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对腰椎神经根狭窄患者实施经皮椎镜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择我院2018.4-2020.3内83例腰椎神经根狭窄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传统经椎椎体融合术)和观察组(43例,经皮椎镜),观察临床效果及患者下肢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疼痛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6%,明显比对照组22.5%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经皮椎镜治疗腰椎神经根狭窄效果显著且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提升临床效果并减少患者下肢疼痛。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神经根孔狭窄 临床效果 下肢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腰椎融合术(BPA-TLIF)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DLSS患者86例,采用双侧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BMA-PLIF)的43例设为对照组,采用BPA-TLIF术的43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女17例,男26例,年龄(68.06±2.98)岁;病程(2.21±0.69)年;严重程度:6例Ⅰ度,13例Ⅱ度,20例Ⅲ度,4例Ⅳ度;病变节段:2例L3~4,27例L4~5,14例L5~S1。观察组女18例,男25例,年龄(67.72±3.02)岁,病程(2.37±0.62)年;严重程度:7例Ⅰ度,14例Ⅱ度,17例Ⅲ度,5例Ⅳ度;病变节段:3例L3~4,25例L4~5,15例L5~S1。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个月腰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5.02±1.17) cm比(8.04±1.42) cm,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125.63±10.58)ml比(187.44±15.32)ml、(102.36±9.33)ml比(126.12±10.27)ml,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18.17±15.34)min,对照组为(121.89±16.5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腰部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对照组[(3.41±0.45)分比(3.96±0.56)分、(13.27±0.99)分比(15.21±1.06)分,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43),对照组为4.65%(2/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A-TLIF术治疗老年DLSS患者手术时间短,可缩短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降低腰部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 标签: 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双侧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老年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腰椎功能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腰椎椎体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 方法: 随机选取 2017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100例进行分组,对照组 50例患者实施常规椎体融合术治疗, 观察组 50例患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腰椎椎体融合术治疗。 分析 VAS评分、 ODI评分、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 VAS评分、 OD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较对照组低,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结论: 对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腰椎椎体融合术治疗患者恢复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多裂肌间隙入路 微创 经椎间 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治疗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脊柱椎镜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对腰椎功能改善。方法:针对82例本医院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实验资料,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是抽取时间,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1例。分别予行常规手术治疗、脊柱椎镜手术治疗,比对两组手术前后腰椎功能量表分数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前腰椎功能量表分数具有一致性,显示出数据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后腰椎功能量表分数高于参照组,显示出数据检验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研究经皮椎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方法:运用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本组课题,研究组、对照组分别采用经皮椎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数据对比,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术中切口长度、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的VAS评分、手术优良率、术后4周以及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并发症均明显改善,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术前ODI评分、术前以及术后3d以及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的腰椎经椎融合(MTLIF)和开放腰椎经椎融合(O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医院骨科66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不稳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MTLIF(MTLIF组)、33例行OTLIF(OTLIF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发热,手术前、后腰与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4年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松动、椎融合器塌陷情况。结果MTLIF组手术时间为(191.6±50.5)min、射线暴露次数为(15.5±6.4)次,均明显多于OTLIF组的(105.8±23.1)min和(7.2±1.4)次(t=17.210,t=10.850,均P<0.01);术中出血量为(150.4±70.4)ml、术后引流量为(90.4±30.7)ml,术后2周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4±0.7)和(24.5±3.7)分,均明显少于OTLIF组的(250.7±43.9)ml、(216.3±67.8)ml、(4.5±1.6)和(30.6±4.6)分(t=-12.830,t=-14.070,t=-6.890,t=-5.805,均P<0.01)。MTLIF组和OTLIF组术后发热[1例(3.3%)比4例(12.1%),χ²=-1.660,P=0.20]、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1.2±0.7)比(1.3±0.6)分,t=-0.628,P=0.53]、ODI评分[(14.2±2.7)比(14.7±2.5)分,t=-0.756,P=0.45]、Bridwell Ⅰ级椎融合率[86.7%(26/30)比84.8%(28/33),χ²=0.042,P=0.84],术后4年随访相邻节段退变[0例(0)比1例(3.0%),χ²=0.924,P=0.34]、内固定松动[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椎融合器塌陷[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OTLIF,MTLIF能达到充分减压、相同的融合率,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长期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较长、射线暴露次数较多。