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经脐缘Ω切口Ladd手术治疗新生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对20例新生肠旋转不良行经脐Ω小切口Ladd术,男11例、女9例。取绕脐Ω切口拉开脐部,小心将肠管拖出腹腔轻柔往脐下方推压,将小肠系膜置于双手掌之间,予逆时针方向复位,按常规方法行Ladd手术。20例新生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出血平均2 ml;术后第2~5天恢复进食,第9~10天出院,术后随访切口愈合好,无切口裂开,无切口疝,脐部瘢痕隐蔽。对新生肠旋转不良用经脐Ω小切口Ladd手术伤口小、手术瘢痕位于脐缘、美容效果好,不易发生切口裂开等并发症,适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新生儿 Ladd手术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新生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妊娠、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分娩情况。依据产妇是否自愿选择分娩镇痛将其分为对照组(152例)、观察组(336例)[对照组(27.55±4.39)岁,观察组(27.46±4.26)岁];再按照分娩镇痛的不同时机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其中分娩镇痛1组(112例)在宫口<3 cm时实施镇痛,分娩镇痛2组(112例)在宫口开3~4 cm时实施镇痛,分娩镇痛3组(112例)在宫口>4 cm时实施镇痛。对比不同小组实施分娩镇痛疼痛情况,各个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23±0.94)分比(6.55±1.95)分,(3.44±0.85)分比(8.62±0.65)分,(3.62±0.75)分比(8.55±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长于对照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分娩镇痛1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最长,而其他产程各个分娩镇痛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分娩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15.18%(51/336)比23.03%(35/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娩镇痛组间中转剖宫产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1 min时、5 min时新生Apgar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分娩镇痛有助于缓解产妇分娩中的疼痛感,由于在宫口<3 cm前实施分娩镇痛会导致第一产程延长,而在宫口>4 cm实施镇痛又减少了有效镇痛时间,因此应选择宫口开3~4 cm时实施镇痛。同时本次研究还显示分娩镇痛有助于降低分娩中转剖宫产率,同时对新生结局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分娩镇痛 镇痛时机 产程 疼痛程度 新生儿结局 宫口大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 90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分娩镇痛组和对照组。其中,分娩镇痛组产妇3 687例,根据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分娩镇痛Ⅰ组(宫口<2 cm,648例)、Ⅱ组(宫口为2~<3 cm,1 670例)、Ⅲ组(宫口为3~<4 cm,803例)、Ⅳ组(宫口≥4 cm,566例);对照组产妇3 214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回顾性分析5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评分的差异。结果(1)产程:各分娩镇痛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分娩镇痛组内,Ⅰ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最长、第二产程时间最短,Ⅳ组的总产程时间最长。(2)分娩方式:分娩镇痛组的总中转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娩镇痛组内的Ⅰ、Ⅱ组的剖宫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新生Apgar评分:分娩镇痛组Ⅰ、Ⅱ、Ⅲ、Ⅳ组及对照组新生的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口扩张≥3 cm行分娩镇痛,虽稍延长总产程时间,但并未增加剖宫产率,也不影响母预后,为较适宜的无痛分娩时机,同时应结合产妇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利弊选择最佳的镇痛时机。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南省新生重症救护网络中心转运危重新生的死亡原因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6至2017年河南省新生重症救护网络中心转运危重新生的病例资料,根据新生转运入院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及非死亡组,分析两组间转运时呼吸支持方案、胎龄、体重、转运时间、转出医院级别、转运距离、死亡原因等的差异。结果(1)转运新生的病死率(1.74%,26/1 496)高于同期新生科住院新生病死率(1.10%,144/12 863)(χ2=4.382,P=0.036)。(2)转运新生入院后死亡病因前5位依次为败血症、感染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窒息、新生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窒息史(OR 3.655,95%CI 1.606~8.318,P=0.002)、出生1 d内转运(OR 2.536,95%CI 1.156~5.563,P=0.020)及转运时需机械通气(OR 9.232,95%CI 3.848~22.149,P<0.001)是转运新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转运时需机械通气为转运新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死亡组中,二级转出医院出生1 d内转运的新生死亡例数(14例)多于三级转出医院(2例)(P=0.026),而三级转出医院转运距离≥200 km的新生例数(3例)多于二级医院(0)(P=0.022)。结论转运时需机械通气为转运危重新生死亡的危险因素;转运的危重新生死亡者主要集中在出生1 d内转运、转运中需机械通气及出生窒息的新生中。

