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画像中共有"嫦娥奔月"图四幅,皆出土于河南南阳汉画像墓。四图在构图内容与造型艺术上呈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征;但通过对其在墓葬中出土位置及与其它画像组合关系的考察,则四图又具有着相同的现实功用与宗教品质。

  • 标签: 汉画像石 “嫦娥奔月”图 造型艺术 宗教品质
  • 简介:“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者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 标签: 社会民俗 习俗 国学 画像 汉代 民族
  • 简介: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 标签: 祠主 升仙仪式 楼阁拜谒图 王母仙界
  • 简介:画像门扉作为汉画像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昌是东汉末年帝都,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画像门扉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其题材内容为社会生活与神灵辟邪两大类,地域风格浓郁,是研究汉代地域文化最直观的实物例证,也是研究汉魏之际社会生活、人文风貌、文化艺术等最形象化的图像资料。

  • 标签: 许昌 汉代画像石门扉 地域风格 分析
  • 简介:汉代画像中,最常见的布局是“对举”,即构图两相对应地布置。如:日神与月神、伏羲与女娲、天禄与辟邪、青龙与白虎的对举等。这种布置方式有的是因两个构图中心的需要、有的是方位的原因等,更多的则带有哲学寓意——阴与阳的统合等,这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为便于进行这篇文章下面的探讨,我们将这种“对举”现象姑称为汉画中的“二”。

  • 标签: 汉代画像 “三” 布置方式 对举 “二” 构图
  • 简介: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重大的科学成就。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闻名全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本文仅就汉代画像砖、汉代画像棺、汉阙、汉代崖墓上的雕刻中所表现的制盐工艺、酿酒工艺、斜织机、圆周率、高层建筑、桥梁、亭院等图象作些讨论,其中不少是独创性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鲜明的特色和高超的技艺。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 崖墓 石棺 古代文明 中国科技
  • 简介:近年来岭南地区的汉代考古屡有新发现,其中不乏画像题材的资料。文章试图论述岭南地区汉代壁画、砖饰、器物纹饰等汉画艺术的特点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岭南地区 汉代 壁画 砖饰 器物纹饰
  • 简介:乐舞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汉帝国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乐舞艺术空前繁荣。乐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手段之一,也是汉王朝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乐舞秉承先秦乐舞写实的风格和反映世风的特征,功能上从“娱神”的歌颂和祈求转向以“娱人”为主要目的。在继承先秦乐舞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独具风格的“乐舞”剧目,如雅乐中的“四时舞”、俗乐中的“盘舞”、“建鼓舞”等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局面。本文以汉代画像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常见的几种汉代乐舞进行简要的介绍。

  • 标签: 乐舞艺术 汉代画像 汉代乐舞 艺术形式 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
  • 简介:处在同时代的汉代嘉祥武梁祠画像与古罗马图拉真记功柱,从图像,时空及社会历史、哲学思想渊源上等等有那么多的不同,但在不同的背后,我们仍然能隐约地感觉到很多的"同"。从这两件作品的风格、构图、用线、时空观等方面未进行比较,这种种的"同"上,意味着艺术的起源是相同的,而人类的思想总是相似的,艺术是质不同而韵同,殊途而同归。

  • 标签: 武梁祠画像石 图拉真记功柱 比较
  • 简介:汉代石棺画像是集文学、历史、绘画、雕刻、书法等各种艺术手段于一身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文物局收藏的石棺画像居我国首位,每一副石棺都运用了叙事空间、叙事视角等独特的叙事手法。解读05号石棺画像上所蕴含的叙事意义具有典型性,同时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汉代石棺画像 叙事性 现实意义
  • 简介:摘要鲁西南汉画像的题榜和题记是代表一个时期所特有的文体形态,同时这一地区的题榜题记也是极有价值的,汉画像题榜题记书法是汉代隶书风貌独出、富有特色的书体。对于隶书而言,世人对碑刻的了解更多,后来,汉画像题榜题记的发掘更充实了隶书的内容,那些婀娜多姿的题榜题记文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在笔法、布局、结体上拓展出了新的境界,和之前的较为庄重的碑刻,多了几分随性,如果把汉代碑刻文字比作彬彬有礼者立于长辈面前,比较矜持,庄重,那汉画像的题榜题记文字就好比洋洋洒洒的青年,无所顾忌,显示出了更高的审美品格。