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椎间盘退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微创经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及导航使用情况分为导航微创组67例,采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MIS-TLIF手术;导航开放组31例,采用导航辅助下开放TLIF手术;开放组58例,采用开放TLIF手术。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评估内固定及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手术效果,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导航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16.39±25.88)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3.94±61.67)ml与开放组(396.97±92.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01,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引流量(80.55±27.29) 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9.94±50.32)ml与开放组(304.86±84.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14,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3.42±1.00)d,少于导航开放组(7.16±1.39)d与开放组(7.31±1.6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448,P<0.001)。而三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P=0.859)。导航开放组术后2周、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3.84±0.82)分、(1.90±0.91)分]及ODI(34.74%±11.66%、28.68%±8.19%)与开放组VAS评分[(3.67±0.92)分、(1.91±0.90)分]及ODI(32.21%±10.66%、27.17%±9.59%)均高于导航微创组VAS评分[(1.70±0.92)分、(0.96±0.73)分]及ODI(18.33%±7.43%、19.15%±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6.63,P<0.001;F=25.12,P<0.001)、(F=45.59,P<0.001;F=18.99,P<0.001)]。末次随访导航微创组SF-36评分(61.48±9.50)分高于导航开放组(52.51±6.99)分及开放组(53.48±7.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69,P<0.001)。各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CT显示导航微创组融合率为94.0%(63/67),导航开放组为93.5%(29/31),开放组为93.1%(5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978)。导航微创组与导航开放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与置钉准确性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01;χ2=15.49,P=0.040)。导航微创组1例、开放组2例术中发生硬膜破裂,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及病情变化,均成功拔管,未诉其他不适;导航微创组1例术中发生终板破坏,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椎轻度塌陷;导航开放组与开放组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腰椎管狭窄的类型对三种术式的疗效无明显影响。结论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行MIS-TLIF治疗不同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的微创腰椎融合术式。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手术导航系统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的腰椎经椎融合(MTLIF)和开放腰椎经椎融合(O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医院骨科66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不稳行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MTLIF(MTLIF组)、33例行OTLIF(OTLIF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发热,手术前、后腰与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4年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松动、椎融合器塌陷情况。结果MTLIF组手术时间为(191.6±50.5)min、射线暴露次数为(15.5±6.4)次,均明显多于OTLIF组的(105.8±23.1)min和(7.2±1.4)次(t=17.210,t=10.850,均P<0.01);术中出血量为(150.4±70.4)ml、术后引流量为(90.4±30.7)ml,术后2周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4±0.7)和(24.5±3.7)分,均明显少于OTLIF组的(250.7±43.9)ml、(216.3±67.8)ml、(4.5±1.6)和(30.6±4.6)分(t=-12.830,t=-14.070,t=-6.890,t=-5.805,均P<0.01)。MTLIF组和OTLIF组术后发热[1例(3.3%)比4例(12.1%),χ²=-1.660,P=0.20]、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1.2±0.7)比(1.3±0.6)分,t=-0.628,P=0.53]、ODI评分[(14.2±2.7)比(14.7±2.5)分,t=-0.756,P=0.45]、Bridwell Ⅰ级椎融合率[86.7%(26/30)比84.8%(28/33),χ²=0.042,P=0.84],术后4年随访相邻节段退变[0例(0)比1例(3.0%),χ²=0.924,P=0.34]、内固定松动[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椎融合器塌陷[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OTLIF,MTLIF能达到充分减压、相同的融合率,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长期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较长、射线暴露次数较多。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切除术,经皮 椎间盘退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经椎腰椎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再手术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TLIF手术4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4例、女256例;年龄(54.6±12.6)岁(范围20~85岁)。按照是否发生ASDis并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分为ASDis组和无ASDis组。ASDis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为(57.9±12.2)岁。无ASDis组434例,男188例、女246例;年龄为(54.4±12.5)岁。统计ASDis的再手术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症、手术相关参数、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等,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TLIF手术后发生ASDis并接受再次手术者26例,再手术率为5.7%(26/460),其中术前邻近椎间盘Pfirrmann分级≥Ⅲ级患者的ASDis再手术率为53.1%(17/32)。ASDis的发病时间为(76.3±25.0)个月(范围30~111个月)。两组患者的BMI(t=3.86,P<0.001)、高血压病史(χ2=5.30,P=0.021)、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χ2=85.90,P<0.001)、术前邻近节段椎管狭窄(χ2=25.35,P<0.001)、术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t=4.33,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BMI>24.9 kg/m2和术前邻近椎间盘退变≥Ⅲ级是TLIF术后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TLIF手术后ASDis再手术率为5.7%。