  • 标签: 婴儿 早产 死亡 危重新生儿 转运 网络
  • 简介:摘要由于呼吸机导致的肺损伤大多与潮气量过大有关,故主张高频振荡通气(HFOV)作为早产儿有创呼吸支持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以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在HFOV期间,由于肺机械力学的改变及人-机相互作用,同样的压力幅度和频率可能导致不同的胸腔振动和潮气量,而HFOV时叠加容量保证(VG)能减少高频气量波动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反复变化。临床前期新生动物研究和HFOV-VG在临床的应用已表明,高频率结合持续恒定的非常小的潮气量通气技术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风险。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容量保证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解脲脲原体(UU)属于机会致病微生物,广泛定植于育龄期女性生殖道,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新生UU感染后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脑膜炎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因此,了解UU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及与UU感染相关的新生疾病,重视UU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对避免新生期UU感染的严重后果和改善远期不良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新生儿疾病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简介:摘要1例出生时双眼无法睁开男性患儿,双眼上、下睑缘粘连,临床初步诊断为双眼丝状睑缘粘连。全身麻醉下行双眼睑裂切开术,术后患儿双眼眼睑位置正,可正常睁眼和闭眼,眼球运动正常,可追光。

  • 标签: 唇裂 腭裂 眼畸形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患儿男,生后10 d,因皮肤红斑、水疱6 d就诊入院。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散在或融合分布红斑,在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紧张性水疱,部分水疱破溃、糜烂;口腔黏膜可见血疱、红色糜烂面。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水疱,疱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沿基底膜带有均质型线状IgA和颗粒状C3沉积,IgG阴性。诊断:新生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给予营养支持、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后,皮肤红斑、水疱消退,黏膜损害减轻出院。患儿出院后16个月电话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皮肤黏膜皮损消退、愈合,无新发皮疹,生长发育正常。

