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产妇产后盆底力康复治疗过程中行盆底训练+盆底刺激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收治的 2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按照所采取的训练方式不同分为综合组和单一组,每组分别为 100例。单一组仅行盆底训练,综合组则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盆底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盆底压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 94例( 94%)显著高于单一组 74例( 74%),两组治疗前的收缩压和静息压均无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综合组的收缩压和静息压均高于单一组,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妇行盆底训练+盆底刺激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盆底压力,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和确切。

  • 标签: 盆底肌训练 盆底电刺激 产妇 盆底肌力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屈痉挛的效果,探讨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跖屈痉挛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运动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加用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综合痉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就生活质量和综合痉挛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评分更佳,但是治疗后两组组间进行比较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跖屈痉挛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痉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和预后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运动疗法 跖屈肌痉挛 效果分析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单一盆底训练与盆底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产妇盆底力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在本院足月妊娠分娩的产妇,经与患者详细讲述病情和治疗方法后,征求患者意见进行分组。对照组33例行单一盆底训练即Kegel运动;观察组33例行盆底刺激联合盆底训练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漏尿量、盆底力、尿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漏尿量、盆底力和尿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漏尿量、盆底力和尿动力学康复效果则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训练可以改善盆底力,改善漏尿和尿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盆底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比单一盆底训练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盆底电刺激 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力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脑瘫患儿膝过伸的治疗中运用生物反馈联合内效贴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瘫膝过伸患儿为分析对象,采取随机抽签形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指导对照组接受常规运动疗法,为研究组实施生物反馈联合内效贴治疗,均以3个月为治疗周期。对比患儿膝过伸角度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通过治疗研究组膝过伸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粗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瘫膝过伸患儿接受生物反馈联合内效贴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运动疗法,患儿膝过伸角度得到有效缩小,粗大运动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 标签: 脑瘫 膝过伸 生物肌电反馈 肌内效贴 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脑卒中患者实施双、单桥式运动对相关核心肌群活动的影响,探讨发现其规律和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仪采集患者双、单桥式运动时竖脊、腹直、臀大和股二头表面电信号,分析其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RMS)和积分值(integrate electromyography,IEMG)。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Q1,Q3)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相关群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桥运动时健、患侧臀大RMS[30.0(21.3,45.5)µV与24.0(14.0,35.8)µV]和IEMG[15.5.(10.0,23.0)µV∙s与9.0(5.0,13.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7、4.19,P值分别为0.039、<0.001);双桥运动时健、患侧股二头RMS[31.0(15.3,70.0)µV与17.0(11.0,28.8)µV]和IEMG[14.5(8.0,26.5)µV∙s与7.0(5.0,10.8)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44、3.64,P值分别为0.001、<0.001);单桥运动时健、患侧臀大RMS[38.5(32.3,46.0)µV与35.0(22.3,43.0)µV]和IEMG[16.5(12.0,22.8)µV∙s与12.0(7.0,21.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4、2.45,P值分别为0.025、0.014);单桥运动时健、患侧股二头RMS[38.0(15.3,70.0)µV与19.0(12.0,35.5)µV]和IEMG[16.0(10.0,27.0)µV∙s与6.5(5.0,12.5)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98、4.34,P值分别为0.003、<0.001);患侧双、单桥臀大的RMS[24.0(14.0,35.8)µV与35.0(22.3,43.0)µV]和IEMG[9.0(5.0,13.0)µV∙s与12.0(7.0,21.0)µV∙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4、1.99,P值分别为0.025、0.047)。结论双、单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相关核心肌群有一定改善作用,且对于臀大激活程度单桥更优于双桥。

  • 标签: 脑卒中 桥式运动 表面肌电 核心肌群
  • 简介:背景:使用不同强度、频率及时间的刺激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目的:观察体表脉冲刺激对小鼠心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用BL-420F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提供刺激电源,对3组昆明小鼠分别予以不同电压、不同时间、不同频率的体表刺激,然后观察Ⅱ导联心电图、小鼠得全身反应与局部变化。结果与结论:≤10V的刺激对小鼠心率无明显影响,并且未出现心律失常;电压≥15V时,刺激可使小鼠心率减慢,停止30min后心率恢复正常;电压≥35V时,小鼠出现心率减慢和心律失常,并且停止刺激后心率不能恢复正常;电压〉75V后,小鼠出现室颤。电压为10V时,脉冲刺激时间和频率变化对小鼠心活动影响不显著。说明脉冲刺激对小鼠心活动的影响主要由所用电压高低不同引起,电压≤10V时对小鼠心活动无影响;脉冲刺激时间与电场频率对小鼠心活动影响不明显。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脉冲电刺激 修复重建 移植 Ⅱ导联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频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凯格尔运动)对产妇产后腹直分离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 年9月至2021年3月在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且发现腹直分离大于2.0 cm的3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7.48±2.37)岁,采用低频刺激联合盆底训练,对照组产妇年龄(27.08±2.76)岁,采取自主训练。将腹直分离距离和盆底力等级作为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腹直分离距离为(1.52±0.28)cm,低于对照组的(2.67±0.48)cm,试验组Ⅱ、Ⅲ、Ⅳ级盆底力比例低于对照组[0比9.3%(14/150),0比13.3%(20/150),34.7%(52/150)比44.7%(67/150)],V级盆底力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对照组[65.3%(98/150)比32.7%(49/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39,P<0.05)。治疗后,试验组产后腹直分离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刺激与盆底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产后腹直分离康复。

