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予以口服、静脉注射铁剂效果做分析。方法:试验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取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主要行口服铁剂治疗,研究组主要行静脉注射铁剂治疗。分析相关贫血指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贫血指标在治疗前比对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贫血指标相比于参照组较优(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而言,静脉注射铁剂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铁剂效果,但不良反应无差异。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静脉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抗VEGF类药物(雷珠单抗、康柏西普、艾力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护理实践意义。方法:研究选取了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而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眼压、视力、视野、新生血管、并发症等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眼压、新生血管、并发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眼压降至(17.5±2.8)mmHg,新生血管闭塞率达60%;不良反应主要为结膜充血和眼表干燥,在治疗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这些不良反应。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抗VEGF类药物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有效和安全方法,对于降低眼压和减少新生血管数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护士在抗VEGF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抗VEGF类药物注射
  • 简介:摘要为预防液体外渗引起局组织不同程度损害,保证药液顺利、安全输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寻找有效防治方法,我院对40例输强刺激性药物渗漏患儿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外敷和药物封闭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满意,治愈38例,2例因采取治疗不及时,造成患儿疤痕,结论药物渗漏引起炎性改变和坏死,与药物浓度,渗透压、液体温度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血管粗细、年龄、速度、护士责任心和技术水平直接相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合理选择血管,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护理质量,尽早发现,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发生。

  • 标签: 静脉输液 强刺激性药物 渗漏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收治各种心脏病患者中选取50例,给予其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护理服务,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探究。结果49例患者为有效,仅有1例为无效,有效率为98%。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且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推广。

  • 标签: 静脉注射 胺碘酮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护理
  • 简介:摘要:静脉注射用碘克沙醇(威视派克)引起过敏性休克少见。该文对 1例静脉注射用碘克沙醇引起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护理报道。该院对患者施行急救同时,请麻醉科、 ICU、心内科等学科进行急会诊,结果提示注射用碘克沙醇引起过敏性休克可能性大。予抗休克、电击除颤、应用激素、抗心律失常、护心、对症等紧急处理和多学科会诊、前瞻性护理措施,住院 20 天好转出院。该病例提示放射科医技人员在行放射学相关检查时仍必须全程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共同关注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 标签: 碘克沙醇 过敏性休克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ICU连续静脉-静脉液滤过治疗重症肺结核患者护理。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2024年收治重症肺结核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ICU连续静脉-静脉液滤过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连续静脉-静脉液滤过治疗重症肺结核患者护理有较好应用效果,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

  • 标签: ICU连续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 重症肺结核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静脉采血患者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0例静脉采血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采血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案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采血时恐惧心理表现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III级恐惧心理表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恐惧心理和I级恐惧心理表现占比,观察组更高,II级恐惧心理表现占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理护理 静脉血采血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形成患者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患者实行一般护理、患肢护理、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和观察、预防肺栓塞观察等几项措施;在患者出院时给予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13例经治疗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护理措施起到了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作用。

  • 标签: 患者 术后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栓(DVT)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76例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合理功能锻炼;给患者机械预防,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护血管,等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发生。结果7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预见性护理,可明显减少静脉栓形成。

  • 标签: 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下肢深静脉患者护理经验。方法选取74例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取常规护理33例,采取辅助护理方式41例。结果辅助护理患者,治疗效果和好转情况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护理方式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经验 总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静脉栓形成护理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4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作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47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神经内科要求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评估下肢静脉栓形成危险因素加以积极预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下肢静脉形成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辅以下肢静脉栓预防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静脉形成,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 标签: 脑卒中 并发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颈内静脉患者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80例肿瘤合并颈内静脉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科学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溶栓效果、治疗依从性、不良情绪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合并颈内静脉患者护理方法包括病情监测评估、药物治疗、活动康复、饮食营养支持、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支持,可提高溶栓效果和治疗依从性,改善不良情绪,值得应用。

  • 标签: 护理方法 肿瘤合并颈内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科住院患者预防深静脉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82例患者为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防深静脉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预防深静脉护理可有效减少骨科住院患者静脉发生率,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 标签: 骨科 住院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形成预防、护理进行探讨。方法  对88例接受骨科手术治疗 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形成预防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对接受了骨科手术治疗患者进行严密术后观察, 给予有效护理干预与药物防治,加强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结论 选择科学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有利于围手术期骨科康复护理

  • 标签: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护理静脉患者康复影响,并分析康复需求。方法:通过随机取样法选择了18例入院静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例。观察组接受个性化护理计划,药物管理,运动和体能治疗,饮食管理,心理支持和定期随访。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95.2±5.6,显著高于对照组85.4±6.7(P<0.05)。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为10.5±3.2,明显低于对照组16.8±4.1(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8%(P<0.05)。以上结果表明,长期护理静脉患者康复具有显著影响,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长期护理静脉患者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静脉血栓患者 长期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静脉栓(DVT)形成预防措施及其护理效果,为降低DVT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89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深静脉栓预防与针对性护理措施。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率、活动功能恢复时间、下肢症状消失时间护理满意度来评估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形成率(6.38%)显著低于对照组(30.95%)。干预组患者活动功能恢复时间和下肢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干预组患者满意度(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结论:对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栓预防与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栓形成风险,促进患者活动功能恢复和下肢症状改善,提高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

  • 标签: 重症患者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