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氧合-2(COX-2)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凋亡抑制及促进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肿瘤防治的新靶点;越来越多的COX-2抑制及其衍生物进入到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发挥着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本文对近年来以COX-2抑制,特别是以塞来昔布和尼美舒利为先导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从而寻找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COX-2抑制剂 抗肿瘤 塞来昔布 尼美舒利 先导物优化
  • 简介:α-葡萄糖苷抑制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糖类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很好的效果。近年来,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的α-葡萄糖苷抑制已成为防治糖尿病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植物来源的天然α-葡萄糖苷抑制,为进一步寻找新的、有效的α-葡萄糖苷抑制类药物提供依据。

  • 标签: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天然产物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肾内科疾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肾内科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观察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45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①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②血清脑钠肽水平: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脑钠肽较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脑钠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③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显著。结论 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治疗冠心病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清脑钠肽水平,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冠心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ACEI)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我院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肾内科疾病患者共70例,根据抽签的方式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划分,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症疗法给药ACEI,设定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及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给药ACEI对患者肾功能有良好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保证治疗安全性,故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肾内科疾病 肾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肾内科疾病治疗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从我院肾内科2020年3月-2022年3月就诊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奇偶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两组患者在经过相应治疗后,对比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肾内科疾病治疗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不仅治疗效果明显,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在肾内科疾病治疗中应大力推广。

  • 标签: 肾内科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肾内科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于收治的50例肾内科疾病患者为主要对象,研究过程中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25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常规疗法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肌酐、血尿素氮对比无显著差异,且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上,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肾内科疾病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肾内科疾病患者时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肾内科疾病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常规治疗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的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的参照组,统计结果并比较。结果:统计治疗效果、肾功能恢复正常率后发现,研究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不良反应数据比较两组无较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肾内科疾病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有应用价值。

  • 标签: 肾内科疾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肾内科疾病的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时间:2023年1月-2024年1月,选择于我院肾内科收治的88例肾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双数字抽签法分组,分成研究组(n=44)与对照组(n=44)。研究组采取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肾功能。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实施前,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等肾功能比较,(P>0.05)视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实施后,研究组血肌酐、血尿素氮等肾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肾内科疾病的疗效更加显著,肾功能改善情况良好,该护理方案建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推广。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治疗 肾内科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肾内科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1-2022.12间我院收治的90例肾内科疾病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5例,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治疗)。对比两组的血尿消失时间、血液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血尿消失时间和血液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发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对治疗肾内科疾病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肾内科疾病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免疫抑制的血药浓度检测及用药剂量调整的临床作用。方法:于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病患中随机选择80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给予环孢素A常规方案治疗)和创新组(40例,给予血药浓度检测及环孢素A用药剂量调整方案治疗)。比较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创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低于常规组(25.00%);治疗有效率(87.50%)大于常规组(70.00%),P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A 血药浓度 个体化给药方案 用药剂量
  • 作者: 高东梅 秦贞巧 王小霞 张兴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2-20
  • 机构:(1、2、3大竹县中医院 四川达州 635199   4、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达州 6350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含抑制复合制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中医院自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使用含抑制复合制剂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给予药学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干预对保障含抑制复合制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药学干预 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应用前列地尔联合磷酸二酯 -5 抑制对于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取 2013 年 4 月至 2016 年 4 月我院呼吸内科及循环内科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 120 例,平均分为对照组 60 例,研究组 60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氧疗,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再行抗感染治疗,积极控制感染。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磷酸二酯 -5 抑制 ( 本次选用西地那非 ) , 60mg/d ,分三次顿服。研究组患者在每日给予西地那非的同时每日静脉滴注 250ml 的前列地尔葡萄糖溶液 (0.4μg/ml)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总胆红素量、肺循环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右房压、肺动脉平均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91.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0% 总有效率 (P < 0.05) 。

  • 标签: 前列地尔 磷酸二酯酶 -5 抑制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肺源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Nampt)的表达并确定Nampt抑制FK866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化疗增敏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NamptmRNA表达水平,并用MTT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Nampt抑制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和对其化疗增敏的作用。结果乳腺癌组织内Namp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00);FK866干预细胞48h和72h后,FK866即对MCF-7细胞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3;P=0.001);FK866能抑制乳腺癌细胞克隆集落形成,相邻干预浓度的2组间(0.3nMvs0nM;3nMvs0.3nM;30nMvs3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2、0.014、0.02)。且FK866能增加5-FU对乳腺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结论Nampt抑制能影响乳腺癌细胞生长,其与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化疗增敏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细胞生存 化疗增敏
  • 简介:目的:探索芳香基因乳腺癌相关启动子特异性阻滞剂定点抑制肿瘤局部组织原位雌激素合成的可能性。方法:从乳腺癌标本中获取原代脂肪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加入乳腺癌细胞MCF-7的条件培养液,作为芳香肿瘤相关性启动子(PI1,PI3)激活的研究细胞模型。用启动子特异性逆转录PCR、芳香活性检测等方法观察抗组蛋白乙酰化(HDAC)抑制丁酸钠(NaBu)对PI1,PI3活性的影响。结果:NaBu特异性抑制PI1,PI3基础和诱导水平转录本,但对另一种芳香启动子P14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其机制在于抑制PI1,PI的转录。结论:NaBu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进一步研究丁酸钠的分子效应靶点,将为了解乳腺癌发病的关键环节提供良好的切入点。

  • 标签: HDAC抑制剂 丁酸钠 芳香酶 肿瘤相关性启动子 乳腺癌 肿瘤
  • 简介:单胺氧化是一种重要的调节神经递质代谢的黄素蛋白,其抑制的研究对治疗抑郁症和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了一种用HPLC-荧光检测器测定单胺氧化抑制的新方法。实验中使用的单胺氧化来源于wistar雄性大鼠的鼠肝,以犬脲胺为底物,考查了治疗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帕吉林及氯吉兰对单胺氧化抑制效果。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其操作简单安全,可快速检测药物对单胺氧化抑制效果。

  • 标签: 单胺氧化酶 犬脲胺 抑制剂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治疗糖皮质激素(激素)及钙调神经磷酸抑制(CNIs)双重耐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ACTH治疗的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入选者均为激素及CNIs双重耐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激素减量过程中予患儿0.4~1.0 IU·kg-1·d-1 ACTH(总量≤25 IU)+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8 h,5 d为1个疗程,每个月1疗程,连续用药3~6个月。收集ACTH治疗前6个月、治疗开始时、治疗结束时及ACTH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等时间点的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血总胆固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及激素用量等临床资料,评价ACTH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发病年龄为(4.89±1.77)岁,首次接受ACTH治疗年龄为(9.49±3.06)岁。6例患儿均完成3~6个月的ACTH治疗,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至ACTH治疗结束时,患儿24 h尿蛋白量较开始治疗时显著降低(P=0.026),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03),激素用量显著减少(P<0.001),而eGFR及血总胆固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ACTH治疗结束随访6个月时,患儿24 h尿蛋白量、血清白蛋白、eGFR及激素用量与治疗结束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胆固醇水平相比开始治疗时持续下降(P=0.039)。6例患儿在输注ACTH过程中均出现一过性的尿量减少,2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血糖升高,停药后可自行缓解。无严重心血管事件、肾功能受损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ACTH治疗对激素及CNIs双重耐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少尿蛋白,降低激素用量,提高临床缓解率,且安全性好。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儿童 蛋白尿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通过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量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同时可减轻体重,对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SGLT2抑制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国内外新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

  • 标签: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