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著名作家丁玲和陈明的爱情,在文学圈甚至圈外,都引起人们关注。近日,年过九旬的陈明,出版了《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以亲历者的身份,系统地回顾两人相伴走过的历程。书中在陈明的简介中说:这本书,“对于了解丁玲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极其宝贵的独家史料”,对于像我这样关注丁玲的人来说,自然是必读的书了。读后有所感,为小文与读者分享,恳请陈明及方家批评指正。

  • 标签: 丁玲 尴尬 著名作家 陈明 回忆录 文学
  • 简介:选择随着与丁玲、王剑虹两位女性的频繁来往,瞿秋白的个人情感波澜迭起,沉默与忧郁也与日俱增。后来,施存统老师告诉丁玲,瞿秋白承认自己坠入爱河,但不肯吐露他爱的是谁。犹疑不安中,丁玲跑去把此事告诉了王剑虹。而心神不宁的王剑虹要随父亲回四川老家酉阳。丁玲逼她把话讲清楚,得到的却是沉默。事后,丁玲气得躺在床上苦苦思索:'两年来,我们之间从不秘密我们的思想,我们总是互相同情,互相鼓励的。她怎么能对

  • 标签: 丁玲瞿秋白 特殊交往 瞿秋白特殊
  • 简介:1933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著名作家丁玲被国民党逮捕,羁押南京狱中数年。1936年11月1日,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丁玲逃离南京,假扮东北军的家属,由两女四男结伴,一行7人,风餐露宿,风尘千里,从西安

  • 标签: 丁玲 毛泽东 保安 东北军 国民党 故事
  • 简介:说是右派要平反了。那是1978年,先是4月份,中共中央有个11号文件,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后来9月份,中共中央又有个55号文件,说对于过去错划了的人,要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做好改正工作。在那之前,1978年春天的时候,蒋祖林从上海去北京开会,在北京听到中央组织部开始平反冤假错案的消息,

  • 标签: 晚年 丁玲 口述 陈明 中共中央 中央组织部
  • 简介:一九四八年夏,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这所学校当时属苏联中长铁路局管,教师都是白俄。我们几个从老根据地来的学生,住在南岗义州街东北局组织部招待所,走读上学,学习俄语,行政和党的组织关系都在中共中央东北局。我已于一九四七年在晋察冀边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标签: 晋察冀边区 中共中央东北局 总政治部主任 松花江上 西战团 八年
  • 简介:"丁玲事件"——一九五六年十二月,我在日记上就是这么写的,今天看来,也只有这样称谓才合适。但那时通称为"丁陈事件",因事件主要起于丁玲、陈企霞。惟因事件内涵及其演变,甚为复杂纷繁,幕前幕后,颇多疑难。我因不在"圈子"内,内幕一概不知。但在1957年反右派时,却因和丁玲的交往,被列名"十二门徒"之内,落入"网陷",并终于戴了"帽子"。在支部负责同志向我展示"决定"及军法"判决书"时,就明确说:给你戴"帽子"的理

  • 标签: 前幕 给你 反右派 十二门徒 平原烈火 桑干河上
  • 简介:<正>群趋于山水花草,在一个哲理、一个意念,几段场面、几段情绪中绕圈子,感情和文字雕琢日盛——这种现象在当前散文写作中恐怕是存在的。最近舒芜同志在读《叶圣陶散文(甲集)》的跋文的小感中,用很精彩的文字提出了一个很精彩的看法:“我早就不满意写山水花草的风气,叶老父子说出了所以然的道理。”那意思综合起来大概是:散文艺术不能成为散淡闲人的艺术,不能走闲情逸致的路,不能以山水为创作的唯一源泉,不能以陶情遣兴为唯一目的。散文

  • 标签: 丁玲 散文 近作 文字 陶情 闲情
  • 简介:摘要丁玲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早期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被消解甚至被异化。到了左翼文学时期,丁玲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较之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和以往的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 标签: 丁玲 男权文化 审视 转变
  • 简介: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丁玲,在北大荒十二年,是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丁玲,湖南临澧人。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到达陕北延安。周恩来和邓颖超从合作社买了两个荤菜,几个馒头,又拿出当时在陕北很珍贵的牛油,请丁玲到家里吃了一次饭。党中央对丁玲在上海的工作,以及她在南京监狱的斗争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她这次逃出白区直奔陕北的革命精神十分赞赏。中宣部在窑洞里为丁玲

  • 标签: 丁玲 陕北 周恩来 邓颖超 革命精神 延安
  • 简介:丁玲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以其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女性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的艰难坚韧的探索,体现出其在现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本文拟就对这类形象的性格表现及典型意义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事求是地评估这些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时代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一丁玲以反映知识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主要表现了当时女性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爱情的

  • 标签: 知识女性形象 丁玲 个性解放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生活 爱情
  • 简介:在中国的文坛上,丁玲的名字始终是那么显赫。不论她如何身处逆境,历经磨难,她的才华横溢,她的耿直正义,都一直为人们所仰慕。她对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贡献,永远彪炳中华文化史册。

  • 标签: 丁玲 采访 文学艺术事业 文化史 中国
  • 简介: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 标签: 苦闷和追求
  • 简介:本文从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意象的选取、生动的抒情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论述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以期指出丁玲小说在当时出现的历史价值,及她在艺术方面对"五四"新文学独特的贡献。

  • 标签: 丁玲 早期小说 艺术特色
  • 简介:本文认为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既考虑到普及性、通俗化,又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情节小说和性格小说的多种写作方法,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为提高解放区文学的质量作出了卓著贡献。

  • 标签: 卓著贡献 解放区文学 恶霸地主 长篇小说 质量 人物性格
  • 简介:1936年11月,32岁的丁玲从南京逃脱国民党特务机构的绑架和软禁,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奔赴陕北保安,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知名作家参加革命队伍的第一人,引领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时代风尚。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丁玲经组织安排离开延安。

  • 标签: 延安时期 丁玲 恋爱 青年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地下党
  • 简介: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或地区文学背景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简言之,它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对两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老子有言“自见者不明”,认识“自我”需要借助将“他者”作为对比,才能很好地了然事物的客观性质。

  • 标签: 丁玲 比较文学 文学背景 文学研究 “他者”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