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采用EDTA滴定法连续测定了铅铋合金中的铅和铋,通过加人掩蔽剂抗坏血酸、酒石酸和硫脲来消除干扰离子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且分析流程短。

  • 标签: 铅铋合金 铅铋连测 抗坏血酸 酒石酸 硫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行根治性膀胱切除(RC)的91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施行ERAS分为ERAS组(52例)和对照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结果ERAS组手术时间为(281.35±37.42)min,中出血量为(253.27±156.64)ml,与对照组[(268.72±29.04)min、(310.26±187.50)ml]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开始流质饮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ERAS可以促进RC患者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增加30 d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膀胱术 围术期
  • 简介:目的对弹道超声碎石膀胱切开取石治疗膀胱结石的疗效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期间的130例膀胱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5例)和治疗组(65例),然后对对对照组的患者使用膀胱切开取石进行治疗,对治疗组的患者使用弹道超声碎石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全部正常结束,患者的结石被全部取出,而且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6.24±3.35)分钟,住院时间为(9.35±2.27)天,中出血量为(5.32±2.43)毫升;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7.45±4.32)分钟,住院时间为(14.37±4.45)天,中出血量为(17.35±3.38)毫升。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中出血量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道超声碎石膀胱结石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还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中出血量等,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弹道超声碎石术 膀胱切开取石术 膀胱结石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膀胱肿瘤电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膀胱切除患者76例,依据患者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8例。接受膀胱肿瘤电切的患者设为参照组,接受膀胱部分切除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待两组患者完成手术后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手术患者经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低,住院时间、手术用时、导管留置时间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短,中出血量也相对较低,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两组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存在诸多差异,护理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临床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膀胱肿瘤电切除术 膀胱部分切除术术 术后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回肠膀胱与输尿管皮肤造口治疗老年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膀胱癌根治治疗的老年膀胱癌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回肠膀胱65例、行输尿管皮肤造口17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输尿管皮肤造口组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回肠膀胱组(P〈0.05),但术后尿路梗阻发生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相当(P〉0.05)。结论回肠膀胱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是常见的尿流改道方式,均可用于老年膀胱癌患者,可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和意愿,以及两种式的优劣来选择应用。

  • 标签: 老年 膀胱癌 回肠膀胱术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 简介:目的总结经尿道女性膀胱颈梗阻电切疗效。方法对32例膀胱颈梗阻患者进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结果本组32例均手术顺利,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大于18ml/s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是一种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电切术 女性 膀胱颈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采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治疗的1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1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8±1.6)h,平均出血量为(386.5±23.6)mL,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病情比较稳定,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是临床一种疗效确切的理想的膀胱替代,手术损伤小,恢复较快,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精心的术后护理以及患者恢复期代膀胱功能性训练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膀胱全切除术 回肠代膀胱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例膀胱全切患者实施直肠代膀胱的手术室护理搭配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例前列腺癌患者顺利出院,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结论本院对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的所采取的手术室护理,是科学有效的。

