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腰椎管狭窄症变是骨科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该疾病一般通过手术治疗,因此现研究分析侧路椎镜微创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案,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指标及治疗效果上远远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侧路椎镜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侧路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治疗中实施经皮椎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的治疗效果及可行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 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做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组做经皮椎入路椎镜下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疼痛度(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 81.25%,高于对照组的 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椎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对患者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且可在短期内改善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疼痛,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 标签: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镜手术患者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期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镜手术治疗,依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69.39%(P<0.05)。结论 综合护理针对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镜手术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立理想的护患关系,具备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手术 综合护理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时间2020年2月-2022年2月,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行经皮椎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切口感染、脊柱不稳定、肢体麻木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手术创伤有所减小,有利于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具有显著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 并发症 手术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采取经皮椎镜技术手段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02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采取摇号方式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均为51例患者,前者实施椎板开窗术,后者实施经皮椎镜治疗,对比两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相关数据表明,观察组切口缩小、出血量减少、手术与住院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此同时VAS、ODI评分情况相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在治疗期间行经皮椎孔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及康复效率,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椎镜手术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试验病例共80例,疾病均为LDH,且均为腰4~5节段,手术均在2021.01~2022.10内完成,试验前按排号均分为2组(40例/组),分别为单号-甲组和双号-乙组。甲组所用术式为常规手术,乙组所用术式为脊柱椎镜手术。评估对照手术指标、疗效及生活质量(QOL)。结果:对照处理手术、下床、住院等用时、出血量、总有效率、QOL各评分项目,乙组结论中各项目值均优于甲组(P<0.05)。结论:脊柱椎镜手术应用于治疗LDH患者的效果优良,可减少出血,缩短手术及恢复用时,且可对其生活质量加以改善,有继续推广的价值。

  • 标签: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期在我院实施经皮椎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研究。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7)和未复发组(n=181)。对两组的一般资料、病史、病情、术后活动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计量资料对比,病程、BMI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年龄更大、椎间盘高度更小、矢状面旋转程度更大、矢状面滑移程度更多、术后活动度评分更高,P<0.05。两组计数资料对比,男性占比、有饮酒史占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有吸烟史占比、有糖尿病史占比、从事重体力劳动占比、椎间盘脱出/游离占比、椎间盘退变Ⅳ/Ⅴ级占比更高,P<0.05。结论:经皮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年龄大、椎间盘高度小、矢状面旋转程度大、矢状面滑移程度多、术后活动度评分高、有吸烟史、有糖尿病史、从事重体力劳动、椎间盘脱出/游离、椎间盘退变Ⅳ/Ⅴ级更容易导致术后病情复发。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椎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及术前、术后3个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Lehmann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出血量较对照组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Lehmann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缩短切口长度,降低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后路椎间孔镜 后路椎板开窗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35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17例与18例为两组例数,椎板开窗术及经皮椎镜技术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治疗方式,观察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JOA)评分、腰椎功能(OD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椎板开窗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在椎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2月—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3例,女157例;年龄25~70(50.6±10.4)岁;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L4/5273例、L5/S1227例。患者均行椎镜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6个月行MR检查。观察指标:(1)评估手术疗效,比较术前和术后1、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2)测量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椎间盘还纳值、硬膜外压痕纵轴值;(3)观察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椎、侧隐窝的狭窄发生率,计算手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椎间隙高度率的变化;(4)分析术后1个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与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5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6个月。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1)患者术后1、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4.81±0.94)和(2.50±0.65)分,均低于手术前的(7.14±1.48)分;JOA评分分别为(20.64±3.26)和(27.03±2.45)分,均高于术前的(16.06±2.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2、P=0.010;F=4.15、P=0.016)。(2)患者术后1、6个月的硬膜外压痕纵轴值分别为(6.37±2.47)、(6.37±2.65)mm,均低于术前的(8.45±3.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4,P<0.001);术后1、6个月的椎间盘还纳值分别为(5.25±2.06)、(5.30±2.3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720)。(3)术后1、6个月患者的椎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2%(56/500)、3%(15/500),侧隐窝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2%(31/500)、1%(5/500),均低于术前的48.2%(241/500)和20.4%(10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2.01、120.71,P值均<0.001)。术后1、6个月患者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116)。(4)术后1个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与患者VAS评分呈正相关(r=0.73,P=0.015),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0.68,P=0.023)。结论MRI可作为评估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有效影像学方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 摘 要 】 目的: 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侧后路腰椎成型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评价。 方法 : 选取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100 例,均使用 经皮侧后路腰椎成型术治疗。 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围手术期护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护理。 结果 : 实验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 ( P<0.05 )。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小于实验组,差别较大( P<0.05 )。实验组的疼痛评分,焦虑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 P<0.05 )。 结论 : 在实行 经皮侧后路腰椎成型术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使用综合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型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椎镜下椎间盘髓核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后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及术后的临床疗效,从而证实两种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01月到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病情及自身选择等因素分为椎镜组和开窗组,前者采取经皮椎镜下椎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共23例;后者采取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共25例。对两种术式系列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及视觉模拟评分、Macnab评分以及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血红细胞沉降率、血浆C反应蛋白进行测量比较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椎镜组较开窗组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天数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时间早,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1月、末次随访VAS评分和术前相比明显下降,两组术后1月、3月和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相比明显升高;两组术前、术后1月、3月和末次随访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椎镜组Macnab评分,术后1月优良率86.95%;开窗组,术后1月优良率76%。④术后1d、术后5d对照组较试验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血液沉降率、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皮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比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天数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时间早、对机体的干扰相对小,应激反应更小,疗效相当。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传统腰椎手术 微创 应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椎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到10月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患者29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常规治疗,而实验组的患者实施互椎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结果:实验组的患者手术情况明显比对照组的患者更具有优势。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椎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椎间孔镜技术 骨科开放手术 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椎镜下椎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的疗效比较及对VAS评分、ODI指数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8年我院收治的10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对照组(n=53)。对照组用椎镜下非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组采用椎镜下椎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4.91%﹑78.8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镜下椎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疗效可靠,值得应用。

  • 标签: 椎间融合 椎弓根螺钉 腰椎退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入路与经后方入路椎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PLIF治疗组与TLIF治疗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结果椎间隙高度与椎高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融合时间以及同时间中椎间隙高度与椎高度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与PLIF对于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相对于PLIF,TLIF的操作更为简单,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椎间孔入路 经后方入路 椎间融合术 腰椎失稳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入路[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入路[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椎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椎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椎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椎入路椎融合术(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采用TLIF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率等指标。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伤口均属于Ⅰ期愈合,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99.54±5.1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47.29±27.43)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2个月后患者的椎间体融合均为良好,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为(11.94±4.78)分,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为(27.35±3.12)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优17例,良7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0%)。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人员中应用经椎板入路椎镜技术展开治疗,并分析该方式对疼痛程度的改善。方法:研究展开时间段设定为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设定60例LDH人员为分析对象,组别划分依据随机方式,即对照组30例取常规椎板开窗术,观察组30例经椎板入路椎镜技术治疗,以此分析各组别人员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在对LDH人员进行治疗时,经椎板入路椎镜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机体疼痛,提升机体舒适度,其应用价值较为理想。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技术 疼痛程度
  • 简介:椎体植骨、侧后方植骨融合或者前后方结合的植骨融合技术都存在较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植骨融合率较低,植骨块塌陷、移位,髂骨供骨区并发症等,由于术后即刻刚度不足,往往还需要附加内固定或者长期卧床.椎体融合器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单纯植骨块融合的不足,因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腰椎椎体间融合系统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腰椎间融合术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在经椎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