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急性脑梗死(ACI)救治中应用急诊护理流程,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470例ACI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235例。两组均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的抢救情况、NIHSS以及ADL 评分。结果:观察组抢救、分诊评估以及转诊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87%,对照组为95.32%,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ACI救治中应用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抢救效果,缩短急诊流程,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急诊护理流程 抢救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治疗,重点分析治疗方案和要点,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程度。方法:针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疾病就诊时间为2021年10月到2022年4月的患者,可以通过1:1的方式进行平均数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急诊急救治疗,观察组为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Barthel以及NIHSS量表的对比中,观察组数据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康复更有利,可改善关键指标,保障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急救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治疗,重点分析治疗方案和要点,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程度。方法:针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疾病就诊时间为2021年10月到2022年4月的患者,可以通过1:1的方式进行平均数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急诊急救治疗,观察组为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Barthel以及NIHSS量表的对比中,观察组数据高于对照,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康复更有利,可改善关键指标,保障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急救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救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行常规干预法,实验组加用急诊护理流程法。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护理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急救时间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成立(P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 脑梗死 急救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的病人采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此次选取的是在我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80名病人,这些病人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共分为两组,每组各40人。其中的对照组采取的是临床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另外的研究组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结合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病人的整体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不同护理工作之后,可以发现研究组病人的意识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要明显的短于对照组病人,同时研究组病人的整体护理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病人。结论,针对于目前我国急诊急性脑梗死病人,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有效的结合急诊护理流程、操作方法,这样能够缩短病人的治疗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也可以有效的缓解医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时运用急诊护理的作用。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评估的方式开展探究,选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患者76例,随机均分对照组(38例,常规护理支持)和观察组(38例,急诊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转诊时间、抢救时间、分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统计,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的病人采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此次选取的是在我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80名病人,这些病人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共分为两组,每组各40人。其中的对照组采取的是临床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另外的研究组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结合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病人的整体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不同护理工作之后,可以发现研究组病人的意识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要明显的短于对照组病人,同时研究组病人的整体护理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病人。结论,针对于目前我国急诊急性脑梗死病人,在临床的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有效的结合急诊护理流程、操作方法,这样能够缩短病人的治疗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也可以有效的缓解医护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急救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急诊急救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结果对于治疗后7天、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P

  • 标签: 急诊急救治疗 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护理中应用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接收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38例,研究组38例,将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患者纳入研究组,将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比对照组患者高,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P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急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抢救期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所呈现出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首诊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研究。基于不同的护理流程进行分组。常规组应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实验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回顾对比患者的抢救效率、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抢救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抢救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整体抢救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临床抢救期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显著提高整体抢救效率和质量,可以有效规避抢救风险,有利于推动患者早期康复,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急诊护理流程 流程优化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大脑是对缺血、低氧环境敏感的组织,其损害程度及预后随病程延长而加重。所以,持续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果,对于改善病人预后至关重要。与传统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比较,通过标准化护理方法,使各个科室和岗位的责任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急救整体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改良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医院诊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前者行常规抢救护理,后者行改良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抢救,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率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率高于对照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护理效率能够通过改良急诊护理流程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急诊护理流程 脑梗死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重症脑梗死合并肺炎患者的诊断。方法选择39例重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前者分为好转亚组和恶化亚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PCT,采取APACHEⅡ、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估病情。随访28天评断预后。结果肺炎组在第1天、第3天、第7天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PCT浓度均高于非肺炎组(p均<0.05);好转亚组在第1天、第3天、第7天APACHEⅡ评分、PCT浓度均低于恶化亚组(p均<0.05);PCT与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监测血清PCT有利于判断重症脑梗死患者合并肺炎及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肺炎 降钙素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7例脑梗死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0(0.7,8.0)岁。27例脑梗死患儿中,感染10例(37.0%),外伤6例(22.2%),先天性心脏病3例(11.1%),脑血管病2例(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3.7%),自身免疫性因素2例(7.4%),病因不明3例(11.1%)。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抽搐11例(40.7%),惊厥持续状态5例(18.6%),肢体活动障碍4例(14.8%),意识障碍5例(18.5%),面瘫4例(14.8%)。27例患儿中,行机械通气者12例(44.4%)。所有患儿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好转出院后,2例患儿产生继发癫痫后遗症。20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其中11例提示有明确的脑梗死,颞叶病变8例,基底节病变3例。完善头部MRI+MRA检查27例,均提示存在脑梗死,且梗死范围大。结论危重症患儿脑梗死好发年龄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影像学检查提示危重症患儿大面积梗死比例较高,MRI比CT辅助诊断效果好。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临床诊断有帮助。

  • 标签: 儿童 危重症 脑梗死 临床表现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7例脑梗死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0(0.7,8.0)岁。27例脑梗死患儿中,感染10例(37.0%),外伤6例(22.2%),先天性心脏病3例(11.1%),脑血管病2例(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3.7%),自身免疫性因素2例(7.4%),病因不明3例(11.1%)。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抽搐11例(40.7%),惊厥持续状态5例(18.6%),肢体活动障碍4例(14.8%),意识障碍5例(18.5%),面瘫4例(14.8%)。27例患儿中,行机械通气者12例(44.4%)。所有患儿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好转出院后,2例患儿产生继发癫痫后遗症。20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其中11例提示有明确的脑梗死,颞叶病变8例,基底节病变3例。完善头部MRI+MRA检查27例,均提示存在脑梗死,且梗死范围大。结论危重症患儿脑梗死好发年龄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影像学检查提示危重症患儿大面积梗死比例较高,MRI比CT辅助诊断效果好。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临床诊断有帮助。

  • 标签: 儿童 危重症 脑梗死 临床表现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恢复过程中应用脑电图,研究脑电图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此时间段内接收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共70例,其中35例患者为改善后的脑梗死患者是为改善组,另35例患者是未得到改善的脑梗死患者是为常规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脑电图的病灶侧和病灶对侧频谱指标。结果常规组病灶侧的α%明显低于改善组的α%,P<0.05;常规组病灶对侧的θ%明显高于改善组的θ%,P<0.05;其他的频谱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用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恢复,频谱指标变化显著,评估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脑电图 急性重症脑梗死 病灶 预后恢复
  • 简介: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I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分)“急性重症脑梗死机械血管再通”论坛将于2014年11月28—30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本届论坛依托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急性重症脑梗死150余例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多位国内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领域知名专家进行技术细节、常见问题的研讨和手术录像讲解。欢迎国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医师参加。

  • 标签: 急性重症脑梗死 血管再通 机械取栓 论坛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中国医师协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局部亚低温治疗应用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1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E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照对照组,改善状况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局部亚低温应用于治疗重症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避免患者神经受到损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重症脑梗死 局部亚低温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