  • 标签:
  • 简介:<正>我国汉代墓室、祠堂、阙上的画像,是绘画与雕刻艺术的综合,它又是汉代特有的一种艺术。所谓“画”是刻划的意思,即刻在石头上的装饰画。1973年,在日本举办了《河南省画像、碑刻拓片展览》,展出五○件画像拓片。1979年,我国第一个专门陈列画像的《南阳汉画馆》正式开放。汉代画像艺术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考古学上所谓“画像墓”,是因为这种墓室都是用石料砌筑的,而壁上又雕刻画像,故称“画像墓”,以区别壁画墓、画像砖墓。画像墓起源于西汉晚年,东汉中期开始兴盛,到了东汉末年便趋于衰落。其分布区域主要有山东、河南、安

  • 标签: 豪强地主 古画像石墓 汉画像石 粮仓 南阳汉画 雕刻艺术
  • 简介:陕北米脂官庄出土大批汉画像,其中门吏图像较多,带有丰富的本地特色以及中原文化元素。通过对其分类、图像内容、门吏组合关系、门吏图像布局位置研究,弄清汉画像的具体内涵,汉代的物质与思想文化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米脂官庄 门吏图像 汉代
  • 简介:本文以出土及新发现的丰富的画像文字题记资料,结合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论析了墓地祠堂和墓室名称、刻工、停厝及建造墓地祠堂的时间等问题,廓清了画像研究上的一些疑点讹误。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文字 相关问题 论析
  • 简介:四川彭山县一东汉砖室墓发现的《渡弱水》条形画像砖(图一),长20厘米,宽6.5厘米。画面上犬部份留白,只中部有二马;马鬃修剪整齐,马上各安坐一人。奇特之处在于此图不见马腹以下部份;据仔细观察原砖,其浮雕高4毫米左右,系用模版压制而成,马腹以下的缺失并非因漫涣造成,而是原本就未绘出,以大片留白形成马腹以下浸在水中的效果。笔者认为,此图所反映的内容为“渡弱水”.属汉代西千母崇拜的一个侧面.

  • 标签: 画像 砖室墓 汉代 东汉 留白 崇拜
  • 简介:《“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的探索》一文列举了六幅汉代画像来证明汉代已有“马戏”或“戏马”表演,但作者列举的六幅画像没有一幅是“马戏”或“百戏”表演,这些画像或为麒麟,或为马但并非“马戏”,亦与百戏表演无关。

  • 标签: 汉代画像 错误释读 相关研究
  • 简介:《太平经》产生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道教经书,被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奉为教典。太平道即以此经而得名,从张角创教至布教八州,至黄巾起义的整个过程看,《太平经》在教名、布道手段、组织方式、起义口号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对汉末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

  • 标签: 《太平经》 汉画像石 道教思想 题材 修炼 黄巾起义
  • 简介:2007年,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人员对河南禹州新峰墓地进行了发掘。其中的2座东汉画像墓形制完好,并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这批资料的公布,为研究汉代墓葬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 标签: 禹州市 新峰墓地 东汉 画像石墓
  • 简介:<正>太丘二号汉画像墓,位于永城县西北23公里太丘中学(老君堂旧址)院内。该墓与一号墓南北并列,早年被盗。1987年9月,商丘地区文化局组织永城县文管会和商丘博物馆文物干部,联合调查太丘汉画像墓保存情况后,对M2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将太丘二号汉画像墓清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该墓纯结构,坐东向西,墓室距地表4.17米。由墓门、前室、中室、南侧室和后

  • 标签: 汉画像石 商丘地区 博物馆文物 墓葬形制 石结构 文化局
  • 简介:<正>汉代社会厚葬之风不仅有文献的记载,从实际的考古调查资料中也得到了印证。特别是东汉时期昌盛起来的画像墓,它以石材构筑墓室,上面雕饰各种各样的画像,反映了东汉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以150多座画像墓为例,谈谈画像墓与东汉时代的社会。这里,首先对汉画像墓的分布地域、构造、时代作一简单描述。通过排比,可以看出,这种画像墓的分布有几个中心区域。本文以画像墓最盛行的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划为基准,分为A—E五大区域。A区:河南的南部、湖南的北部(以东汉时的荆州剌史部,特别是南阳郡为中心);B区:山东全境、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剌史部);C区:陕西、山西北部(并州

  • 标签: 画像石墓 汉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墓主 东汉时期 南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