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主题化展示为凝视确立了具体的视觉焦点,文化凝视又以获取文化记忆为旨归。继而,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张力下,本文从主人与客人、实践与表征、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考察了乡村遗产的主体、性质和构成。本文并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路径,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型、乡村地方感培育、乡村文化记忆载体化及遗产"展示-凝视"模式等建议。

  • 标签: 乡村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文化展示 旅游凝视
  • 简介: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烟台市在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建设需进一步调整工作重心,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创新工作思路,将生态文明乡村环境整治与生态文明乡村产业培育结合起来;重视传统农业转型,将绿色农业做成烟台的品牌;注重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尽快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到议事日程。

  • 标签: 生态文明乡村 产业发展 传统农业 乡村旅游
  • 简介:近年来,广东省廉江市把老区乡村道硬底化建设及农村危桥改造作为重点项目来实施。经过全市各镇、街道积极发动群众多渠道筹集资金,乡村道路硬底化有了新突破,2014年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村道水泥路面硬化建设;目前6座危桥改造已有1座通车,5座完成主体工程。

  • 标签: 乡村道路 廉江市 老区 化工 危桥改造 筹集资金
  • 简介:安县乡村旅游,安放乡愁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过程中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是地脉孕育的乡情,是血脉维系的亲情,是文脉延续的精神。行进在乡村的文化尊荣史行进美丽安州,抚今追昔,体味荷禅莲韵,穿越时光隧道,一部乡村文化的尊荣史徐徐展开。

  • 标签: 乡村文化 城镇化过程 时光隧道 白水湖 波涛汹涌 汶江
  • 简介:中国乡村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基本的问题在于治理逻辑的多元性及碎片化。究其原因一个基本的缺陷在于缺乏总体性治理的思路,因而未来的走向应该是总体性治理。总体性治理意味着制度设计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协同性,它是一种以乡村居民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宗旨的运作方式,这不但要靠地方政府基层乡镇政府的努力,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农村社区、社会甚至市场力量的共同参与。总体性治理是中国农村学的一种新范式。

  • 标签: 村庄政治 村民自治 碎片化治理 乡村治理 总体性治理
  • 简介:公共阅读服务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日益为社会公众认识和接受。特别是在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地区,公共阅读服务在阅读习惯培养、艺术熏陶、素质教育实践、情感体验方面的价值更加突出,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弥合城乡文化鸿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阅读服务 儿童成长 乡村地区 公共图书馆 青少年健康 绘本
  • 简介: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已成为呼和浩特市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类型之一,但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开发中还存在着诸如盲目开发、随意布局、产品单一、综合服务水平偏低、缺少科学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 标签: 乡村旅游 旅游开发 呼和浩特
  • 简介:城镇化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壮族乡村的社会结构。城镇化一方面带来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失衡,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壮族乡村地区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及教育等手段,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城镇化 壮族乡村 社会结构 变迁 治理
  • 简介:从本源意义上看,乡村司法应为乡村人民法庭之司法。历经多年发展,乡村人民法庭目益现代化、规范化,法官办案方式亦由"马锡五审判方式"逐渐转向形式化的司法方式,但结果却近乎一种"两不是"的草率判决。这表明,我国乡村司法已陷入"内卷化"困境。囿于各自研究进路的限制,乡村司法既有的"法治论"和"治理论"均无法对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而这从根本上看,又是由法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的对立造成的,二者实际体现出的是价值与事实的紧张与对立。因此,欲走出困局,在乡村司法的研究中须将社会学视角与法学视角统一起来,加强两种进路的对话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理论予以建构,进而对乡村司法制度予以最低限度的改造。

  • 标签: 乡村司法 法治论 治理论 法治化治理
  • 简介:农民工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不仅伴随身体的位移,同时也是一个空间转换的过程。因此,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理应具备空间想象力。以往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虽然已经不同程度涉及到与空间有关的问题,但还缺乏明确的空间意识。空间依恋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提供了整合的空间语境。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研究提供了恰切的理论工具、学术概念、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议题。对农村的空间依恋不仅可以解释农民工城市融合中所遭遇的困境及其原因等问题;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农民工城市融合中具体的主动或被动的行动和实践。

  • 标签: 农民工 城市融合 空间依恋
  • 简介: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的进程中迫切需要人才资源、科学技术、投资环境等多方面的支持,而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应承担起振兴东北的历史使命。剖析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深究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明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提升科研能力、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供人才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政策力度、建立配套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东北振兴过程中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破解路径。

  • 标签: 社会服务 东北振兴 区域经济发展
  • 简介: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促进老挝经济增长和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老挝的城市化发展既带有大部分不发达亚洲国家的共同特点,又有着由其自身国情所限制而形成的独特特征。老挝城市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化发展起步晚,总体水平偏低;高首位度现象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外依赖程度高等。老挝城市化在为乡村居民增加收入和促进乡村开化、发展方面发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分裂、生态环境恶化和不公平加剧等社会问题。

  • 标签: 对外开放 城市化 老挝 乡村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被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普外科接诊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针对其中被感染病例,对其构成感染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被感染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因素、手术类型、以及抗生素使用因素,上述患者院内被感染率为7.14%,由于加强了临床抗感染处理,上述被感染病例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普外科术后切开被感染高危部位,通过临床积极处理和预防,有利于患者就诊安全的提高。

  • 标签: 普外科 手术切口感染 临床处理
  • 简介:梅花拳作为民间社会的一种武术传统与信仰组织,在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有着长期稳定的传承。梅花拳文场组织形态的自秘性与社会实践的灵活性,是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作为一种乡村自治方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礼治传统的承接与活用,并试图以"在野之礼"的角色对国家政治有所助益,因而能够不断地焕发生机。深描其文化形态与实践运作机制,对于如何在当代国家治理与地方民俗发展之间建立良性的共生互动关系,促进中国礼治传统的合理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间武术 礼治 冀南 梅花拳 文场
  • 简介:近日,山东省旅游局下发《关于授予2014年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的通知》(鲁旅办发[2014]104号),公布了2014年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名单.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榜上有名。

  • 标签: 科技示范园 乡村旅游 山东省 畜牧 青岛 位称
  • 简介:对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是城市化问题的主要研究课题。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乡村工业化是实现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而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本土城市化这一概念,并探讨了以旅游产业为动力机制的乡村本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实现路径。

  • 标签: 乡村本土城市化 动力机制 实现路径
  • 简介:晚清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连年灾荒,广州府官方赈济功能日渐式微。与此同时,该府民间义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绅、宗族、善堂善会通过设义仓、捐谷、施医赠药、平粜等救助形式,予以自救能力较差的乡民不时之需,构成乡村救济事业中的有力支柱。本文通过考察乡绅、宗族、善堂善会三个主体的赈济活动,对晚清广州府的乡村社会救济进行初探。

  • 标签: 广州府 乡村救济 士绅 宗族善堂善会
  • 简介:齐河县地处山东省西部、黄河滩区。全县63万人口、农业人口占80%以上,耕地面积126万亩,年产粮食27亿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2014年,齐河县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幸福指数居全省第3位。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执政 乡村 农业人口 黄河滩区 耕地面积
  • 简介: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张村乡村城镇化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张村村民个人评价的总结为主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张村的发展历程,观察不同阶段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变化,提炼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关键词;其次,分析张村存在的"上大学"和"打工"两种城镇化方式在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城市选择、城镇化程度以及村民感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概括不同年龄段的乡村人对城镇化意愿的迥异态度;第三,对城镇化引发的乡村社会和空间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展望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前景和面临问题。

  • 标签: 乡村城镇化 国家与乡村 乡村社会 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