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和一种新开发的乙烯脱除剂——钯(Pd)(e+R)对早熟和晚熟的鳄梨(perseaAmericanaMill)在5℃贮藏和20℃后熟期内果实硬度、颜色、脂肪和糖含量的变化的影响。这种新型乙烯清除剂有效地延缓了鳄梨在5℃贮藏时的果实成熟过程,1-MCP在抑制果实成熟方面更加有效,但与这种新型乙烯清除剂相比它会破坏果实的后熟。晚熟果实中脂肪含量在两种处理间以及贮藏时间方面均保持不变,而早熟果实中脂肪含量随着处理和贮藏时间的不同,产生了轻度的,甚至显著的差异,果实中出现大量的甘露庚糖醇。

  • 标签: 1-MCP处理 乙烯脱除剂 脂肪酸含量 贮藏期间 梨果实 糖含量
  • 简介:Clycos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新陈代谢和微生物工程,该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宣布,开发出第一个微生物平台,可用于从脂肪有效地合成生物燃料和生物化学品。这项研究与GlycosBio公司合作进行,研究结果己发表在《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杂志》上。

  • 标签: 脂肪酸合成 生物燃料 化学品 代谢过程 开发 微生物工程
  • 简介:通过测定系列配合日粮中脂类及其脂肪消化率,估测斑节对虾的最佳脂肪和脂类需要量。当日粮脂类含量为45、75和105g/kg时,其总脂消化率相似,而日粮脂类含量为135g/kg时其总脂消化率显著降低(P≤0.05)。总脂消化率不受脂肪组成影响,多不饱和脂肪水平为17g/kg和总脂含量大大超过455/kg的日粮除外。长链高不饱和脂肪如二十碳五烯(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22:6n-3)表现出最高消化率。具有不饱和键的脂肪,包括单不饱和脂肪如油酸(18:ln-9)消化率较高。长链饱和脂肪消化率最低,且随着脂肪链长度的增加,其消化率降低。该研究结果清楚表明:日粮中脂类含量影响自身消化率,其总脂的脂肪组成影响总脂和各自脂肪消化率。

  • 标签: 斑节对虾 日粮 脂类含量 脂肪酸组成 脂类消化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羚羊角中脂肪类成分和具体的分析方法。方法于市场选取赛加羚羊角1例,采用溶剂法对羚羊角中脂类成分进行提取,通过甲酯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脂类进行分离并鉴定成分,并通过归一化法计算出百分比。结果羚羊角脂肪类成分有9种,占羚羊角总脂的85.38%,其中饱和脂肪有6种,占67.34%,不饱和脂肪3种,占18.04%;羚羊角中脂肪主要成分为硬脂酸、棕榈以及油酸,占80.58%。结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D)分析鉴定羚羊角中脂肪成分,鉴定结果可靠。

  • 标签: 羚羊角 脂肪酸 GC-MSD 成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及超敏CRP含量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CHD+T2DM患者;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T2DM患者80例作为对照。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葡萄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超敏CRP(hs-CRP)和血清游离脂肪(FFA)水平。并根据血清FFA和hs-CRP分析其与CHD的相关性。结果与T2DM组相比,T2DM+CHD组患者血清中FPG、TC、TG、hs-CRP和FFA水平低于T2DM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FPG、TG、TC与患者T2DM+CHD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而hs-CRP和FFA与T2DM和CHD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FFA和hs-CRP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有着显著相关性,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提供借鉴。

  • 标签: 游离脂肪酸 超敏CRP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 简介:生物柴油是由过量甲醇和动植物油脂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的脂肪甲酯的混合物。生物柴油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按一定比例与石油基柴油调和后使用。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替代燃料,其研究开发在我国逐步得到重视。

  • 标签: 脂肪酸甲酯 甲醇含量 气相色谱法 生物柴油 应用 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脂肪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接受治疗并且被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90以及9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实验组,黄疸新生儿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患儿的肠脂肪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肠脂肪结合蛋白在首次检查、二次检查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均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脂肪结合蛋白的检查方式可以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检查方式,并且具备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意义,能够显著提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诊断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期诊断意义
  • 简介:日本专利公开JP2004,323,812(2004.11.18)8ppMatsumotoYushi--SeiyakuCo.题述组成物采用(A)C6-22脂肪二甘油酯及(B)C6-22脂肪与平均聚合度为3—10%的多甘油醇形成的多甘油脂肪酯作抗静电剂。例如,100份金属茂催化的LLDPE中添加0.2份二甘油月桂酯和0.1份四甘油癸酸酯。

  • 标签: 甘油脂肪酸酯 抗静电剂 组成物 聚烯烃 防雾 平均聚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和心型脂肪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93例患者设为实验组,按照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组(<3小时)34例、中期组(3小时~6小时)30例和晚期组(>6小时)29例,同时匹配选择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0名设为参照组,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浓度检测,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项指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r=0.9866和r=0.9977);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心型脂肪结合蛋白阳性率均在80.00%以上,两项指标的晚期阳性检出率达到100.00%,各组两项指标分别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两项指标检测阳性检出率均在90.00%以上,其中早中期组患者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较各组单项指标检测具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和心型脂肪结合蛋白对于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在早期均有较高的灵敏度,联合检测更能有效提高阳性检出率,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不饱和脂肪衍生物在植物胁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介导途径中转录因子结合相应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调控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本综述概述了逆境胁迫下植物不饱和脂肪衍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和介导的防卫信号途径,总结了信号转导中相关转录因子的分类、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不饱和脂肪衍生物介导途径调控网络在分子育种方面的利用提供参考,以期通过转录因子的遗传修饰改良植物抗逆性。