  • 标签: 产妇 低频电刺激 盆底肌训练 腹直肌分离 盆底肌力等级
  • 简介:目的:对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翼外上、下头进行分析,探索翼外在关节盘前移位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方法:通过MR检查选取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17位,在牙尖交错位紧咬、MMP、中度张口状态下,分别测量其关节盘移位侧翼外上、下头的电位。结果:所有患者翼外下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呈递增状态。11位患者翼外上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逐渐升高;6位患者的翼外上头在牙尖交错位时电位较高,MMP时电位小幅下降,但进一步张口后电位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结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翼外上头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翼外上头的强直和关节盘形变是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翼外肌 肌电图 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背景:有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利于增强局部核心肌群,但超声联合表面监测多裂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否更有利于下背痛康复尚待研究。目的:观察超声联合表面监测多裂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无监测比较,对健康人训练前、后多裂肌肉厚度收缩比和表面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分成监测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监测组在超声联合表面监测下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在无监测下进行相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两组训练前和训练4,8周后双侧多裂肌肉厚度收缩比和表面电信号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入组前多裂厚度收缩比和电平均振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训练,监测组和对照组双侧多裂厚度收缩比、电平均振幅均明显增大,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监测组增大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果证实,应用超声联合表面监测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改善健康人双侧多裂厚度收缩比、增大表面电平均值,效果优于无监测训练,为下背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监测训练提供基础依据。

  • 标签: 下背痛 核心肌群 监测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多裂肌 超声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训练对产后盆底力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接收的9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早期盆底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功能性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力水平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盆底力整体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盆底肌训练 盆底肌力 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在脑卒中后的康复治疗中,生物反馈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有研究发现,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大脑可塑性”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的康复有明显作用,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康复治疗方法。同时有研究发现,生物反馈疗法可能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障碍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 脑卒中 康复
  • 简介: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美国,每年有大约79.5万新发或再发脑卒中患者[1],平均每40秒就有一个人发病[2]。脑卒中常常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足下垂、痉挛、平衡功能障碍等,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是每一个医学工作者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目前治疗卒中后患者存在的不同功能障碍有手法训练、刺激、生物反馈训练等多种训练手段。

  • 标签: 脑卒中患者 生物反馈技术 平衡功能障碍 肌电 肢体功能障碍 生物反馈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刺激治疗产后腹直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文数据库(包括维普(VIP)、知网(CNKI)和万方(WanFang Data)),搜集关于产后腹直分离刺激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数据库的检索时间都是从建立之日起到2021年12月31日止。选择了两位研究员,分别独立筛选、数据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纳入的文献,然后使用 revman 5.3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总共有17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刺激治疗组治疗产后腹直分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5.01,95%CI(3.64,6.89),p﹤0.00001];刺激治疗后缩短产后腹直分离距离优于对照组[MD=1.92,95%CI(1.36,2.48),p﹤0.00001]。结论 刺激治疗产后腹直分离明显有效,并且可以缩短产后腹直分离的距离。

  • 标签: 电刺激 产后腹直肌分离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改良牛津力分级(MOS)和基于Glazer评估的盆底表面(sEMG)参数的特征,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9年5月社区查体人群共212例,基于国际上常用的尿失禁简易诊断问卷,将受试者分为SUI组(n=61)和非SUI组(n=151)。由同一名康复师进行MOS测试以及sEMG参数检测,评估参数包括前静息阶段均值和变异性、5次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和放松时间、10 s持续收缩阶段均值和变异性、60 s耐力收缩阶段均值和变异性、后静息阶段均值和变异性。比较SUI组和非SUI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和Spearman法进行MOS和sEMG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社区人群中SUI患病率为28.8%(61/212),其中体质指数和分娩方式为SUI的危险因素(均P<0.05)。SUI组和非SUI组MOS分别为3(2,3)、3(3,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10)。SUI组和非SUI组sEMG参数中,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分别为23.12(13.65,37.89)、30.68(20.28,47.02)μV,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分别为14.32(9.62,21.49)、17.65(12.05,26.35)μV,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分别为12.78(7.88,18.76)、16.55(11.13,22.40)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4、-2.37、-3.2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紧张收缩阶段变异性(OR=157.86,95%CI:1.99~12 595.51,P<0.05)以及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OR=1.11,95%CI:1.03~1.19,P<0.05)与SUI相关,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与SUI也有相关趋势(OR=0.95,95%CI:0.09~1.00,P<0.05)。在全部受试者中,MOS和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以及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存在相关性(r=0.516、0.503、0.464,均P<0.05)。在SUI组(r=0.510、0.442、0.385,均P<0.05)、非SUI组(r=0.495、0.524、0.488,均P<0.05),MOS与上述参数均存在相关性。结论MOS和基于Glazer评估的sEMG均提示SUI患者盆底收缩力下降。sEMG与MOS结果一致,可用于SUI患者盆底功能的量化评估。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肌电描记术 肌力 骨盆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盆底筋膜疼痛对盆底力恢复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86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产后盆底筋膜疼痛患者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43例)采用盆底训练,B组(43例)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盆底力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A组,B组患者的盆底力恢复情况优于A组 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筋膜疼痛患者,应用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 电刺激 手法按摩 盆底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刺激(NME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BFB)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1.3-2022.3期间随机抽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训练,观察组额外增加NEMS联合BF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评估治疗后盆底功能[尿失禁调查问卷(ICI-Q-SF)、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NEMS联合BFB治疗产后SUI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对恢复患者盆底功能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上可广泛推广。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肌电生物反馈 压力性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