右侧基底卒中组9例。同期住院的非脑部疾病的患者或无任何疾病的健康者12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汉诺塔试验(TOH)分别对左右侧基底区脑出血患者和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基底区脑出血组在WCST错误率、完成分类数、TOH时间显著差于对照组。左右比较显示左侧基底脑出血组在WCST保持性反应率和TOH时间显著好于右侧基底区脑出血组。结论基底区脑出血患者表现有多项执行功能障碍,且左右基底出血组有所不同,提示可以根据基底区损伤的部位选择康复训练项目。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执行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基底区血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5例外伤性基底区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8例,保守治疗7例,在伤后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5例,中残6例,重残2例,持续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基底区血肿发病率低而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积极而恰当的治疗,能改善预后。

  • 标签: 基底节血肿 颅脑创伤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上在对原发性痛经进行治疗时应用星状神经阻滞疗法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入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星状神经阻滞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与电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在痛经程度评分方面,以P>0.05,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的痛经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有效率方面,以P>0.05,表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对原发性痛经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星状神经阻滞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原发性痛经 电针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方法65例急性面瘫采取远近配穴、电针配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结果有效率100%。结论电针配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急性面瘫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面瘫 电针 星状神经节阻滞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27岁,因多汗、阵发性心悸伴血压升高1年于2004年3月10日入院.入院后监测血压波动于160~260mmHg,VMA显著高于正常,测定值为173.5ummol/24h尿(政党值范围15.7~88.5ummol/24h尿).

  • 标签: 腹膜后 副神经节瘤 入院 血压升高 占位性病变 多汗
  • 简介:目的观察与评价超声介入腹腔神经毁损治疗胰腺癌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59例胰腺癌患者,采用超声介入腹腔神经毁损来治疗胰腺癌疼痛,首先对患者采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在患者腹腔动脉干根侧部匀速推注25ml无水乙醇,对患者的腹腔神经实施化学性损毁。将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血清SP和β-EP以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与对比分析。结果全部59例患者中58例穿刺成功,仅有1例失败,成功率为98.3%(58/59);治疗后疼痛消失者为31例(52.5%,31/59),疼痛部分缓解者为12例(20.3%,12/59),疼痛轻微缓解者7例(11.9%,7/59),疼痛没有缓解者9例(15.3%,9/59),仅有6例复发,疼痛的复发率仅为10.2%(6/59);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血清SP和β-EP的变化差异比较明显(P<0.01,P<0.05,P<0.01,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介入腹腔神经毁损治疗胰腺癌疼痛的临床疗效明显,并且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本手术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疼痛,而且可以提高细胞的免疫能力。

  • 标签: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胰腺癌疼痛 腹腔神经节毁损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多功能清洗架在轴器械清洗效果方面的研究应用。方法将使用后的轴器械786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U型架(对照组)和多功能清洗架(实验组)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后,观察轴器械的清洗效果。结果多功能清洗架与U型架清洗后器械经过目测合格率98.49%、93.04%、放大镜检测合格率97.23%、90.72%,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功能清洗架适用于各种规格轴器械的清洗,提高轴器械的清洗质量,保护轴器械,减少器械损坏并且缩短成套清洗器械包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器械清洗架 清洗质量
  • 简介:目的依据颈椎侧位数字摄影(DR)资料,探讨下颌角(MDA)是否可作为颈椎段体表定位的恒定参考。方法选取57例男性和66例女性的颈椎闭口标准侧位(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的DR资料(照射野含下颌骨全部),半定量测量不同体位下MDA与颈椎段的对应关系。设定C2/C3水平为0,每上升半个椎体或一个椎间隙,数字减1,反之加1。定量测量不同体位下上颈椎角(AUCS)与全颈椎角(ACS)及其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性别比较,各体位下MDA对应的颈椎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过屈位及中立位MDA对应的颈椎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位时女性MDA对应的颈椎段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各体位下AUCS及A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别比较,各体位下AUCS及A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向中立位及过伸位变换过程中,AUCS和ACS逐渐增大,过屈位到中立位的角度变化均小于中立位到过伸位的角度变化。结论中立位时MDA并非恒定对应于C2/C3水平,颈椎屈伸时MDA与颈椎段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且不局限于1个椎体高度,MDA不能作为颈椎体表定位的恒定参考。

