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赋权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患者监护期疗效的改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03-2023.03)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患者76例,遵照掷骰子法划分组别,38例开展传统护理干预者为参比组,38例开展家庭赋权护理干预者为试验组。比较二组干预效果。结果:比较生活质量、依从性评分、家属满意率,干预后试验组各项统计结果均高于参比组(P<0.05)。结论:在为研究患者护理干预时,开展家庭赋权护理干预能够增强患者依从性,使其维持良好生活质量,提高家属满意率,值得借鉴。

  • 标签: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 急性脑血管病 生活质量 家属满意率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急症是指突发的、危及生命的心脏和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准确、及时的处理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处理策略包括早期识别与报警、急救措施、药物治疗和转诊等。评估心脑血管急症处理策略的效果涉及到病人结局、医疗干预措施、治疗延误时间和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通过持续的效果评估,可以不断优化处理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本文旨在探讨急救中心脑血管急症的处理策略以及其效果评估。

  • 标签: 心脑血管急症,急救处理,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对改善急性脑血管患者远期预后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我院10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50例,实施传统疗法与基础性护理照拂)与观察组(50例,实施传统疗法+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护理干预),最后进行随访对照。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更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亦与对照组患者存在差异(P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紫外线血液辐射疗法 长期随访 死亡率 ADL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综合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12月至2021年12月之间接收的12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是64例与5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护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方式。护理后,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得出结论。结果:在患者进行护理完成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知识掌握水平比较高,自我健康护理意识较强,而焦虑、抑郁方面评分比较低,且康复效果更好,恢复效果良好,两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在临床护理的环节通过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有效的恢复健康,护理效果水平也在有效的提升,总体护理价值较高,完全可以满足患者治疗与恢复的需要。此外,该方法还能帮助患者改变心理状态,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提升生存质量。

  • 标签: 综合护理 心血管疾病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达到提高心脑血管护理质量目的,在本文中着重探究了优质护理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在院内选取142例心脑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展开比较,采取摇号方式将其分为沿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以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方法的观察组,每组71例患者,对比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通过研究中所得的各项数据来看,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应用优质护理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心脑血管内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分析,并制定对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96名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对比实验,采取回顾式分析的方式对其各心理分析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结果:经研究表明,干预后患者的心态明显有所好转,心理问题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若想改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心理状态,需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并应用相应的护理措施,疏导其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面对治疗。

  • 标签: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心理问题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心脑血管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治疗的内科心脑血管患者,人数:90例,常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施为传统护理与优质护理,对生活质量、抑郁情绪、满意度情况汇总。结果:上述患者生活功能各项指标评估对照组差于实验组,总分值比对差异显著,实验组总满意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科心脑血管患者经优质护理后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推动临床护理效果上升,保证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心脑血管 内科患者 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护理过程中采取临床护理价值和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8月,选取在这个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实施他汀类药物治疗,按照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护理干预)和参照组(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实验患者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比参照组人多高且整体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较参照组偏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护理过程中采取护理干预,患者的他汀类药物服药依从性更高,生活质量相对提升,治疗效果显著提升,运用意义重大。

  • 标签: 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类药物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症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干预,观察该种方式作用情况。方法:观察时间始于2020年1月,止于2022年6月,将50例患者分组对比,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分层组采用分层护理,观察两组危险因素指标控制情况。结果:普通组和分层组危险因素指标控制情况对照中,普通组血压、血脂、体重、血糖达标率明显低于分层组,(x2=11.180,p=0.012),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症患者采用分层护理干预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 标签: 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 分层护理 危险因素 效果
  • 简介: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法与效果。 2019 年 8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的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 100例,全部患者符合脑血管相关诊断标准, 通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康复训练等护理措施的开展,保证患者处于安全有效的护理康复过程中。

  • 标签: 神经内科 心脑血管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为提升心脑血管疾病护理质量,于我院心脑血管科室中选取86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存在有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在入组后,将86例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即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使用预防护理的观察组,每组43例患者,对比其护理效果,同时总结护理安全性隐患。结果:观察组中,护理无效1例,有效率97.67%;对照组护理无效6例,护理有效率86.04%,对比来看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诱发安全隐患的原因与护理技能、护理管理、患者心理有关。结论:应总结心脑血管疾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 标签: 中老年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 安全隐患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护理标识在心脑血管科患者高危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数量100例。对照组患者未设置药物护理标识,观察组患者应用药物护理标识。比较两组患者的高危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高危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药物护理标识应用于心脑血管患者临床护理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高危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药物护理标识 心脑血管科 用药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护理标识在心脑血管科患者高危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7 年 1 月 - 2018 年 9 月期间,我院心脑血管科收治的 2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数量 100 例。对照组患者未设置药物护理标识,观察组患者应用药物护理标识。比较两组患者的高危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高危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将药物护理标识应用于心脑血管患者临床护理中,能够显著降低患者高危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药物护理标识 心脑血管科 用药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脑血管及急诊护士对急诊高血压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某医院心脑血管及急诊的8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其一般资料、急诊高血压相关知识、接受培训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对急诊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完善,不同年龄、工作科室、学历以及等级的护士,其对急诊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相差较大。结论:心脑血管急诊护士对急诊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医院方面应该不断加强急诊高血压的培训力度,从而有效提升护士的认知能力。

