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发作的诱发因素,为预防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病房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10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04例,无诱因发作者69例占66.3%,有诱因发作者35例占33.7%。诱发因素归纳为10类,即体位、活动与劳累、情绪、降压、进餐、饮酒、环境嘈杂、洗热水澡、大汗及寒冷刺激。有诱因患者与无诱因患者在性别、年龄、单双侧狭窄、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是否吸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饮酒史者31例中有诱因导致疾病发作者15例占48.4%,无饮酒史者73例中有诱因导致疾病发作者20例占2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294,P<0.05)。直接因饮酒导致疾病发作者3例占8.6%。结论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诱发因素较多,特别是对于饮酒患者,应给予健康宣教,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颈动脉狭窄 诱发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86例,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2组研究者之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亦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形成有关,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部血管 动脉硬化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仙方活命饮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以仙方活命饮加减一日一剂十剂为一疗程观察疗效。结果用药后治愈8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结论仙方活命饮治疗颈动脉硬化疗效确切

  • 标签: 仙方活命饮 治疗 颈动脉硬化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加血管成形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对25例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配合的要点。结果25例患者术后脑供血均获得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配合要点,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手术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56层螺旋CTA资料,观察斑块的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斑块的构成成分,重点分析其中溃疡斑块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溃疡斑块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中共发现颈动脉斑块452个,其中溃疡斑块78个,溃疡发生率为17.26%(78/452),位于颈总动脉14个,分叉部32个,颈内动脉13个,颈外动脉19个;纤维斑块7个,脂肪斑块49个,钙化斑块3个,混合性斑块19个;溃疡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7、29、34和8个。溃疡斑块与脑缺血症状存在统计学关联(OR=3.4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A可无创地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特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而A组大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栓调节蛋白无相关性,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栓调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r=0.876,B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栓调节蛋白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大鼠血栓 病变关系 糖尿病大鼠
  • 简介:摘要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为某些方面具有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A)的优势,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至少不比ECA差。2004年9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CAS用于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治疗,随着血管内介入材料不断革新,相信CAS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发展。本文就其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CAS
  • 简介:摘要颈动脉蹼(CW)是一种少见病,在临床上的漏诊率及误诊率极高。虽然已明确CW与隐源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但CW的治疗方案尚不明确。本文将报道一例CW的详细诊治过程,并就目前CW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颈动脉蹼 脑卒中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狭窄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70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0例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65.31±3.25)岁;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4.87±3.37)岁。对比传统术式与神经生理电监测辅助下手术2种术式的围术期指标及神经损伤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狭窄处管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狭窄处管径均增宽,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动脉暴露时间分别为(68.48±15.23)min、(42.36±10.05)ml、(6.85±2.54)min,均低于对照组(81.23±16.58)min、(52.32±11.31)ml、(9.24±2.9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暂时性损伤,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观察组颅神经损伤率为1.43%(1/70),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剥脱术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恢复脑灌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神经定位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12月 31 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为颈动脉蹼或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颈动脉蹼患者资料,共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7(55±11)岁。按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正确与否分为超声漏诊误诊组(MD组,10例)和超声正确诊断组(CD组,32例)。MD组较CD组的颈动脉蹼易合并斑块(100.00% 比12.50%)、局部血管重度狭窄(70.00% 比0)或闭塞(30.00% 比0)(均P<0.05),也更常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80.00% 比28.13%)和颈动脉其他部位斑块(100.00% 比37.50%)(均P<0.05)。此外,超声诊断颈动脉蹼的准确率高于CTA(76.19% 比59.52%,P=0.039)。

  • 标签: 超声检查 颈动脉蹼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州社区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半年至1年内两次住院且均作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广州社区患者326例,其中男166例、女160例,年龄(71.17±0.60)岁。分为非高血压(56例)、高血压控制满意(195例)和高血压控制不满意(75例)3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转归(△Crouse评分);再将资料分为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两个层次进一步分析3组间斑块的转归;最后,将高血压患者再分为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160例)、一次控制满意(35例)和两次控制均不满意(75例)3个亚组,分析斑块的转归情况。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A或Kruskal-Wallis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高血压控制满意组和非高血压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血压控制不满意组与高血压控制满意组、非高血压组之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400(0.000,1.900)分比0.000(-0.200,0.700)分比0.000(-0.200,0.200)分](均P<0.05)。在7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患者中高血压控制满意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间△Crou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高血压亚组中,高血压两次控制满意组与两次控制不满意组间△Crou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年龄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满意后,颈动脉斑块进展情况与非高血压患者无明显差别;但血压控制不满意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进展明显增快。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超声 社区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接受颈动脉超声和13C呼气试验检查的体检人员共3 066例,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分析两组间理化检查指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的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男性多于女性(33.4% 比 19.5%),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9.1% 比 30.9%)。颈动脉斑块组年龄[(59.39±10.24)比(46.44±9.88)岁]、体质指数[(25.44±3.23)比(24.21±3.54) kg/m2]、收缩压[(135.91±19.07)比(123.03±16.66)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9.64±11.47)比(75.10±11.55) mmHg]、总胆固醇[(4.96±0.98)比(4.86±0.98) mmol/L]、三酰甘油[1.43(1.03,2.06)比1.20(0.82,1.8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1±0.93)比(3.04±0.83) mmol/L]、空腹血糖[5.55(5.11,6.47)比5.16(4.83,5.56)mmol/L]、尿酸[(339.13±79.92)比(319.85±87.62) mmol/L]、同型半胱氨酸[13.10(11.30,15.60)比11.7(10.00,13.90)mmol/L]均高于无斑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无斑块组[1.12(0.95,1.32)比1.20(1.00,1.4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组男性(62.4% 比 44.6%)、吸烟(31.9% 比 19.6%)、有高血压病史(33.8% 比12.5%)、糖尿病病史(13.5% 比 3.5%)的研究对象占比高于无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无斑块组(34.5% 比 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与幽门螺杆菌阳性呈显著正相关(OR=1.270,P=0.028)。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防控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幽门螺杆菌感染 体格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人群颈动脉的超声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颈动脉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320例体检人员进行颈动脉检查,了解颈动脉硬化的有无及程度的轻重,并于检查过程中综合各体检人员的性别、年龄、吸烟及基础疾病的状况,分别研究各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体检人员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吸烟人群大于不吸烟人群,有基础性疾病者明显高于无基础性疾病者。结论颈动脉彩超可作为50岁以上人群的体检项目,尤其是男性并存在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基础性疾病)者。超声检查可客观评价血管硬化程度,可尽早发现动脉硬化及斑块,并及早干预体检者生活方式等,对于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彩超 体检 颈动脉硬化 硬化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评价通过观察颈动脉IMT来推测血压变异大小的作用。方法共12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有关参数、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根据IMT≤1.0mm与〉1.0mm分两组对比分析。结果在测动态血压的病例中,两组年龄、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24小时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和白昼收缩压变异性IMT〉1.0mm组大于IMT≤1.0mm组(P值分别为〈0.01和〈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测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的病例中,IMT〉1.0mm组收缩压增高率大于IMT≤1.0mm组(P〈0.05)。结诊颈动脉IMT大者收缩压蛮异增大.活动可能是血压变异增大的促发因素。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监测 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