  • 标签: 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术的 手术室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造瘘对幼鼠膀胱功能的影响及病理生理机制。方法80只SD雌性幼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膀胱造瘘组、假手术组(这2组包括术后第1、3、5天组),对照组(包括术后第1、3、5天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每组8只大鼠。膀胱造瘘组行膀胱造瘘,假手术组不放置造瘘管,药物干预组应用不同剂量山莨菪碱。对造瘘组幼鼠术后第1、3、5天亚组分别行清醒膀胱测压,收集排尿间隔(VI)、排尿量(VV)、残余尿量(PVR)、膀胱容量(BC)、最大膀胱压(Pves.max)、膀胱充盈末期压(Pves.thr)、膀胱顺应性(△C)。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幼鼠自由排尿,收集VV、PVR、BC。尿动力学检测后取膀胱进行HE染色和炎症评分(HIS)。药物干预组应用不同剂量山莨菪碱干预,观察VI、VV、PVR,BC、Pves.max、Pves.thr变化情况。结果膀胱造瘘术后,随时间延长,VV、VI、BC、△C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VV[(1.408±0.033) mL]、BC [(1.411±0.032) mL]比较,造瘘组术后第1、3天的VV[(0.288±0.059) mL、(0.598±0.154) mL]和BC[(0.292±0.059) mL、(0.601±0.154) mL]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与对照组比较,造瘘组术后第5天的VV、PVR、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HE染色显示,造瘘组术后第1、3天和假手术组术后第1天HIS均>4分,造瘘组术后第5天和假手术组术后第3、5天HIS均<2分。造瘘组和假手术组术后第1、3、5天的HIS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幼鼠BC与HIS呈负相关(r=-0.880,P<0.001)。应用山莨菪碱0.2 mg/kg后,造瘘术后第3天幼鼠的VI、VV、BC较用药前显著增加[(643.500±65.889) s,(1.073±0.110) mL,(1.076±0.110) mL比(367.938±77.697) s,(0.612±0.129) mL,(0.617±0.129) mL,均 P<0.05],而PVR、Pves.max、Pves.thr较用药前无显著变化。结论幼鼠膀胱造瘘术后近期尿动力学的异常变化与损伤性急性膀胱炎症有关,术后第5天随着膀胱急性炎症的消退膀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山莨菪碱在0.2 mg/kg剂量可有效缓解膀胱造瘘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状。

  • 标签: 膀胱 造瘘术 尿动力 幼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乙状结肠代膀胱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代膀胱的护理要点。结果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诸多方面。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膀胱全切乙状结肠代膀胱的顺利恢复至关重要。通过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可以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治愈率。

  • 标签: 膀胱全切 乙状结肠代膀胱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使用针状电极剜除膀胱肿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12例膀胱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膀胱侧壁、输尿管口周围,用针状电极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记录手术时间、是否诱发闭孔神经反射、肿瘤病理分期及复发情况等.结果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侧壁肿瘤未进行闭孔神经阻滞.切除肿瘤15枚,肿瘤大小0.8~3.0cm,单枚肿瘤切除时间1~25min.侧壁肿瘤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出血少,无膀胱穿孔等并发症,切除的肿瘤均获得完整病理分期,术后随访3~1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基本消除闭孔神经反射,能够完整切除膀胱肿瘤并可做精确临床分期.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是未来膀胱癌治疗的重要环节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 针状电极 膀胱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浅表性膀胱癌分别以膀胱部分切除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90例,分别以对照组与观察组表示这些患者,对照组中患者应用膀胱部分切除进例,观察组中患者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进行治疗。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中患者得到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1.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浅表性膀胱癌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膀胱部分切除都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效果更加理想,应尽量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进行治疗。

  • 标签: 浅表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部分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范围和大容量脂肪抽吸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单次抽吸范围超过15%总体表面积和(或)抽吸量达5 L及以上的脂肪抽吸塑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联合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射,手术方式为系列脂肪抽吸形体雕塑。对肿胀液注射量、抽吸总量、抽吸脂肪量、抽吸液体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共纳入313例患者,男5例,女308例,年龄(30.6±8.2)岁,体质量指数(23.9±3.5) kg/m2。其中271例行1次手术,37例行2次手术,5例行3次手术,共进行了360例次手术。中肿胀液注射量为(8 741.6±1 559.8) ml;利多卡因最大注射量为3 200 mg;抽吸总量为(6 582.4± 1 515.0) ml,其中抽吸脂肪量为(3 662.1±1 230.8) ml,抽吸液体量为(2 936.0±765.4) ml;注射量/抽吸总量比率为1.37±0.23。抽吸总量≥10.00 L者共13例次(3.61%),7.50~9.99 L者73例次(20.28%),5.00~7.49 L者259例次(71.94%),<5.00 L者15例次(4.17%)。1例患者(0.28%)因术后贫血需输入红细胞悬液纠正,其余患者均无大量失血导致的贫血,亦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10例(2.78%),主要包括区凹凸不平(5例)、局部血清肿(2例)、切口愈合不良或瘢痕增生(2例)、射频紧肤中烫伤导致轻度色素沉着(1例)。术后患者满意率为97.2%(350/360)。结论大容量和(或)大范围脂肪抽吸安全而有效,患者满意度高;使用0.025 2%低浓度利多卡因肿胀液分次注入皮下脂肪行肿胀麻醉可以有效减少利多卡因中毒风险。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抽吸术 肿胀麻醉 大容量吸脂 安全性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分析我院从2007年开始进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手术的手术资料。结果2000余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一例事故的发生。结论大容量全肺灌洗手术是减轻和阻止尘肺病发展的唯一方法,强调做好手术室护理配合是完成手术成功的重要部分。

