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获得rhEndostatin后,我们从体外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并对它进行客观评价。在体外,rhEndostatin对内皮细胞HMEC、HUVEC迁移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重组人内皮抑制素 酵母 抑制作用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明确和完善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体外培养的大血管内皮细胞αv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探讨VEGF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20ng/mlVEGF165,对照组加入无血清DMEM,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αv整合素的表达。结果αv整合素阳性表达于内皮细胞膜上;对照组(DMEM组)HUVEC膜表面αv整合素呈弱表达;实验组(VEGF组)细胞膜上可见棕褐色染色明显加深。因细胞膜立体包绕胞质和胞核,故染色颗粒覆盖了胞浆和胞核。平均灰度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源性VEGF在作用24h后,能明显上调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αv整合素的表达。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细胞 整合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库欣综合征(CS)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在非ACTH依赖CS患者中更好地识别出心功能不全的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以"非ACTH依赖CS"为检索词,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电子病例系统中检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出院诊断为非ACTH依赖CS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分为两组:心功能不全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心功能不全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61.50±11.07)%比(70.61±5.67)%,P=0.005],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均显著升高,血清皮质醇节律和24 h尿皮质醇均显著升高,服用降压药种类更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室间隔厚度与血清皮质醇的曲线下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370,P<0.001),左室后壁厚度与血清皮质醇的曲线下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257,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低钾血症病史、血清皮质醇曲线下面积大于335.36 (μg/dl)·h、左室射血分数小于60%、左室后壁厚度大于1.1 cm (P均<0.05)。结论非ACTH依赖CS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增厚、左室射血分数轻度下降、更难控制的高血糖和高血压。发生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包括低钾血症病史、严重升高的皮质醇水平、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及左室后壁增厚。

  • 标签: 库欣综合征 非ACTH依赖性 心功能不全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治疗泻药依赖习惯性便秘的有效及安全。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泻药依赖习惯性便秘患者78人,随机分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40人及六味安消胶囊组38人,治疗1周后观察患者排便次数、大便形状、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1周显效36例(90%),有效3例(7.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97.5%。六味安消胶囊组显效25例(65.8%),有效11例(28.9%),无效2例(5.3%),总有效率94.7%。经统计学分析,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排便困难、腹痛、腹胀食欲不振4种症状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治疗泻药依赖习惯性便秘的安全、高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泻药依赖性习惯性便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新的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较大进展。作为抗肿瘤靶点之一的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6(CDK4/6)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表现出很好的临床活性,但耐药性问题限制药物疗效。我们就目前影响CDK4/6抑制剂疗效及耐药的分子机制进展作一综述,探究克服其耐药性产生的办法,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乳腺癌 耐药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的优势。方法180例面部激素依赖皮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分90例。两组分别先以抗组胺药物口服及冷气喷雾等外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及中药制剂外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88.89%与78.89%,P<0.05)。治疗后两组在瘙痒、不适、潮红、肿胀、皮肤萎缩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例病例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皮炎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疗程,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
  • 简介:糖皮质激素制剂(以下简称激素)是皮肤科最常用的外用药,它具有强效抗炎、止痒、免疫抑制和抗增生作用。近年来,随着各种强效激素制剂及含激素成分化妆品的不断增多,和一些不规范的皮肤科门诊对激素制剂的滥用,面部激素依赖皮炎已成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迁延反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影响较大,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本病的治疗,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其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自2005年3月—2005年12月,采用中西医方法结合治疗该病7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标签: 激素依赖性皮炎 清热凉血法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依赖皮炎是由于长期滥用或误用激素外用制剂引起的皮肤慢性炎症,以面部较为常见^[1]。临床上时而遇到激素依赖皮炎并发真菌感染的情况,为了解引发激素依赖皮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致病菌情况,现将本科近年诊治的236例激素依赖皮炎及真菌学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 标签: 激素依赖性皮炎 真菌感染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治疗面部顽固性激素依赖皮炎的效果。方法2012年11月至2016年12月,对105例面部顽固性激素依赖皮炎患者,采用光纤980nm半导体激光进行皮下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皮肤表面光洁、平整,无复发。皮肤状况在光导激光治疗后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顽固性激素依赖皮炎可获得很好的效果,操作简单,无复发。

  • 标签: 激素依赖性皮炎 半导体激光 光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对出现激素依赖皮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以及使用序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因不当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出现激素依赖皮炎的患者192例,把患者的致病因素,发病表现以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患者连续治疗21天之后,患者皮肤瘙痒,灼热等不适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113例患者自觉皮肤干燥程度、紧绷感有所患者,56例患者面部和身体的皮炎所有减轻,33例患者的痤疮样皮炎型得到缓解,而且13例患者的色素沉着也得而减轻。患者在停药30天之后随访发现,其中有32例患者出现了复发。讨论导致患者出现出现激素依赖皮炎的病因有多种,三成左右的患者主要是药物使用不当导致,而七成的患者是因为由化妆品引起。针对激素依赖皮炎的治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要连续综合的使用药物,同时还要避免疾病的复发。

  • 标签: 激素依赖性皮炎 临床特征 序贯治疗 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开放式的临床试验设计。48例面部激素依赖皮炎患者,1%吡美莫司乳膏2次/d外涂靶皮损,观察皮损和自觉症状变化并与治疗前对比。结果治疗6周后,48例患者有效率为100%。8例患者出现刺痛和烧灼感,未中断治疗,总体耐受好,无特殊不良反应。结论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高。