  • 标签: 颈椎 下颌骨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无神经细胞大鼠模型,为肠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提供可用的动物模型。方法取新生1周龄乳鼠16窝,每窝中随机取4只肛门灌注生理盐水为对照组,4只肛门灌注1%的苯扎氯铵(BAC)作为实验组,灌注后2、4、6、8周观察两组灌注后表现(饮食、活动、腹部及排便等情况)以及直肠形态;HE染色、HuD免疫荧光(IF)染色观察肠神经形态,并计算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的数量;qRT—PCR检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以及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灌注后2、4周,两组大鼠无明显异常,6周后实验组出现轻微腹胀,排便减少,至8周时腹胀明显,不排大便,伴精神萎靡,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2周、4周时两组直肠形态无异常,6周时实验组出现轻度狭窄,8周时明显狭窄,对照组未见异常改变。HE染色:术后2、4周两组直肠神经细胞大小、形状以及数量上无明显异常(P〉0.05),6周时两组神经细胞数量的中位数分别为3.0和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2,P〈0.001),至8周时实验组未见肌问神经细胞,对照组无变化。免疫荧光染色:HuD在两组大鼠肠肌问神经中均有表达,2、4周两组无明显区别;6周时,实验组神经细胞较对照组体积小、形态异常,至8周时,实验组已无荧光表达,对照组无改变。qRT—PCR:2、4周时两组GDNFmRNA、nNOSmRNA均无明显差异(P〉0.05),6、8周时实验组GDNFmRNA比对照组明显降低(0.06±0.03vs1.05±0.32;0.39±0.24vs1.02±0.2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01),8周时GDNFmRNA的表达量较6周时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01);6、8周时实验组nNOSmRNA比对照明显降低(0.54±0.33vs1.14±0.50;0.40±0.24vs1�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动物模型 大鼠 苯扎铵化合物
  • 简介:目的:观察星状神经阻滞(SGB)治疗神经性耳聋的听力恢复效果。方法:选择30例病程3个月~7年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应用1%利多卡因10ml+维生素B12500μg复合液施行SGB治疗,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结果:30例中经SGB一个疗程治疗,其中25例基本治愈;3例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基本消失;2例病程较长,恢复较慢,但症状也明显改善。结论:采用SGB治疗神经性耳聋,听力恢复快,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治疗 神经性耳聋 利多卡因 维生素B1 血管扩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视网膜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0例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方式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后的各项血流参数均增加20—30%,尤其发病年龄大于65岁或病程<1个月的病例表现更显著。反复行SGB(1次/2天)注射后1~3个月,各项参数可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星状神经阻滞对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实施治疗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临床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视网膜血管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中29例治愈,13例好转,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临床症状(颈肩痛、上肢麻木、腱反射、感觉)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阻滞;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继发性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所以其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单侧或者双侧脊神经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引起的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按摩、牵引、神经根组织、星状神经阻滞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0.23±7.73)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15±2.33)年;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患者13例,中症患者22例,重症患者10例;C3-C4逐渐盘突出者10例,C4-C5突出16例,C5-C6突出13例。C6-C7突出6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颈项僵痛,上肢麻醉,并伴有单侧或者双侧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X线片、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构椎关节法神骨质增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提高膀胱副神经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副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患者,男,51岁,排尿后头晕同时血压升高,血儿茶酚胺和尿香草苦杏仁酸明显升高,MRI见膀胱前壁33mm×27mm肿块,膀胱镜检未发现肿瘤。术前考虑膀胱前壁副神经瘤,完善扩容降压3周以上,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范围包括瘤体及部分膀胱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d拔除导尿管,未见排尿时血压升高及头晕。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副神经瘤。术后3个月复查,血压正常,盆腔CT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需定期随访。

  • 标签: 膀胱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的90例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各45例研究对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常规治疗,如饮食以清淡为主、过敏源控制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四个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四个方面,实验组评分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过敏性鼻炎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