  • 标签: 心脑血管 护士 急诊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干预中运用情绪管理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有患者40例,接受情绪管理,对照组有患者40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7、3.465,P

  • 标签: 情绪管理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运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早期康复期间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以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心理状况等指标测评。方法:以8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研究,均分对照组(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方案),以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心理状况等指标测评。结果: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得到改善,且心理状况良好,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其不但日间变化迅速复杂,而且夜间的发病率也较高,早期发现,早期抢救,早期治疗,通过抢救能转危为安。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夜间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根本的一条。为了引起临床护理人员对冠心病夜间病情观察的重视,现结合临床上心血管的病理生理变化,根据对心血管病人的观察,谈谈护理体会。本文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以及患者的特点,探讨心血管人的夜间发病情况,更好地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病死率。   【关键词】夜间护理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   随着我国踏入老龄社会的步伐加快,人越来越多,而危害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演变快,夜间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易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在安静的夜晚比白天更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对心血管患者注意夜间观察和护理特别重要,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谈谈老 年心血管疾病的夜间观察与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 2019年 10 月~ 2020 年 10 月共收治心血管患者 390 例,其中男 222 例,女 168 例,年龄最大者 96 岁,最小 60 岁。平均年龄 72 岁,夜间发生病情变化的心脏病人 101 例,占 26%;死亡 24 例,占 6%;其中夜间死亡 14 例,占死亡人数 58%。可见夜间是心血管人的高危时段。   2 了解人生理特点   期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缩性变化。心脏功能由强变弱,心肌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细胞利用的 ATP 和可动用的儿茶酚逐渐减少,使心肌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氧,表现为收缩力减弱,储备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减慢。心血管系统退行性变化,外周血管弹性减弱或消失,血管壁内钙质沉积,及胶原纤维的增生,血管的扩张性减退,出现进行性动脉硬化,引起单纯收缩期血压增高 [1]。期交感神经张力减弱,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射血时间缩短,心搏量减少。由于期这些生理特点,各种心血管事件易发生于夜间。 3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在普通病区夜间只有一名护士值班,工作较忙,易导致对心血管人的观察不周。并且可能夜间急诊病人入院而疏忽对其它病人的重视,护士频繁夜巡视也会导致患者夜醒次数增加再次入睡困难。以上因素都可能增加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夜间发生率。 4 夜间病情观察与护理 心内科护士在夜间值班时责任重大,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还要加强对病人的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1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及书面交接工作,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 ,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护理文件记录应体现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连续性、完整性、合法性,层次性和重点性等三基要求六大原则。 4.2 严格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房,要做到“四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说话轻,以免影响病人休息,不需要开大灯,尽量开壁灯,不需要开灯的,可以用小手电。由于现在科技发达,病区角落安装各种监控设备,查看监控是看护理人员是否按规定按时巡视,一旦出现不测造成事故纠纷,这也是有力的法律依据之一。 4.3 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 ,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 ,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特别是对意志障碍,疲乏无力,白天出现过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高度警惕,并做好抢救工作。 4.4 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 ,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 ,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对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 4.5 保证患者睡眠,失眠是住院患者的常见问题,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陪护,病室光线宜暗;告知患者入睡前减少饮水量及不进食。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循环、呼吸压力;及时关灯,使其尽早进入睡眠状态。护士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要对病室的室温进行调节 (18~ 22 ℃为宜 ),适当增减衣被,减少患者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 4.6 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 认真做好夜间治疗护理对夜间治疗的心血管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证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5.1 据医嘱及病情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于行心电监测,密切观察,详细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5.2 对静脉穿刺的患者,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是否有肿胀;对使用微量泵静滴患者,查看输液泵是否正常运行,输入的液体量是否正确,输入速度是否符合医嘱要求。护士还应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及精神状态变化,注意及时疏导患者,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2]。 5.3 对于氧疗的患者,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畅通,同是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讲解说明高流量与低流量氧疗的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及神志情况,据血气分析情况做好氧流量的调节。 5.4 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 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 ,以便及时抢救病人。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 ,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 ,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 6 体会 通过上述的临床护理总结,大大提高了心血管患者的好转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病程,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大,心血管人也越来越多,对他们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护士要重视心血管人夜间护理观察,掌握患者夜间变化特点,实施早期护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夜间危重患者较多应增加护理人员值班,保证人员到位,以最大限度为患者赢得救治最佳时机,提高夜间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明玉 .心血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4(17):105. [2] 蔡娜 .心力衰竭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及人文护理 [J].山东医药 ,2018,48(32):155 . [3] 刘家永 .心血管人夜间病情观察和护理 [J].临床护理杂志 ,2018,3(3):17. [4] 杨杰孚 .住院病人的非药物睡眠方法 [J].世界医学杂志 ,2019,3(5):41-45.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心血管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干预价值。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心血管护理在减少冠心病患者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的结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进一步改进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心血管护理 冠心病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冠心病患者应用心血管护理对降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2月份至2022年2月份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然后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5人。对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心血管护理,然后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