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自我根本上是由其目的论属性所定义.自我是与生命相关联,具有复杂大脑生物所经验到自我,在许多方面是由有机体存在自我所涌现.从主体性问题回到对有机体维持、保护和繁殖自身原因分析,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问题视角.我们相信存在一种科学性说明,可以解释自然界目的论过程如何从非目的论前件中产生,这有赖于一种形式因果关系调解从动力因果关系到目的因果关系涌现.那么,什么能够构成这个过程自主性?依据康德,我们认为一种双重自反形式生成动力学构成了自然目的生成关键程序,或者说,一个自我是以一种双向自反方式而组织,具有以自反方式组织自反性和因果关系循环递归性.然而,关于人类自我主体经验成分还有待说明.在解释主观自我时,一个重要模型在于阐明拥有大脑生物体出现是演化阶段上一次特殊水平跃迁,并引发全新自我动力学涌现领域,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超个体符号工具,增加了又一层自反性循环,从而能够产生目的论关系和更高级主体形式.

  • 标签: 自我 涌现 目的论 自反动力学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性特征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青年马克思与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关于人哲学思考中具有根本色差别:青年马克思是在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战来理解人,而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城,强调是对人进行现实、历史性分析。马克思这一思考,为国内的人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标签: 人学形而上学 “现实的个人” 青年马克思 “人的本质” 劳动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角度为数学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汉娜·阿伦特不曾应人之约而写书,甚至不曾应自己之约而写书。读者只需看看本书情况即可明白这一点。本书内容主要来自阿伦特在20世纪50年代计划撰写两本书。阿伦特对这两本书已经展开了相当多细节,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第一本书写作计划被称作"马克思主义极权主义因素",它直接源自阿伦特出版于1951年《极权主义起源》一书,是该书尚未讨论一个论题。

  • 标签: 阿伦特 政治权威 写作计划 汉娜 柏拉图哲学 看本
  • 简介:时间问题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观念依赖于心灵本性,物质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哲学,在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时间(即绵延),逻各斯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先验主义哲学在时间问题上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
  • 简介:应用伦理学经常被认为是与理论伦理学相对“应用”或“实践”伦理学,是伦理学新范式或者是超出伦理学范围交叉学科。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伦理学及其应用概念错误理解,应用伦理学确切地说是对专门领域伦理问题思考,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与一般伦理学相对专门(领域)伦理学,没有亦不会超出伦理学范围。

  • 标签: 应用伦理学 伦理学 应用
  • 简介: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相关性,从逻辑哲学角度探讨小说中"真"具有重要意义。大卫·刘易斯从可能世界语义学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真,他从语用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语句看作省略了"在如此这般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真提供了新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解释力和理论统一性。

  • 标签: 大卫·刘易斯 小说 可能世界 反事实句
  • 简介:在写出以下评论和拙见之前,得先提及先刚君关于学术创新和批评一个重要“表态”:真正“创新”毋宁在于潜心领会哲学家丰富而深刻思想,把哲学家认识消化为自己认识……当“柏拉图”认识成为“我”认识,它就已经是一个“新”东西……如果有人随意批评柏拉图这里不对那里有错。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对话录 宾根 哲学王 先著 德若
  • 简介:一在宽泛意义上,形而上学以世界之“在”与人存在为思与辨对象。当然,理解存在并不意味着离开人之“在”去构造超验世界图景,对存在把握无法离开人自身之“在”。人自身这种存在,应当理解为广义知、行过程,后者以成物(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和成己(认识自我与成就自我)为历史内容,

  • 标签: 形上学 世界图景 “在” 人的存在 形而上学 历史内容
  • 简介:穷理并非一般意义上把一切道理穷尽,而是追索理后之理,以求追索到众理所归原理;实践哲学还是哲学一部分,中止说理不是实践哲学要求;没有不同寻常之见称不上哲学家,但身为哲学家,他须把这些洞见连回寻常之理,这本身并非寻常无奇之事。这种论证充满了创造性。

  • 标签: 理性 实践 连回常理
  • 简介: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民法缺失问题。等等。哲学形而上发问意义也由此可见。

  • 标签: 孔子 儒家伦理 义务论 权利
  • 简介:关于笛卡尔对激情作用论述,通常认为笛卡尔不但将激情一项功能理解为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害,而且还将激情视作我们向导。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对这种通常解读发起挑战。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笛卡尔说法,激情功能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笛卡尔真的主张激情功能是知识性吗?第二个问题是,在笛卡尔看来,我们是否应当以激情为导向?对笛卡尔关于激情功能学说所提出一种解读主张激情可以并且也应当作为我们向导,只是需要受到某些控制。

  • 标签: 笛卡尔 激情 感觉 心灵与身体
  • 简介: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波教授所著《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悖论,

  • 标签: 陈波 自我指称 深度研究 专业著作 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图灵著名“通用机”属性长期以来支撑着关于认知本质功能主义直觉。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认为,对可多样实现性标准功能主义论证有一个逻辑问题。这些论证实质上都依赖于图灵对计算强有力洞察。在处理了对这一批评一种可能答复之后,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进一步论证了功能主义不是理解什么是具有心灵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他证明了在区别执行和功能时所涉及难题会使可多样实现性无法检验,难以提供新信息。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图灵机在心灵哲学作用还需重新考虑。

  • 标签: 图灵机 功能主义 可多样实现性 计算的等价 心灵哲学 柯尔莫哥洛夫
  • 简介:海伦·朗基诺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可被理解为两个版本。弱版本认为在科学实践社会性因素必然地参与到知识论过程。强版本则坚持一些社会性因素是科学实践中知识论过程构成性成分。弱版本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强版本则引起许多争议。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着论证上鸿沟,而该鸿沟是学界质疑批判语境经验主义(CCE)主要原因。当代认知科学具身进路也存在着类似的强弱版本之间鸿沟。生成理论对强版本具身进路辩护策略可以被借用来处理批判语境主义强弱版本之间鸿沟。两种对应强弱版本鸿沟策略相似性并不是偶然,而是意味着生成进路所提供资源可为批判语境主义提供更好辩护。

  • 标签: 批判语境主义 海伦·朗基诺 生成进路 具身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