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贵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围绕岩溶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重建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岩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困境,论述了一种新型的植被恢复技术,旨在不断提升我国岩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水平,实现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 标签: 岩溶石漠化 植被恢复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House-Brackmann(H-B)分级]。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1例行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3例仅行肿瘤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扩展到颅底不能完全切除。9例患者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的主干或主要分支,切除肿瘤后面神经完整;1例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终末支,术中部分粘连严重小分支被切断;1例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现面神经总干且找不到神经断端,故未行神经移植;1例由于术中无法将面神经的主干与肿瘤分开,神经切断后同时行神经移植术。术前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Ⅱ级1例,Ⅴ级1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面神经功能H-B 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为神经移植患者,Ⅴ级1例为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维持原状。结论腮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不易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

  • 标签: 腮腺区 面神经 神经鞘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视野下对腹股沟后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探讨腹腔镜下后入路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要点与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所完成的1500例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手术(LIHR)的视频资料,来对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手术路径、解剖标志、操作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1500例LIHR手术中,TEP方式为660例,TAPP方式为840例。TEP手术和TAPP手术具有不同的手术入路;两种方式的手术区域都在腹膜前间隙(包括Retzius和Bogros间隙);两种手术方式需要辨认相同的解剖标志: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精索结构或子宫圆韧带、Doom三角、死亡冠、髂外血管以及股外侧皮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等结构;两种手术方式均需要分离出足够大的腹膜前间隙范围,并正确分离处理疝囊,完成精索去腹膜化,使用10 cm×15 cm的聚丙烯网片完全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包括内环、直疝三角及股环)。结论TEP及TAPP手术都是LIHR的有效的修补方式,熟悉腹腔镜视野下腹股沟后壁的解剖特点,有利于缩短LIHR的学习曲线并更好的掌握该手术方式。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区 解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右侧桥小脑角良性蝾螈瘤影像学表现1例。患儿男,3岁,MRI表现为右侧桥小脑角见边界清晰类椭圆形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病理诊断:良性蝾螈瘤。

  • 标签: 肿瘤 儿童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工业居民砷暴露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保障工业居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17年,在兰州市西固区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样本,检测砷含量,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模型评估工业环境砷暴露健康风险;抽取常住居民(包括成人、儿童青少年)进行尿砷和血砷含量检测,分析砷的内暴露水平及影响因素和砷与内、外暴露各因素的关系。砷含量均以几何均数表示。结果共采集84份大气PM2.5样本,砷含量为7.53 ng/m3;共采集108份饮用水样本,砷含量为0.002 2 mg/L;共采集40份土壤样本,砷含量为0.14 mg/kg。工业环境中砷的总非致癌风险商为0.39,低于非致癌风险商可接受水平(1.00);总致癌风险为6.59 × 10-5,其中以饮用水经口摄入途径贡献最大,呼吸吸入途径次之,分别占总致癌风险的78.60%[(5.18 × 10-5)/(6.59 × 10-5)]和20.79%[(1.37 × 10-5)/(6.59 × 10-5)]。共抽取常住居民135人,采集血样135份,血砷含量为0.92 μg/L,其中成人血砷含量(1.05 μg/L)高于儿童青少年(0.75 μg/L,U = - 3.594,P < 0.05);采集尿样135份,尿砷含量为14.17 μg/L;尿砷与血砷水平呈正相关(r = 0.357,P < 0.05)。血砷水平与总致癌风险,经呼吸、口和皮肤暴露的致癌风险均呈正相关(r = 0.252、0.244、0.255、0.255,P均< 0.05)。结论工业环境中的砷元素对居民健康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应限制居民饮用水经口途径和呼吸途径的砷摄入。

  • 标签: 砷中毒 健康风险评价 内暴露 相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保乳术加术后放疗是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术后瘤床勾画是保乳术后放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临床上多依据患者手术记录、术前超声、术后瘢痕、瘤床银夹等常规方法来勾画瘤床,存在很多局限性。近年来,采用新型术腔填充物、术前/术后MRI与定位CT进行图像融合等方法勾画瘤床取得一定进展,未来有望解决术后瘤床缺乏勾画共识和标准的问题。

