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CT检查联合MRI在胆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胆管狭窄患者共80例,80例患者均接受增强CT检查以及增强CT检查联合MRI检查。80例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观察80例患者的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诊断在诊断符合率的对比上同病理学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增强CT检查敏感度79.55%、特异度76.92%,联合诊断敏感度95.89%、特异度90.91%。结论 增强CT检查联合MRI可在胆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中发挥理想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增强CT检查 MRI 胆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32例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16~75)(35±10)岁。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尿路造影、CT等检查确诊。结石直径平均(13.0±3.6)(3~20)mm。结石梗阻时间平均(5±17)(2~35)d。单侧输尿管结石27例,双侧输尿管结石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肾积水,集合系统分离平均(23±15)(15~45)mm。17例术前接受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2周;6例结石直径<6 mm者接受排石药物治疗>7 d。本组32例均拟行输尿管镜碎石术,术中因输尿管狭窄,输尿管镜(F8/9.8或F6.5/8.5)置镜失败。更换F4.8可视肾镜进行手术。患者取截石位,F4.8可视肾镜接生理盐水,直视下经尿道进入膀胱后,观察输尿管开口情况,21例输尿管开口狭窄,其中8例行输尿管镜手术时造成假道、部分撕脱,F4.8可视肾镜进镜时,利用手控推水压力,配合间断、持续等方式适当加大水流压力,冲开输尿管口和壁内段输尿管后,直接进镜至输尿管管腔。9例为输尿管壁内段走向异常、下段狭窄,F4.8肾镜配合水流压力变化,循管腔缓慢轻柔顺势进入并上行至输尿管管腔。F4.8肾镜通过狭窄处后找到结石,用钬激光将结石粉碎。其中1例钬激光碎石过程中出现结石上移,F4.8肾镜难以触及,留置斑马导丝后退镜并更换F6.5/8.5输尿管镜,在导丝引导下硬性扩张并通过狭窄处输尿管,找到结石并粉碎。2例为输尿管壁内段鸟粪样或泥沙样感染性结石,梗阻重且局部水肿明显,管腔狭窄,斑马导丝无法置入,F4.8可视肾镜进入输尿管,用镜体将梗阻的结石破坏后退镜,结石排入膀胱。碎石结束后留置F4.7双J管和尿管。结果本组32例均一期顺利完成碎石,手术时间平均(35.0±8.7)(15~43)min。住院时间平均5.3(4~7)d。术后3例出现发热,体温>38.5℃,根据血、尿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后体温正常。应用F4.8肾镜手术均未发生输尿管穿孔、假道、撕脱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腹部X线片,24例结石排净,8例有结石残留,净石率为75%。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尿路造影提示均无结石残留;集合系统分离平均(12±9)(0~35)mm。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均能通过输尿管。结论采用F4.8可视肾镜治疗女性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狭窄安全、有效,在常规输尿管镜进镜困难时可尝试使用。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可视 肾镜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治疗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2月—2020年4月因肝外胆管狭窄导致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共550例,根据置入支架不同,分为传统支架组和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对2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匹配,然后比较2组支架通畅时间、术前术后胆红素差值、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550例患者中20例临床资料缺失,35例失访,进行倾向性分析后,最终326例纳入分析,每组各163例。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组支架通畅时间为111.0(82.0,192.0)d,相比传统支架组的93.0(70.0,141.8)d明显延长(Z=3.260,P=0.001),术前和术后1周胆红素差值相比传统支架组下降明显[51.2(26.0,114.7) μmol/L比46.0(13.9,81.1) μmol/L,Z=2.095,P=0.036]。传统支架组术后7例(4.3%)出现并发症,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组为6例(3.7%);2组中位住院时间均为10.0 d。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的通畅时间有效延长,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

