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Castleman’S病(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1956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由于对本病认识不深,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我科收入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为CD侵犯腹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及后腹膜纤维化局部压迫引起梗阻性。肾病,肾损表现以小管损害为主,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梗阻性肾病 慢性肾衰竭患者 腹腔淋巴结 腹膜纤维化 肿大淋巴结 淋巴结病
  • 简介:患者,男性,40岁,农民.因反复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0余年,左上腹包块4个月入院.30年前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后反复发作,未作进一步诊治.4个月前感腹胀,左上腹扪及包块,并逐渐增大.体检:左上腹膨隆,双肾区饱满,均可扪及肾脏,无叩痛,下腹正中可扪及13cm×11cm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KUB+IVP示膀胱巨大结石,双肾不显影.B超示膀胱结石,双肾积水.CT显示双肾重度积水,膀胱结石.血肌酐390.8μmol/L,尿素氮15mmol/L.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于2003年3月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下行膀胱切开取石术,双肾双J管引流术,取出10cm×9cm×5cm大小结石一枚,重520g,双输尿管置J管引流后腹部包块消失.术后9d拨出导尿管,排尿正常出院.术后3个月拨出双J管,复查血肌酐210μmol/L,尿素氮11.5mmol/L.随访半年患者无异常.

  • 标签: 膀胱巨大结石 尿痛 包块 肾重度积水 尿频 排尿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visfatin)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A组)46例,糖尿病肾脏病(DKD)组(B组)44例;另设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测定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3组血清visfatin、hsCRP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血清visfatin与hsCRP、UAE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组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C组(P〈0.01)。B组中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P〈0.01)。相关性分析中,B组血清visfatin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479,P〈0.01),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血清visfatin与DKD的炎症状态以及尿白蛋白排泄有关,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C反应蛋白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脏病
  • 简介:目的本Meta分析旨在探讨白细胞介(ILs)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发病风险的具体关联。方法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11月1日,计算机检索CISCOM、CINAHL、webofScience、Google学术、EBSCO、CochraneLibrary、CBM和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Meta分析最终纳入了7项病例对照研究,共包括1135例IgAN患者和1603例健康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IL-1和IL-1RN基因多态性与IgAN风险的增加有关(IL-1:OR=1.33,950ACI=1.15~1.55,P〈0.001;IL-1RN:OR=1.32,95%CI=1.16~1.51,P〈0.001)。然而,在IL-6、IL-10和IL-22R基因多态性中并没有发现此关联性(均P〉0.05)。进一步根据种族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发现,无论是亚洲人群还是欧美人群,IL-1和IL-1RN基因多态性与IgAN风险的增加均存在明显相关性(亚洲人群:OR=1.58,95%CI=1.17~2.13,P=0.003;欧美人群:OR=1.53,95%CI=1.22~1.92,P<0.001)。结论ILl和IL-1RN基因多态性可能与IgAN易感性增加有关,它可能是IgAN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 标签: IGA肾病 基因 白细胞介素
  • 简介:目的:探讨番茄红对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建立单侧肾切除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建立8周后分4组:正常对照组(SD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造影剂组(CM组)和糖尿病+番茄红+造影剂组(LP组),其中CM组尾静脉内1次性注入76%泛影葡胺(3gI/kg),LP组在注射造影剂前一天和后两天均予以番茄红20mg/kg灌胃,每12h1次,共6次.注射造影剂72h后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糖水平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测定肾皮质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与SD组相比,DM组大鼠BUN、Scr和肾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肾组织SOD和CAT活性降低.与DM组相比,CM组BUN、Scr和肾组织MDA水平进一步增加,肾组织SOD和CAT活性进一步降低,尿NAG含量明显升高,肾脏病理改变明显.给予番茄红预防使用后(LP组)明显减轻上述改变.结论:番茄红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造影剂泛影葡胺对糖尿病大鼠的肾毒性.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造影剂 糖尿病 氧化应激 番茄红素
  • 简介:目的观察凋亡联合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及多西紫杉醇的体外抗膀胱癌效果,评价该蛋白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pBV220/Apoptin中的Apoptin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后,转染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株EJ,利用RT-PCR观察基因表达情况,MTT法和流式细胞仪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并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Apoptin并转染膀胱癌细胞株EJ,并于转染后不同时段观察到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与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凋亡与吉西他滨或多西紫杉醇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抗膀胱癌效应,凋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膀胱肿瘤 凋亡素 吉西他滨 多西紫杉醇 治疗
  • 简介:病例患者,女,4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浮肿伴尿蛋白阳性,于外院行肾活检病理术示: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当时无明显皮肤症状及不适,患者仅口服金水宝药物护肾治疗。1年前因“发现肉眼血尿1d”入院。入院查体:表现为前胸及后背部皮肤可见多处界限清楚、高出皮肤表面的红色斑丘疹,上面覆盖着厚薄不等、易脱落的银白色鳞屑。

  • 标签: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 银屑病 皮肤症状 入院查体 尿蛋白阳性 肾活检病理
  • 简介:(PGAM1)Phosphoglycerate变位酶1是在许多癌症类型的upregulated并且在房间增长,移植,侵略,和apoptosis包含。然而,在PGAM1和前列腺癌症之间的关系糟糕被理解。现在的学习与正常前列腺纸巾相比在前列腺癌症纸巾在PGAM1表示调查了变化并且检验了有clinicopathological变量的PGAM1和它的关系的细胞的函数。Immunohistochemistry并且西方的弄污表明那PGAM1表情是在前列腺癌症纸巾和房间线的upregulated。PGAM1表示与格利森分数被联系(P=0.01)并且T阶段(P=0.009)。由在PC-3和22Rv1前列腺癌症房间线的siRNA的PGAM1击倒禁止的房间增长,移植,和侵略和提高的癌症房间apoptosis。在一个裸体老鼠异种皮移植模特儿,PGAM1击倒的显著地压制的肿瘤生长。PGAM1的删除导致了MMP-2的Bcl-2,Bax的提高的表示,caspases-3和抑制的减少的表示和MMP-9表示。我们的结果显示PGAM1可以在前列腺癌症前进和攻击性起一个重要作用,并且它可能为前列腺癌症是差的预后和一个潜在的治疗学的目标的一个珍贵标记。