  • 标签: 乳房切除术,区段 放射疗法 磁共振成像 瘤床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腺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外科手术方式,由于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微创切除此类病变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非乳头十二指肠腺瘤的诊治作一综述。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十二指肠非乳头区腺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时期,为了提高住宅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管理水平,作为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工作实际,积极研究更加完善的设计方案,并有效的进行施工技术管理,从而才能提高住宅园林景观建设水平。希望通过本文实践研究,能够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 标签: 住宅区 园林景观 设计和施工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鞍占位视交叉压迫患者黄斑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定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2月—2022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鞍占位视交叉压迫患者4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21~75(49.7±11.4)岁;观察组中,发生视野缺损者纳入视野缺损组24例24眼(将视野缺损更大的一侧眼纳入观察),未发生视野缺损者纳入视野正常组18例18眼。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机器数据库中挑选同期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者42例为健康对照组,将其右眼纳入分析。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视力、视野和OCTA检查,并采用OCTA对黄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的厚度,以及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RCP)和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的血管密度进行定量评估。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将视野缺损组、视野正常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血管密度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鞍占位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视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鞍占位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血管密度对鞍占位视交叉压迫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视野缺损组患者的mGCC和pRNFL厚度、RPC和SRCP血管密度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密度(RPC和SRCP)与视网膜结构厚度(mGCC和pRNFL)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视野缺损程度呈负相关(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不同的视网膜结构厚度对血管密度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RNFL厚度、mGCC厚度、RPC血管密度、SRCP血管密度诊断鞍占位视交叉压迫病变的AUC值分别为0.767、0.756、0.707、0.702。结论鞍占位视交叉压迫患者的黄斑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结构厚度和视网膜血管密度明显降低,且与患者视野缺损程度呈负相关;OCTA检测可定量评估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结构厚度,在鞍占位视交叉压迫病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脑肿瘤 视交叉 垂体肿瘤 视网膜血管 断层扫描,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中央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6例行PTC颈淋巴结清扫术完整临床资料,根据颈侧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LNM阳性组(75例)、LNM阴性组(31例)。探讨性别、年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肿瘤位置、侵犯被膜、多灶性、肿瘤腺体内分布、肿瘤直径、CLNM数目、CLNM率等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CLNM强度对颈侧LNM的影响。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P=0.087)、肿瘤位置(P=0.249)、肿瘤腺体内分布(P=0.219)、肿瘤直径(P=0.224)与颈侧LNM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侵犯被膜(P=0.030)、多灶性(P=0.031)、CLNM数目(P=0.022)、CLNM率(P=0.001)与颈侧LNM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NM数目和CLNM率增加与颈侧LNM呈正相关;当CLNM数目≥4或(和)CLNM率≥20%时,颈侧LNM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犯被膜、多灶性是颈侧LNM的危险因素;当CLNM强度:转移数目≥4枚或(和)转移率≥20%时,建议行颈侧淋巴结清扫术。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强度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胃贲门黏膜下肿瘤检出率逐年上升,多数为良性或者交界性肿瘤,其中平滑肌瘤、胃肠间质瘤较为常见。贲门的功能保留与食管胃结合部区域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其中防止食管反流这一功能的评价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等方法直接或间接评价。这个特殊解剖部位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风险很低,遵循无瘤原则,通常只需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本文旨在介绍胃贲门黏膜下肿瘤功能保留的微创化治疗方法,包括单纯内镜下治疗、内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及完全腹腔镜手术。这些治疗方法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胃腔内或外)及手术团队水平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 标签: 黏膜下肿瘤 保留功能 微创化治疗
  • 简介:摘要人工智能是一种使用计算机算法来复制或模拟人类的行为,使机器拥有和人类相似的能力。随着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放疗的各个阶段均有巨大应用价值。图像分割是人工智能靶勾画的前提,常用的应用于临床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深度学习和基于图谱库的自动分割方法。人工智能勾画危及器官技术较成熟,可显著缩短勾画时间,提高效率;勾画肿瘤靶初有成就,在精确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技术使放疗靶勾画越来越高效,一致性、重复性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望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放射疗法 人工智能 图像分割 靶区勾画
  • 作者: 田美 张双双 孙国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第五门诊部,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南京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肿瘤样钙盐沉着症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病理状况,其特征是在关节内或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形成钙盐沉积,鲜见颞下颌关节受累。本文报告2例颞下颌关节肿瘤样钙盐沉着症患者的诊疗过程及随访结果,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发病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小鼠脑血管网络的近红外二光声成像系统,并探究光声波开启血脑屏障的可行性。方法使用1064 nm波长激光对不同浓度的纳米材料PATQ-T进行光声成像。暴露3~8周龄KM小鼠颅骨,通过尾静脉注射将纳米材料打进小鼠体内,在1064 nm的波长下对进行注射前后的脑血管网络进行成像,然后用532 nm的激光产生光声波,观察血脑屏障在光声波作用下的开启情况。结果近红外光声成像系统拥有较好横向分辨率,约为80 μm。通过光声成像可以看到PATQ-T的光声信号强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1064 nm的波长下,PATQ-T显示了较好的光声增强效果。经光声波激发后,在血管网络周围出现了明显的光声信号增强。结论通过光声成像技术可以对小鼠脑血管网络进行成像。光声波具有开启血脑屏障的作用。