BMI>24.9 kg/m2及术前存在邻近椎间盘退变≥Ⅲ级是TLIF术后ASDis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经椎椎体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在扩大减压时利用后路腰椎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部分技术,采用肌间隙入路直视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53例,共193个节段,男76例,女77例;年龄22~74岁,平均53.1岁。Ⅰ°~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70例,腰椎管狭窄症50例。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椎体植骨融合评定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Simmons法并结合CT检查。结果15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6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为TLIF侧,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2例术后1年出现腰痛,X线片示未融合。根据ODI及JOA评定显示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1.6%,植骨融合率为98.7%。结论微创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融合率高,选择性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 标签: 改良 微创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骨质疏松对腰椎短节段经椎融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北京医院行腰椎内固定经椎融合术(TLIF)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75例、骨密度T≤-2.5,对照组(CO组)103例、骨密度T>-1.0;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临床评价结果。结果最终纳入178例老年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8例、腰椎管狭窄110例。术前OP组和CO组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35±1.30)分、(7.35±1.33)分,腿痛VAS评分(7.32±1.30)分、(7.22±1.40)分,两组术前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0、0.468,P=0.989、0.640);OP组的术后Cage(椎融合器)塌陷比例70.7%(53/75)、术后螺钉松动比例37.3%(28/75),明显高于CO组22.3%(23/103)、14.6%(15/103)(χ2=41.440、12.280,均P=0.000);而OP组和CO组患者的术后1年、2年椎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89.3%(67/75)比91.3%(94/103)、χ2=0.187、P=0.666,术后2年:94.6%(71/75)比95.1%(98/103)、χ2=0.021、P=0.885]。OP组和CO组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DI)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虽然存在Cage塌陷、内固定松动等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行腰椎短节段TLIF手术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骨质疏松 腰椎 脊椎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予以经皮椎入路椎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实验组为经皮椎入路椎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小组(30例),对照组为开放性手术小组(30例),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28.4±10.2)min、手术出血量为(14.3±7.4)ml、卧床时间为(10.3±2.7)min、住院时间为(4.3±1.1)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7.1±9.5)min、手术出血量为(78.7±18.2)ml、卧床时间为(21.5±6.2)min、住院时间为(7.1±1.7)d,存在差异(P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 椎间孔镜 椎间盘切除术
  • 简介:经皮椎镜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近来年,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和仪器设备的改良,内窥镜手术系统逐渐发展、成熟。脊柱内窥镜与腰椎成形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扩大腰椎,使内窥镜通过椎顺利进入椎管内,不仅适用于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更加适用于合并腰椎侧隐窝狭窄或椎狭窄的患者,扩大了经皮椎脊柱内镜手术的适应证([1-3])。

  • 标签: 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孔 内镜手术 成形 腰椎侧隐窝狭窄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8月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通过TESSYS技术治疗,观察骶骼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时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后1个月,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3-4、L4-5、L5-S1段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结论椎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可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推拿、牵引等保守治疗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椎镜微创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经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椎镜手术治疗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椎间孔镜 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脊柱椎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2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分组方法是抽签法,对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一组归入41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脊柱椎镜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方案的临床指标、临床效果情况。结果:(1)实验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由手术后,与参照组的患者手术后进行对比,其出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短,P0.05说明其差异相对较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脊柱椎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对患者的创伤相对较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手术配合的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行经皮椎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均给予密切手术配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11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83.7±3.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7.3±2.4)ml,术后,无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0.0%,住院时间平均(4.1±0.4)d。结论行经皮椎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患者时,给予密切配合后,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康复出院。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手术配合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