  • 标签: 支架 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 通畅期 胆管狭窄 倾向性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药物及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预后良好患者的脑血流代偿特点,总结两种治疗患者的侧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有后循环缺血症状且治疗后预后良好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依据住院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强化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通过对患者DSA中侧支代偿途径的描述,分析两组患者启动侧支代偿通路的多少及途径,总结两组患者侧支代偿模式特点,进一步探讨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在选择治疗策略时评估侧支代偿模式的重要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45~76(59±10)岁。32例患者的代偿途径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13例,40.6%)、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10例,31.2%)、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吻合支(8例,25.0%)、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吻合支(2例,6.2%)、未启动侧支循环(11例, 34.4%)。其中药物治疗组多数存在侧支代偿(14/15例),且以后交通动脉代偿为主(10/14例);联合治疗组多数不存在侧支代偿(10/17例),且侧支循环途径以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吻合支为主(6/7例)。结论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时,药物强化治疗侧支代偿较好的患者及联合血管内治疗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基底动脉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侧支循环 血流代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护理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06-2020.05本院收治的7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体化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情况与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个体化营养护理下,患者获得充足营养补充,促进了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个体化营养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 手术治疗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瘤。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瘤,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载瘤段血管狭窄率为70%~90%,中位数为70%。根据载瘤段血管狭窄与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关系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12个、Ⅱ级2个,术后载瘤血管残余狭窄率20%~30%,中位数为25%。术后3个月14例患者mRS评分0分12例、2分1例、3分1例。11例患者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45(6~10)个月,DSA示Raymond Ⅰ级10例、RaymondⅡ级1例,1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病变复杂,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动脉瘤栓塞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还需大样本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载瘤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整体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内瘘狭窄患者共166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高压球囊扩张术,B组行常规球囊扩张术。结果A组患者术中球囊扩张压力值为(16.08±0.94)标准大气压,大于B组的(13.15±0.63)atm(t=5.114 6,P<0.05);A组术中球囊扩张次数为(1.28±0.12)次,与B组的(2.39±0.28)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9 6,P<0.05);手术治疗后,A组术后狭窄处血管直径及透析的平均血液流量均大于B组,而峰值平均流速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A组患者的狭窄血管通畅率均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整体通畅时间为(9.31±1.52)个月,B组患者的整体通畅时间为(7.94±2.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9 6,P<0.05)。结论超声引导高压球囊扩张治疗内瘘狭窄,术后患者通畅时间长、通畅率更高。血管狭窄直径增大明显,透析时平均血液流量明显上升,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 标签: 动静脉瘘 狭窄 高压球囊 常规球囊 扩张术 血管直径 透析血液流量 通畅时间 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入住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共137例。根据1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入院当天或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详细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其他人口统计学资料进行比较。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患者的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结果转归良好组108例,转归不良组29例。转归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2.71±0.22)分比(7.10±0.59)分,t=6.99,P<0.01]和总胆固醇水平[(4.29±0.10)mmol/L比(4.76±0.17)mmol/L,t=2.21,P=0.03]低于转归不良组。转归良好组中基底动脉无狭窄的患者发病比例高于转归不良组[76(70.4%)比5(17.2%),χ2=26.70,P< 0.01],而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比例低于转归不良组[4(3.7%)比7(24.1%),P=0.002]。二变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及基底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是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OR=1.658,95%CI:1.327~2.071;P=0.000和OR=2.071,95%CI:1.159~3.701;P=0.014)。结论基底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是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短期转归的危险因素,基底动脉狭窄愈严重,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愈差。

  • 标签: 基底动脉 孤立性脑桥梗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瘤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1个、后循环动脉瘤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瘤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所有动脉瘤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硬化 颅内外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口服醋酸泼尼松和口服醋酸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预防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食管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52例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对照组20例(ESD术后未采取任何预防狭窄的措施),口服组17例,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15例。主要观察: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ESD术后内镜下扩张次数、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以及是否有手术和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事件,是否有内镜下扩张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ESD术后狭窄率分别为85.0%(17/20)、47.1%(8/17)和46.7%(7/15),ESD术后难治性狭窄率分别为75.0%(15/20)、23.5%(4/17)和20.0%(3/15),内镜下扩张次数分别为3.50(2.25,6.00)次,0.00(0.00,2.50)次和0.00(0.00,2.00)次,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分别为(27.7±9.4)d、(110.1±46.0)d和(147.4±9.4)d,上述四个指标口服组和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口服组与口服联合局部注射组比较,ESD术后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和内镜下扩张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对照组有2例发生穿孔,其余患者均未发生ESD、糖皮质激素、内镜下扩张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泼尼松或者口服泼尼松联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均可有效且安全地预防食管ESD术后的狭窄,且口服联合局部注射激素可延长ESD术后首次内镜下扩张距ESD完成的间隔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心理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食管狭窄 糖皮质激素类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内建筑用地的日渐紧张,超高层建筑因其在地上空间利用上的显著优势开始逐渐成为当下的主流建筑形式之一。在超高层建筑中不可避免要使用到自升式塔吊等起运设备。通常情况下,自升式塔吊都需要借助于建筑物内部的井道来进行攀爬,但是随着建筑物中井道设计的越来越小,就极大地减少了此类内爬式塔吊的安装施工空间。因此必须对此施工技术进行改进。本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以某超高层建筑工程为例,对其狭窄井道内爬式塔吊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能给予同类工程部分参考。