  • 标签: 光声成像 脑血管 近红外二区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右侧海绵窦B细胞性淋巴瘤1例。患者女,53岁,因右眼肿胀伴眼睑下垂1个月余入院。CT表现为右侧海绵窦一类圆形稍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邻近的蝶窦上侧窦壁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右侧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的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T1WI及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最终病理诊断为海绵窦B细胞性淋巴瘤。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海绵窦 中枢系统淋巴瘤 病理
  • 简介:摘要成本数据口径治理是精细化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某医院基于多院成本数据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构建了多院成本数据口径治理模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建立数据字典映射对照库、科室名称及口径归口统一、医疗服务收费项目精准归类、固定资产与收费项目精准匹配、耗材收费库与采购库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手术疾病病种与收费项目精准匹配方面进行数据治理,实现了多院成本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构建了多院自动化、流程化、标准化、一体化的数据治理模式,可为其他多院医院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医院,公立 成本数据管理 数据口径治理 多院区
  • 简介:摘要多院办医模式是发挥公立医院优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重要方式。作者分析了某省属三级甲等医院多院模式下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其通过完善顶层组织架构设计、统筹搭建人才梯队、有效调配人力资源等举措优化各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实践,为多院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员管理,医院 医院,公立 多院区医院 人力资源配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之前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64只眼,女性23例46只眼;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62±1.87)岁。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只眼)和对照组(29例58只眼)。隐匿性高度近视组52只眼中,等效球镜度数(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15、16、21只眼。对照组58只眼中,SER为-0.00~-1.00 D、>-1.00~-2.00 D、>-2.00~-3.00 D者分别为21、18、19只眼。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1 mm的中心、1~3 mm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共9个。内环、外环4分别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观察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各分区的脉络膜厚度变化。两组间黄斑各分区脉络膜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脉络膜厚度以鼻侧最薄,颞侧最厚。与对照组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脉络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的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1.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外环上方以及>-2.00~-3.00 D儿童黄斑中心凹内环颞侧、外环颞侧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r=-3.410,R2=11.630,P=0.010 )、眼轴(r=-1.420,R2=2.016,P=0.030 )、屈光度(r=-2.680,R2=7.182,P=0.040)呈负相关,与性别(r=0.166,R2=0.028,P=0.240 )、眼压(r=0.330 ,R2=0.109,P=0.800 )、角膜曲率(r=-0.260,R2=0.068,P=0.850 )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的黄斑脉络膜厚度以中心凹鼻侧最薄,颞侧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脉络膜厚度较相同屈光度的普通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与年龄、眼轴、屈光度呈负相关。

  • 标签: 近视 儿童 黄斑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