  • 标签: 植物 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抗逆 信号通路 转录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游离脂肪(FFA)水平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择GMD患者(观察组)及正常孕妇(对照组)各30例,测定两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胰岛素(F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2h血糖(PG)及FFA;以稳态模型(HOMA)计算评价IR。结果:GDM患者的血脂及糖代谢紊乱,FFA显著增高,与HOMA—IR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及糖代谢紊乱,FFA明显增高,与IR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游离脂肪酸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与已批准上市的同类试剂盒临床应用的等效性及临床符合性。方法 采用平行、盲法、对照的对比试验设计,使用两种试剂盒共测定120份临床血液标本,比较试验产品和对比产品的一致性、等效性及临床符合性。结果 其中选取12例医学决定水平处即参考范围附近样本分析,试验产品和对比产品的一致性符合率为97.1%。对比产品和试验产品结果不一致的1例标本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进行验证后,试验产品与临床诊断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100%。试验试剂与对比试剂测定血清样本的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r=0.9985;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 = -0.3276 + 1.0330 X,斜率的95%可信区间(CI)为(1.0228~1.0433),截距的95%CI为(-0.6748~0.01959);参考区间处(5 ng/mL)预期偏倚为-0.1626 ng/mL,95%CI为(-0.4881~0.1630)ng/mL,预期偏倚在可接受偏倚限值±15%(-0.7500~0.7500)ng/mL范围内。结论 两种H-FABP检测试剂盒的一致性较好,在临床应用中两者之间具有等效性。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一致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心型脂肪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93例疑似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7例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作为房颤组,另26例作为非房颤组。对确诊的67例心房颤动患者予以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后第8天,根据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评估心房颤动类型,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2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3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11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检测血清尿酸、H-FABP水平,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血清尿酸、H-FABP水平;比较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分析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与H-FABP水平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尿酸、H-FABP水平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依次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且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H-FAB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尿酸与H-FABP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清H-FABP多呈高表达,可能与尿酸表达量有关,且随着尿酸表达的持续升高,心房颤动可能会加重。

  • 标签: 心房颤动 尿酸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犬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CPB-MIR)过程中脂肪转位酶(FAT/CD3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条成年杂种犬(贵州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为空白对照;模型组、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均实施CPB-MIR,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分别用FAT/CD36激动剂和抑制剂干预。在实施CPB-MIR 15 min后,检测血液中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游离脂肪(FFA)摄取率、心肌组织中长链酯酰辅酶A(LCACoA)浓度及FAT/CD36的表达,记录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在犬CPB-MIR 15 min后,各组犬IRI、FFA净摄取率、LCACoA和FAT/CD36 mRNA组间差异明显(F=56.243、14.917、39.545、27.49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以上指标均呈现出激动剂组[20.18±2.38、(38.92±3.69)%、(9.91±1.19) nmol/g、2.13±0.17]高于模型组[15.93±2.01、(33.28±5.18)%、(7.56±0.39) nmol/g、1.70±0.14],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9.73±2.04、(26.57±4.39)%、(6.45±0.57) nmol/g、1.51±0.15],抑制剂组高于对照组[1.61±0.14、(18.16±2.14)%、(3.85±0.14) nmol/g、1.11±0.09]的趋势。各组犬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 max)组间差异明显(F=31.907、50.211、47.510、66.1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SP和±dp/dt max呈现出对照组[(139.88±11.71)、(3.43±0.49)、(-2.61±0.25) 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抑制剂组[(90.41±7.14)、(1.67±0.20)、(-1.04±0.18) mmHg],抑制剂组高于模型组[(77.50±8.30)、(1.21±0.18)、(-0.78±0.10) mmHg],模型组高于激动剂组[(60.59±13.45)、(0.91±0.09)、(-0.53±0.16) mmHg]的趋势。LVEDP呈现出激动剂组[(39.12±5.51) mmHg]高于模型组[(31.72±3.64) mmHg],模型组高于抑制剂组[(25.15±2.46) mmHg],抑制剂组高于对照组[(5.42±0.53) mmHg]的趋势。结论在犬CPB-MIR过程中,调控FAT/CD36的表达可调节脂肪代谢紊乱、心肌胰岛素抵抗和心功能,表明FAT/CD36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胰岛素抵抗 游离脂肪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与心型脂肪结合蛋白及心肌钙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0例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下进行hFABP、cTnI检测及比较。结果两组受试者及组内心肌缺血患者与心肌梗死患者hFABP、cTnI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结合cTnI可准确揭示慢性肾脏病心肌损害程度并为患者分型及预后预测提供准确科学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肌钙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