  • 标签: 超高层建筑 核心筒 狭窄井道 内爬式塔吊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肺静脉狭窄(congenital pulmonary vein stenosis,CPVS)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到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合并其他CHD的58例CPV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1~180个月,平均9.3个月;体重3~48 kg,平均6.5 kg。伴发简单CHD 43例,复杂CHD 15例。单支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PVS) 27例;大于等于两支PVS 31例;两侧PVS 13例。PVS处理方式为内膜切开切除(26例),扩大补片(23例),Sutureless技术(6例)和钝性扩张(3例)。剔除行钝性扩张1例,将术后随访的其余53例患儿按手术技术不同分为内膜切开切除组(26例)、狭窄补片扩大组(21例)及Sutureless技术组(6例)。应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各组病死率和再狭窄率。剔除随访中合并复杂CHD的13例患儿后,再次分析比较三组患儿上述指标。结果58例患儿术前PVS严重性评分为(4.5±2.7)分,范围在2~11.5分。早期(术后30 d内)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3.4%)。存活患儿除失访2例外,获随访(49.8±40.0)个月,范围在2~145个月。在此期间,有17例患儿出现再狭窄,其中11例死亡,无再手术病例。内膜切开切除组病死率为19.2%(5/26),再狭窄率为26.9%(7/26);狭窄补片扩大组病死率为23.8%(5/21),再狭窄率为38.1%(8/21);Sutureless技术组病死率为16.7%(1/6),再狭窄率为16.7%(1/6),各组随访病死率和再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22和0.97)。剔除随访中合并复杂CHD 13例患儿后,内膜切开切除组(19例)病死率为5.3%(1/19),再狭窄率为15.8%(3/19);狭窄补片扩大组(16例)病死率为25.0%(4/16),再狭窄率为37.5%(6/16);Sutureless技术组(6例)病死率为16.7%(1/6),再狭窄率为16.7%(1/6),三组随访病死率和再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和0.17)。结论Sutureless技术用于治疗PVS合并其他CHD并没有优于常规技术。

  • 标签: 儿童 肺静脉狭窄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肝胆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影响。方法 将60例于2013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肝胆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脉瓣狭窄和室间隔膜部瘤均是心内科疾病。主动脉瓣狭窄预后不佳,室间隔膜部瘤破裂造成室间隔缺损前不易被发现。本文拟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的治疗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病例,分析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手术治疗预后情况。结论:患者因高龄、心功能不全伴有心绞痛并且合并多个基础疾病丧失外科手术换瓣机会,经团队评估后符合TAVR手术指征。在手术过程中在进行人工瓣膜置入时,对于瓣膜位置选取较常规人工瓣膜置入位置稍下方,使人工瓣膜下方开口处于室间隔膜部瘤开口处,利用人工瓣膜瓣膜释放将室间隔膜部瘤开口处压住,不仅能够进行瓣膜置换且能够进行室间隔膜部瘤血流的封堵。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主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膜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经尿道钬激光手术治疗尿道狭窄与闭锁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方法:从时间区间2020年08月至2021年08月之间我院治疗的尿道狭窄与闭锁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展开调查,按照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两个独立小组。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经尿道钬激光手术治疗。分析两组尿道狭窄与闭锁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疾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对尿道狭窄与闭锁患者进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尿道狭窄与闭锁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经尿道钬激光手术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借鉴。

  • 标签: 经尿道钬激光手术 尿道狭窄 尿道闭锁 各项指标 疾病复发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围手术期胃管的临床护理以及干预方式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和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所接诊的4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并且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了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且每组患者的数量为20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胃管护理方式,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的胃管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住院时间、喂奶时间以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采用围手术期胃管护理干预之后,其住院时间、喂奶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标签: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围手术期 胃管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腭咽成形术治疗腭咽平面气道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咽腭平面气道狭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48)接受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n=48)接受改良腭咽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Epworth 嗜睡量表(ESS)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改良腭咽成形术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腭咽平面气道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112例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收治时间2019年08月-2021年08月,112例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观察组)和MR检查(对照组),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基本一致(P>0.05)。 结论 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基本一致,多排螺旋CT诊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明显优于MR诊断,临床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选取适宜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排螺旋CT MR 诊断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