  • 标签: 全肺灌洗 大容量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手术配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结果手术持续时间4.5~7.5小时,患者出血量达80~580ml,手术结束后住院时长10~28天。术后患者膀胱充盈效果良好,对膀胱功能效果满意。结论针对膀胱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对患者安全性高、可靠性好,并且手术过程中出血少,恢复速度快、对患者创伤程度低、术后并发症低等优势。手术过程中采取全面高效的护理方法,并娴熟配合手术,保障了患者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 标签: 腹腔镜 膀胱癌 全膀胱切除 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手术配合
  • 简介:在大部分电气设备中,绝缘油是重要的组成,电气绝缘油检定工作也被高度重视,其中如何测定绝缘油中的微量水分也成为重要研究方面,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电气绝缘油中含水状态与危害进行了简明阐述,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简易测定策略,希望通过策略提出,能够提高认识,也为相关电气绝缘油中微量水分检定工作尽有效助力。

  • 标签: 电气设备 绝缘油 微水检测 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同时介绍一种改良的双u原位新膀胱的尿道重建方法。方法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对8例经过挑选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1~66岁,术前通过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证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病理诊断明确后,于经TURBT术后4周内手术。膀胱切除后,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对尿道残端进行4针预缝,其后通过耻骨上5cm小切口取出标本,切取末段回肠以双U法成形为新膀胱,颈部与预缝的尿道吻合形成原位新膀胱。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00--420min,失血量800—1200ml,输血量600-1000ml。术后1例出现尿漏,在充分引流、加强营养后恢复。术后住院时间12-21d,术后均予GC方案(吉西他滨800mg/m2,顺铂70mg/m2)进行辅助化疗。随访4-60个月,1例于术后2年死于远处转移,另7例术后复查CTU无上尿路积水,日间控尿满意,夜间存在尿失禁。结论对于仔细选择过的患者,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式。中在机器人视野中预先缝合尿道,行体外尿流改道仅需较小切口,又缩短了手术时间,在技术上无法达到体内尿流改道的情况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选择。

  • 标签: 肿瘤 机器人 膀胱切除术 尿流改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HOLRBT)与膀胱肿瘤电切(TURRT)两种不同疗法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于我院泌尿外科选取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表浅层膀胱癌患者,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TURRT治疗,观察组使用HOLRBT治疗,对比两种不同疗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出血量(25.37±4.17)ml,膀胱冲洗时间(19.17±8.14)min,尿管留置时间(20.18±6.57)d,住院时间(8.27±2.35)d;对照组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5.29±7.01)ml、(36.24±9.18)min、(37.10±8.12)d、(14.69±3.57)d,观察组手术指标较之对照组更优,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观察组IL-6指标为(15.03±5.68)pg/ml,IL-8(9.32±6.26)pg/ml,IL-10(16.12±7.32)pg/ml,TNF-α(8.45±4.86)μg/ml;对照组分别为(28.53±6.05)pg/ml、(18.19±6.07)pg/ml、(121.03±7.34)pg/ml、(16.46±4.89)pg/ml,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1例尿路狭窄,1例膀胱穿孔,并发症发生率(6.45%);对照组出现2例膀胱穿孔,3例尿路狭窄,2例闭孔神经反射,并发症发生率(22.5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够对表浅层膀胱癌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HOLRBT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表浅层膀胱癌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