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类型肝脏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健康患者与84例确诊为肝脏疾病的患者,对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在各类肝脏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与PT、APTT以及FI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指标中肝脏疾病PT增高程度为重症肝炎>肝癌>肝硬化>慢性轻、中度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结论在肝脏损伤的观察中血浆PT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在临床上对患者肝脏的损伤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为血电解质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产生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在分组的过程中,采取掷硬币的方法,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额外运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等指标。  结果 研究组P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凝血功能。

  • 标签: 持续性血液净化 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 血电解质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为血电解质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产生的影响。 方法 此次研究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在分组的过程中,采取掷硬币的方法,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额外运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等指标。  结果 研究组P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在针对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持续性血液净化方法,可以提高患者凝血功能。

  • 标签: 持续性血液净化 腹膜炎相关性重症脓毒症 血电解质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APTT试验在临床上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及敏感性高等现被临床广泛应用。结果因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对标本的采集、抗凝药物及实验室方法等因素给予探讨。

  • 标签: APTT测定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后的存放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非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标本617例,分离收集血浆后,部分血浆立即测定及室温(20~25℃)存放2、4、6、24h后,部分血浆分别于室温、-4℃、-20℃保存24h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指标。比较各组凝血4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放置2h检测的凝血功能4项指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放置4h、8h及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室温下血液标本即刻分离血浆组比较,室温(20~25℃)保存24h血液标本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20℃保存24h血液标本AP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保存24h血液标本各凝血指标及-20℃保存PT、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检测凝血功能各指标时,应注意对于凝血功能采集血液标本后及时送检。常温状态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检测,如需保存,应选择-4℃的低温环境,切勿在过低的温度中保存,尤其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存放时间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改变。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8例,对9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男、女各49例)分成无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组(A组)、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组(B组),同时设对照组。分别观测血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浆PT、APT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者降低更为显著(P<0.01);FIB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有慢性血管性并发症者升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浆PT、APTT、FIB水平明显的异常,且以有慢性血管病变者更为显著。

  • 标签: 老年糖尿病 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FIB)
  • 简介: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以其高功率、高效率、短波长等优点,显示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激光器主气流进入光腔后,单重态氧与碘分子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使碘原子实现粒子数反转,从而实现激光输出。从反应机理看,单重态氧脱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O2(^1Δ)与碘原子的近共振传能和水蒸气对激发态碘原子和碘分子的淬灭。

  • 标签: 化学氧碘激光器 冷阱 除水 出光 时间 单重态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方法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38例血常规检验样本,以2021年11月为分界点,2021年1月-2021年11月对凝血常规检验进行常规管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行质控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下失控事件发生率,以及检验项目所占失控比例,并总结出凝血质控失控原因。结果 质控管理模式下,失控事件发生率为2.63%,低于常规管理下的18.42%(P<0.05);凝血酶原时间失控次数3次,占比3.95%,其次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和凝血时间,分别为2.63%。结论 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对降低失控事件发生率,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有正向积极作用,值得血常规检验人员引起高度重视,落实标准化操作要求。

  • 标签: 出凝血常规检验 质控方法 临床意义 失控事件 失控原因
  • 简介:目的:明确两种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区域性国际敏感度指数(PT-localISI),并观察localISI对不同检测系统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可比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贝克曼-库尔特ACL-9000和赛科希德SF-8000检测PT,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标准血浆对2种检测系统的ISI进行标定,确定其localISI,并分别利用localISI和厂家提供的ISI计算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PT-INR。结果:ACL-9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8,SF8000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为1.11,与厂家提供的ISI存在差异;对口服抗凝剂患者,使用厂家提供的ISI,ACL-9000检测系统和SF-8000检测系统报告的PT-I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PT-localISI,则PT-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了保证不同检测系统PT-INR的可比性,必须确定不同检测系统的PT-localISI。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率 区域性IS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测,并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对106例研究对象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并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其中64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42例同期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对其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分析,讨论变化情况。结果在64例肝硬化患者中,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血小板参数检测MPV、PDW明显升高,PLT、PCT明显降低,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会有异常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参数能反映肝脏受损情况,两者的变化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 血小板参数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PT)-INR监测最佳间隔时间。方法对5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率(INR),记录患者监测PT间隔时间及抗凝期间的并发症。结果PT11.6~48s,PTR1.00~4.13,INR1.05~7.22;82.6%例次PT16.5~24s,PTR1.29~1.88,INR1.5~2.5;监测间隔3~138d,84.7%例次间隔11~70d。出现并发症为发生脑梗死3例,出血8例,2例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结论PT对口服华法林的监测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以INR2.0±0.5为最佳抗凝标准,在患者术后出院INR调整稳定后,监测PT最佳间隔时间为30d。

  • 标签: 凝血酶原时间 华法林 监测 心脏机械瓣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诊断肝硬化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预计选取6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对象的筛选范围为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之间接收的肝硬化患者以及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从肝硬化患者群体以及健康者群体中各自选出30例实验对象,将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之后并按照该组患者有无出血症状,再细分为出血组以及未出血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安排出血组以及未出血组的研究对象接受临床检查,均确诊患有肝硬化。从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等角度对三组进行对比探析。结果:首先分析凝血酶原时间的组间对比情况,时间指标水平由长到短分别为出血组、未出血组、对照组,三组数值差距均显著(P<0.05)。观察三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参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出血组、未出血组、对照组,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出血组、未出血组、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的测定结果具有较为显著的参考效果,更能反应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损害、出血等情况,并可用作肝硬化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肝硬化诊断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7年 6月 -2018年 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 100例设作观察组,再将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 80例设作对照组,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验。结果:比较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容积比( PC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肝硬化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与健康人群有明显差异,可以准确确诊疾病,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检验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检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