  • 标签: 激素依赖性皮炎 吡美莫司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3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服药4周,于4周和8周行2次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8.1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5.56%,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58,P〈0.05)。结论清热脱敏汤配合局部使用消炎收敛保护的药物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皮炎有较好疗效。

  • 标签: 皮炎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 中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张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4例以舒张心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均于8天后纠正心衰,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改善心肌血供氧供,降低心肌氧耗,减轻和逆转心肌肥厚和重塑,增加左室顺应,可有效预防和纠正舒张功能不全心衰。

  • 标签: 舒张性心衰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及痴呆(V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143例,随访3个月,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血管痴呆(Va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VEGF的水平,并对血浆ET-1和VEG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VaD组患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VaD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明显低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亦明显低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ET-1水平与VEGF存在明显负相关(r=-0.808,P〈0.01)。(3)VaD组患者血浆ET-1与MoCA值成负相关(r=-0.719,P〈0.01),VaD患者血浆VEGF与MoCA评分成正相关(r=0.670,P=0.01);而N-VCI、VCIND组患者血浆ET-1、VEGF与MoCA值无相关(P〉0.05)。结论高ET-1和低VEGF参与了VCI及Va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ET-1与VaD病情成正相关,血浆VEGF与VaD病情成负相关,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作为判断VaD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痴呆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endothelialcell,VEC)为覆盖于血管内膜表面纵向排列的单层扁平细胞,它为血管内血流提供一个光滑的表面。研究表明[1,2],VEC的损伤及功能

  • 标签: 内皮细胞脓毒症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乃舒匹林(2-(乙酰氧基)苯甲酸-3-(硝氧基)丙酯)是一种新型的阿司匹林硝酸酯衍生物,初步实验提示该药除可能具有抑制环加氧酶而产生抗炎等作用外,在体内还能释放一氧化氮(NO)基团,可能对胃肠粘膜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通过NO对心血管等系统产生其他作用如血管舒张效应等。本实验研究了乃舒匹林对离体兔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结果表明乃舒匹林对于内皮完整和去除内皮血管均有剂量依赖舒张作用(EC50分别为7.26×10^-6mol·L^-1和1.25×10^-5mol·L^-1),与硝酸甘油(EC50分别为4.69×10^-6mol·L^-1和5.3×10^-6mol·L^-1)。相比,差异无显著(P>0.05)。阿司匹林对离体血管无显著的舒张作用(浓度范围1×10^-8mol·L^-1至1×10^-4mol·L^-1)研究结果表明乃舒匹林可不依赖内皮细胞地扩张离体血管,这种血管舒张效应可能与提供NO,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有关。

  • 标签: 乃舒匹林 一氧化氮 血管舒张 主动脉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腔注射百草枯(PQ)构建的帕金森(PD)小鼠模型的肠道时间依赖改变,初步建立脑肠轴的联系。方法于2019年10月,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染毒4周(P-4)组、染毒6周(P-6)组、染毒8周(P-8)组、对照4周(C-4)组、对照6周(C-6)组、对照8周(C-8)组,每组6只。染毒组腹腔注射15 mg/kg PQ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20 g),每周2次。分别于初始状态(0周)及4、6、8周末次给药后,通过神经行为学测试(旷场、爬杆、悬尾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情绪变化和运动功能;收集小鼠1 h粪便,计算粒数及含水量评估肠道功能状态;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小鼠中脑黑质区α突触核蛋白(α-syn)、酪氨酸羟化酶(TH),结肠闭锁小带蛋白-1 (ZO-1)、闭合蛋白(Occludin),炎症标志物分化抗原簇分子11b (CD11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神经元标志物β-微管蛋白-Ⅲ(βⅢ-tubulin)、α-syn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中脑黑质区TH表达水平及结肠神经元标志物βⅢ-tubulin和磷酸化(S129)α突触核蛋白(Ser129 α-syn)共定位。结果与初始状态(0周)和C-8组比较,P-8组小鼠爬杆测试得分和静止时间明显增高,活动总路程、平均活动速度、开放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1 h粪便粒数明显降低(P<0.05);染毒后,模型小鼠1 h粪便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P-4组和P-6组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P-8组明显低于初始状态(P<0.05)。与对照组(C-8组)、P-4组和P-6组比较,P-8组小鼠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4组小鼠早期炎症标志物CD11b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P-4组比较,P-6组和P-8组小鼠CD11b、iNOS、HMGB1和IL-1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和P-4组比较,P-8组小鼠结肠βⅢ-tubul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α-syn和Ser129 α-sy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小鼠结肠Ser129 α-syn与βⅢ-tubuli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914 9,95%CI:-0.977 1~-0.708 5,P<0.001);Ser129 α-syn和βⅢ-tubulin在结肠肌间神经丛区域共定位随染毒时间逐渐增多。与对照组、P-4组和P-6组比较,P-8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α-syn和Ser129 α-syn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模型小鼠中脑黑质区Ser129 α-syn与TH相对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971 6, 95%CI:-0.992 5~ -0.895 3,P<0.001)。结论通过腹腔注射PQ成功构建PD小鼠模型,且模型小鼠肠道功能呈时间依赖降低,初步确定异常聚集的α-syn可能是沟通脑肠轴的重要物质之一。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肠轴 肠道 百草枯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