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入路椎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象为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PETD治疗LDH患者(L5~S1),共102例。对于高髂嵴患者采用"横突定位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PETD手术治疗,手术时间(87.6±21.0)min,术中透视(29.1±11.7)次,术后卧床时间(4.6±1.1)h,住院时间(3.6±0.5)d。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和术后3个月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均P<0.01)。疗效评价:优89例(87.3%),良8例(7.8%),中4例(3.9%),差1例(1.0%)。结论PETD为治疗L5~S1 LDH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于高髂嵴、横突肥大的患者,横突定位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椎成型方法。

  • 标签: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髂嵴 椎间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镜下椎成形术(PELF)治疗腰椎狭窄症(LFS)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与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因单侧LFS行PELF术患者26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PELF治疗。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术后12~17个月)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在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法评定疗效。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盘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椎体滑移百分率、腰椎冠状面Cobb角、椎间盘楔形角和椎面积)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末次随访时,有效率为96.2%(25/26例)。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ODI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术前椎体滑移百分率与VAS评分、ODI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腰椎前凸角较小,效果较差(β=-1.086, P=0.004)。结论PELF治疗LFS效果良好,术前腰椎前凸减少是影响效果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腰椎骨 椎间孔切开术 椎间孔狭窄 影像学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镜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减压联合内固定术,研究组应用经皮椎镜技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差异。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而言,经皮椎镜术的实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进一步促进术后康复,具备临床实施意义与应用价值。

  • 标签: 椎间孔术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借助脊柱微创通道系统、配合经椎腰椎融合术的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分析实际疗效结果。方法:研究选取了总计9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随机分组中将其各自分为47例M组与47例N组,对M组患者以常规手术治疗,而对N组患者则以辅助手术治疗手段开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各自的手术指标与JOA评分状况。结果:从最终治疗结果中可以看到,N组患者在各手术指标参数与M组对比中,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其P值大小各自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中为(P=0.0353、P=0.0438、P=0.0237、P=0.0385),差异明显且统计学意义具备成立条件;最后在ODI评分状况对比中,N组患者在各阶段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显著优于M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对比中显然具有成立条件。结论: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到,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当中,可以充分借助微创通道结合椎融合术进行治疗,可促进治疗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进步与提升;在ODI评分提升、手术指标完善中可体现出十分优异的治疗价值。

  • 标签: 脊椎微创 经椎间融合术 JOA评分状况 治疗价值 疗效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经椎腰椎融合术(MIS-TLIF)联合藤黄健骨片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进行MIS-TLIF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藤黄健骨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变化。结果 干预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藤黄健骨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分组,按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人数为40例,共计病患人数为80例。参照组病患给予经椎入路腰椎椎体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病患给予经皮椎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疼痛评分、临床指标。结果: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的评分比较中,实验组病患的评分低于参照组病患(P<0.05),对比后发现差异具有临床对比意义;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对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患进行治疗时,经皮椎镜下髓核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显著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和缓解病患的疼痛感,存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腰椎类病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类疾病。这类病症通常会给人们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临床医学治疗中,已经可以运用非手术方法对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实现全面治疗。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患者,必须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救治。手术法治疗腰椎间盘类疾病,虽然有一定优点,但是也存在风险。目前医学界广泛采用的经皮椎镜技术能有效避免传统手术法存在的多种不良影响,完成对无法接受非手术治疗方式的病患的治愈。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病变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方法搜集并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使用椎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35例。结果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诊断明确,术后卧床休息2d,第3天下地活动,第5~7天好转出院,第10~12天拆线,住院期间无护理相关并发症。患者18个月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2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达到91.4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及术后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腰椎微创手术的优势。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下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疗效。方法椎入路手术治疗26例,远外侧或水平入路12例,后路或椎板入路7例。结果本组43例均获满意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2例症状复发,其余症状明显减轻,生活活动无障碍,椎间隙无感染,无继续加重表现。结论微创下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很好地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椎狭窄、侧隐窝狭窄的几乎所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 标签: 椎间孔镜 微创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 50例,均给予椎镜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功能。结果: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功能优于治疗前, P< 0.05。通过疗效评价,优良率达到 96.0%。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椎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椎间孔镜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疗效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临床采用经皮椎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期间接收诊断并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减压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患者,同时术后 3个月、 6个月以及 12个月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结论 临床治疗经皮椎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临床治疗体验,恢复患者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镜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诊治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85例作研究对象,予以椎镜手术治疗,评估本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感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是96.5%;②手术前,本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是(7.1±1.2)分,高于手术后的(3.2±1.1)分(P<0.05)。结论椎镜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明显,不但能最大限度改善腰椎功能,还可消除疼痛感,值得借鉴。

  • 标签: 椎间孔镜 青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我院收治的腰椎狭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CT检查结果显示L5~S1或L4~5椎狭窄,其中腰椎滑脱峡部裂假关节者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者4例,外侧椎间盘突出间隙狭窄5例,椎体终板后外缘局限性增生骨化突入椎者9例。同时11例为垂直狭窄型,9例为水平狭窄型,12例为Ⅲ度狭窄,8例为Ⅱ度狭窄。结论临床上运用CT旁矢状位重建对腰椎狭窄进行诊断,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图像清晰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 标签: CT旁矢状位重建 腰椎间孔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后路椎镜术治疗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选取3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后路椎镜术治疗,B组常规治疗,分析两组疗效与VAS评分、ODI指数、腰椎JOA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A组疗效93.75%高于B组62.50%,P<0.05;A组术后3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B组,腰椎JOA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椎术治疗,可缓解腰椎疼痛,恢复腰椎功能,进而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椎间孔镜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镜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0例,根据手术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经皮椎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围术期指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更高,差异明显(P<0.05)。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围术期指标更为理想,差异明显(P<0.05)。结论:椎镜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且能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传统开放手术 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运用椎镜技术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院内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利用随机分配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切口小开窗技术治疗工作)、观察组(患者接受椎镜技术治疗工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行椎体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经椎行椎体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PF组患者;②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LPF组患者;③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其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LPF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行椎体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椎行椎体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序、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椎体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案。

  • 标签: 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研究经椎融合术(TLIF)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选用5具新鲜小牛标本,模拟临床行TLIF,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①行单纯TLIF后,小牛腰椎应变值、应力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而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比完整标本减小了11.6%、5.9%、27.3%(P〈0.05)。②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了7.0%、8.7%;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20.0%、24.0%、16.2%。③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2.0%、22.0%;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55.5%、53.4%、36.5%。结论①单纯TLIF后,腰椎的初始稳定性不足。②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明显增加腰椎的初始稳定性。

  • 标签: 脊椎融合术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以及单侧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侧内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 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侧、双侧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腰椎 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术 假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