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蟒脂痔宁膏对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出血时间时,采用剪尾法将50只小鼠(每只20g左右,雌雄各半)均匀分成五组,即对照组、槐角丸组、蟒脂痔宁膏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7天,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凝血时间时,采用了毛细玻璃管法和玻片法,采用同样的分组方法进行指标观察。结果给药各组分和模型组对比显示高剂量蟒脂痔宁膏表现出较短的出血时间,蟒脂痔宁膏具有凝血作用。结论蟒脂痔宁膏在出凝血观察中效果理想,可使小鼠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此结果为蟒脂痔宁膏的临床治疗痔疮提供了客观依据,对蟒脂痔宁膏的中药新药进一步研发具有一定贡献性意义。

  • 标签: 蟒脂痔宁膏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操作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6研究近年来我科进行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报告。结论PT测定中操作及报告方式必须规范化,才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 简介:摘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ctive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gtime,AFTT),是检测“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缺陷的过筛试验,也是当前用于凝血因子治疗、肝素抗凝治疗监控以及检测狼疮抗凝物(一种抗磷脂自身抗体)的主要手段,其临床应用频率仅次于PT或与之相当。

  • 标签: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影响因素 时间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毒蕈中毒患者血浆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以及与正常对照的差异,观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发展。方法采用ACL-3000plus自动化凝血仪,发色底物法及免疫学等方法,对14例毒蕈中毒患者总共34份血浆标本测定凝血、抗凝、及纤溶的各项指标,再根据其标本采取日期进行处理,采用统计t-检验计算各项指标均值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显著性,观察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毒蕈中毒引起的凝血指标改变,表现为PLT显著降低,PT延长,INR>1.6,TT延长,D-二聚体升高,同时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性增强,表现为AT-ⅢC下降,α2-PI活性下降,t-PA活性增高,Pig活性增高,各项指标随病情变化和临床治疗出现动态变化。

  • 标签: 毒蕈中毒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标本放置的时间和温度在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为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2012年12月到2014年4月期间来我院检测的抗凝静脉血标本240例,对这240例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把血液标本分别放在室温、4℃、-20℃的条件下,在4h、8h、12h、24h时对放在室温和4℃的血液标本再一次的进行检测,将血液标本放于-20℃时,再次检测(在1、2、4、8周),对数据进行检测。结果在室温下的标本放置24h后,凝血酶原时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放置8h后,其纤维蛋白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的条件下,标本放置24h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的情况下,放置2周时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以及温度,都对凝血四项的测定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凝血标本 时间 温度 检验
  • 简介:在妈妈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讨论:“我家宝宝又咳嗽了,会不会咳肺炎啊?”接下来就是各种止咳药物蜂拥而上,什么止咳糖浆、什么止咳平喘颗粒、什么止咳神药,还有一些止咳秘方等等。

  • 标签: 肺炎 咳嗽 止咳平喘 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期间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3年02月期间收治的20例ECMO 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其ACT、APTT,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及护理对策。结果 APTT与ACT的相关性较强(r=0.862,P<0.05)。结论 在ECMO治疗期间,患者的APTT和ACT之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表明在ECMO治疗中,患者的内源凝血途径和血液凝固能力存在密切关联,APTT和ACT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指导肝素的剂量及输血提供依据。

  • 标签: ECMO 活化凝血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等[11]研究认为凝血因子Ⅴ水平比PTA更特异的反映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等.凝血因子Ⅴ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为肝病患者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指标

  • 标签: 中的应用 凝血因子肝病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凝血真空采血管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72名,选用3种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后离心分离后检测,并将BD管血浆分装于室温和冰箱内保存。对比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凝血结果、冰箱及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结果。结果国产B管TT短于BD管、国产A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8h后P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下放置8h后T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凝血真空采血管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凝血检验结果,凝血检验时应选择合适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并尽快检验,以提高检验质量。

  • 标签: 标本放置 凝血真空采血管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时间(TT)测定的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门诊与住院患者凝血标本,第一次检测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均正常,TT检测不出或者结果明显异常,将凝血标本再次离心并重新检测凝血功能4项指标,比较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结果。结果第一次与第二次检测的PT、APTT、FIB差异不大(P>0.05),而TT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标本离心不全对凝血时间测定有显著影响,检测时需引起重视。

  • 标签: 凝血标本 离心不全 凝血酶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英简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英简APTT)检查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查的18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将全部患者入院编码打乱随机抽取进行平均分组,实验A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8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2.7ml)作为对照A组;实验B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7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作为对照B组。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P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APT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患者的PT、APTT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标本血量不足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管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管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时间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3种不同的凝血真空管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经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放置温度以及时间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血液标本、不同标本放置时间以及不同标本放置温度进行凝血检验,其检验的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凝血检验结果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在实施凝血检验时,应采取合适的凝血真空管进行血液采集,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内完成凝血检验,从而保证凝血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温度 时间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和时间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在观察对象空腹状态下采集2组标本,经离心处理后立即测定凝血四项作为即时值,并分别放在低温和室温下保存,分别放置不同时间段的的凝血四项,记录检验结果并分析。结果:与即时检验结果相比,室温以及低温保存下2h、4h的PT、APTT、TT、FIB的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室温以及低温保存下的8h的APTT以及TT检验结果与即时检验结果均存在明显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凝血检验 标本放置温度 放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共30例,按照患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晚期各15例为实验组,本文用实验1组,实验2组来表示,同期住院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30例。对比三组患者的常规凝血指标水平。结果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凝血分子标志物有利于早期确诊,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用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67例,对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这67例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相较于血浆置换治疗前,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显著缩短,血小板(PLT)计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安全可靠,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血浆置换 出凝血功能异常 临床疗效 对比差异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600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blood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frozen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h、3d、7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antiglobulin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紧急抢救输血 凝血功能 术中用血量 术前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