  • 标签: 细胞生长 前列腺 变位酶 癌症 移植 apoptosis
  • 简介: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优生优育政策的影响,慢性肾脏病的妊娠问题越来越成为肾病科和产科医师必须面临的一个临床问题和社会问题。肾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结局,主要表现为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加之妊娠发生的生理性改变,加重肾脏负担,危及胎儿及孕妇生命。故确诊为慢性肾衰竭(CRF)的妇女,不建议妊娠,若意外怀孕,要尽早终止妊娠。我院2013年接诊了一名CRF合并晚期妊娠剖腹产后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在临床上相当少见,现在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产科医师 意外怀孕 规律血液透析 肾病科 终止妊娠
  • 简介:患者,女,79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0余天入院。患者10d前因自觉消瘦行体检,发现左肾占位,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诉近1年来体重下降约30斤左右,伴乏力,纳差,无畏寒发热。CT及MRI检查提示左肾癌伴左肾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图1)。积极完善术前准备,与肝脏外科同台手术。

  • 标签: 下腔静脉癌栓 左肾癌 MRI检查 体重下降 畏寒发热 左肾静脉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8岁,因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1个月于2003年8月30日以"前尿道结石,前尿道肿瘤"入院.体检:距尿道外口约6cm处有一硬节约8.0cm×1.0cm大小,质硬,相对固定,难以推动.前列腺指检: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前列腺Ⅱ度大,质中等,无压痛,无结节,中间沟消失.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前列腺增生症.

  • 标签: 男性 前尿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病例报告 内窥镜检查 尿道造影
  • 简介:本刊在2009年第1期上刊登了题为“直肠代膀胱上皮内瘤变1例”的诊疗征询,刊出后得到众多同道们的关注及反馈,现将部分诊疗建议汇总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 标签: 上皮内瘤变 代膀胱 诊疗 直肠
  • 简介:精子不是成熟的直到他们运输他们获得使肥沃的活动性和能力的epididymis通过顺序的修正的一颗卵。epididymis有三功能的区域,头,语料库,和尾,和epididymis的钠蛋白质在上述修正起重要作用。然而,有在头和尾之间的微分丰富的蛋白质大部分仍然是未知的。在精子成熟期间揭示头和尾的函数,从鼠标的头和尾的钠蛋白质被等压的标签为相对、绝对的quantitation(iTRAQ)分析。总的来说,128差别充实蛋白质被发现,哪个46是充实的头,82是充实的尾。生物信息的分析证明那类脂化合物新陈代谢在头是活跃的;当阴离子绑定和阳离子绑定活动和磷和organophosphate新陈代谢在尾是活跃的时。新epididymal钠蛋白质,包含1的充实头的PDZ领域(Pdzk1),也把Na+/H+交换称为规章的余因子3(NHERF3),它在胆固醇新陈代谢和肉毒碱运输起一个关键作用,在类脂化合物新陈代谢被发现。西方的弄污和immunofluorescence分析证明Pdzk1在epididymis然而并非在睾丸被表示,并且在精子尾巴的中间的片局部性。Pdzk1蛋白质水平也在normozoospermic人与那相比在asthenozoospermic病人的情况下在精子被减少,建议Pdzk1可以参予精子成熟规定并且可以与男不孕被联系。这些结果可以提供新卓见进精子成熟和男不孕的机制。

  • 标签: 蛋白质水平 PDZ 精子成熟 类脂化合物 新陈代谢
  • 简介:目的探讨结痂性膀胱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例结痂性膀胱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等,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62岁,输尿管结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经实验室、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诊断考虑为结痂性膀胱炎,行钬激光碎石+膀胱病损等离子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结痂性膀胱炎较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依靠影像学联合膀胱镜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治疗上包括抗感染、酸化尿液和病灶刮除等对症治疗,本研究采用的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膀胱病损黏膜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庆大霉素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明显,对于结痂性膀胱炎患者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

  • 标签: 结痂性膀胱炎 钬激光碎石 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灌注
  • 简介:目的提高对腹膜后血管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腹膜后肾上腺旁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其诊断和治疗特点。结果患者经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肾上腺旁肿物并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理结果证实为血管瘤,术后随访25个月未见病灶复发或扩散。结论腹膜后肾上腺旁血管瘤在临床上罕见,是一种良性肿瘤,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术前明确诊断有一定的难度,易与肾上腺肿瘤、副神经节瘤混淆,术中需注意血压波动,手术切除效果好。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自1986年报道了第一例肾脂肪瘤[1],后陆续有报道,但仍较少。本病为良性罕见肾脏实体肿瘤,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典型,易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混淆。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肾脂肪瘤病例并进行文献分析,旨在提高泌尿外科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巨大肾 临床诊治 实体肿瘤 放射科医生 生长速度
  • 简介:患者,女,46岁,既往体健。因头痛,恶心、呕吐2d,查血肌酐升高1d入院。2d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及黑便,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有发热,体温在37.5℃,唇周出现散在疱疹,呈粟粒或绿豆大的水泡,内容物澄清,泡壁紧张发亮,伴局部皮肤疼痛,疑诊为疱疹病毒感染,院外应用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

  • 标签: 阿昔洛韦 急性肾损伤 疱疹病毒感染 静脉滴注治疗 胃内容物 呕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