  • 标签: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骨髓炎的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科收治的骨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56例新生骨髓炎患儿,男39例,女17例;起病日龄1~28 d,以14~28 d为主(66.1%)。62.5%(35/56)以局部活动差伴被动活动时哭闹入院;57.1%(32/56)发病部位在股骨,76.8%(43/56)有两个及以上骨部位受累;均有局部症状,表现为局部肿胀(94.6%)、局部压痛(94.6%)和局部皮温增高(83.9%)。40例(71.4%)血白细胞计数呈不同程度升高,28例(50.0%)C反应蛋白呈不同程度升高。血和局部脓液培养结果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分别为25.0%(3/12)和40.9%(9/22)。骨髓液培养结果示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为33.3%(5/15)。11例(19.6%)使用抗生素保守治疗,45例(80.4%)行手术治疗。随访到48例患儿,出现对位不良1例、患侧下肢长1例、膝外翻1例,其余患儿情况良好。结论新生骨髓炎早期症状不典型,应尽早完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及早诊断和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婴儿,新生 骨髓炎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临床应用维生素K预防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已成为一种常规,为进一步规范新生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形成6条针对新生维生素K临床应用问题推荐意见的“新生维生素K临床应用指南”,以期指导临床维生素K的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惊厥的病死率逐渐降低,但远期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仍然较高。新生脑电生理监测的普及显著提高了新生惊厥的诊断率和正确率。由于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支持,有关惊厥诊断、严重度评估、何时启动抗惊厥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停药在现有指南中存在差异。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新生科专家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生惊厥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为临床上新生惊厥评估、监测及治疗建立相对的实践标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肺出血(PH)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的急危重症,该文就PH管理作一系统综述。方法根据PRISMA指南,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提取研究设计及样本量、患者统计资料、主要及辅助治疗方法和治疗结局等相关数据。结果纳入16项研究共385例PH患儿,治疗方法存在显著异质性。主要治疗方法有:肺表面活性物质、高频振荡通气(HFOV)、肾上腺素、纠正凝血障碍、间歇正压通气、可卡因和托拉唑啉。辅助治疗方法有:血液制品、HFOV、提高呼气末正压(PEEP)、维生素K、肺表面活性物质、肾上腺素、血管活性剂和正性肌力药物等。5项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作为主要治疗方法能能有效改善氧合指数及防止PH复发,3项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与死亡或长期残疾没有关联。呼吸支持、肾上腺素、纠正凝血障碍和托拉唑啉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对PH有效。结论新生PH治疗已有几种有效治疗方法,以后的研究将进一步着眼于深入探索其病因、如何更好地预防及优化临床管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英国将对健康婴儿进行基因测序试验,Leslie Biesecker及其同事表示,在适当年龄进行的基因筛查检测有助于减轻遗传性疾病的负担,但David Curtis认为新生群体无法对基因筛查表达认可,并且这可能会使我们的大量个人数据信息被滥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最常见且需要评估和治疗的临床症状,高浓度的游离未结合胆红素已经被证实对神经组织有直接毒性并损害其功能,但对神经外器官或系统(如肾脏、心脏、肝脏、肠道、肺脏、凝血及免疫功能等)的影响尚存在较大争议。为了解不同浓度胆红素对新生肾脏的影响,现对近年来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肾脏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新生Omenn综合征,表现为生后皮肤大面积蜕皮,伴有鱼鳞状脱屑,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RAG1基因突变。Omenn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表现为红皮病或鱼鳞病等皮肤改变,预后差,应早筛查、早诊断,改善预后。

  • 标签: Omenn综合征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皮炎,剥脱性 婴儿,新生 RAG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肺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新生肺出血做出早期识别及防治。方法选取本院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新生肺出血的病例作为研究组,按1∶2的比例随机选取同期入住NICU的同胎龄、同日龄非肺出血的新生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定量分析采用χ2检验,定性资料采用联列系数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44例,对照组88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极低出生体质量、重度窒息、动脉导管未闭、Ⅲ~Ⅳ级颅内出血、输血、小于胎龄与肺出血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重度窒息、动脉导管未闭、Ⅲ~Ⅳ级颅内出血、输血、小于胎龄新生肺出血的高危因素。

  • 标签: 肺出血 新生儿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小丑样颜色改变(harlequin color change,HCC)是一种少见的皮肤颜色变化征象,表现为突发性机体一侧皮肤明显充血而另一侧皮肤相对苍白,呈自限性,正确识别可避免不必要的临床检查和治疗。本文报道1例新生HCC,以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小丑样颜色改变 婴儿,新生 皮肤
  • 简介:摘要PURA综合征是一种以智力障碍和言语、运动发育迟缓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新生期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呼吸功能不全、精神运动发育严重迟缓等。国内目前未曾报道。本文报道1例PURA综合征新生期的临床表现、基因测序结果,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婴儿,新生 PURA综合征 PURA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1例以"打喷嚏,伴间断吐奶1周"为主诉的17日龄新生于2020年2月5日就诊于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内科隔离病房,其父母于入院前3 d出现发热伴咳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患儿早期临床症状轻,病程中出现一过性发热及腹泻,无严重并发症,反复咽拭子和肛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肺部影像学提示炎性改变,诊断为新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示感染后新生呼吸道及消化道中均可存在病毒。需要关注新生作为感染者和传播者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针对新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疗及家庭看护问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