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以152名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用一般性焦虑测验量表(GAT)为工具,通过与181名学习优秀学生的比较,研究他们的焦虑特点。结果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平均焦虑水平与学习优秀学生无显著差异,但学习困难学生中高焦虑者和低焦虑者明显多于学习优秀学生。在学习困难学生中,女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学生。

  • 标签: 中小学生 学习困难 焦虑 一般性焦虑 测验量表
  • 简介:以578名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中学教师教学策略量表对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教师其教学策略水平存在着差异,新手型教师比熟手型教师更重视课前策略,但课中策略上显著低于熟手型教师,课后策略上二者没有差异;熟手型教师在教学策略三个维度上都显著低于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教学策略表现出灵活性、创造性以及有效的反思能力.

  • 标签: 教学策略 新手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 中学教师 不同类型 反思能力
  • 简介: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杭州市职业女性进行了一次工作-家庭冲突的调查研究.总结了现阶段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探讨了角色压力源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分析了影响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程度的因素.

  • 标签: 职业女性 工作家庭冲突 压力源 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 教育
  • 简介: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为普通话测试提供心理学依据。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普通话测试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有较好的预测;被测试者年龄与自我效能感总分无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被测试者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性自我效能感。

  • 标签: 自我效能感 普通话测试 性别 年龄
  • 简介:研究选取幼儿园大班、小学一、二、三年级共240名被试,每个年级各60名,男女各半,考察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对儿童的分享行为有影响,其中主要是认知观点采择对实际分享行为的影响;(2)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有阶段性;(3)儿童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的发展在幼儿园大班,二者之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到了一、二、三年级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社会观点采择 认知观点采择 情感观点采择 分享行为 儿童
  • 简介:<正>思惟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人的思惟就其发生和发展看,既服从于一定的共同规律,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就是思惟品质,又叫做思惟的智力品质。对思惟品质的揭示,是思惟心理学,特别是思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思维品质 培养的 智力品质 苏联心理学 灵活性 吉尔福特
  • 简介:研究运用测量的方法考察了386名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结果表明,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好于初二、初三、初四的学生;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显著;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个分测验中,年级差异非常显著;优等生和差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农村初中生 学习适应性
  • 简介:研究以48名中学生为被试,分别用色块串和色词串为材料,设时间变量(单元)以了解学习的详细进程,研究了中学生颜色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点。结果发现:(1)非言语材料(色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2)时间变量上整体呈递增趋势,称长时功效。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3)指导语上存在主效应,内隐学习优于外显学习,即内隐学习在不同材料上的优势效应依然存在。

  • 标签: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颜色 中学生
  • 简介:<正>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比较研究 独生子女政策 认知能力 非独生儿童 个性特征 美国心理学
  • 简介:情绪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地较多的心理领域。情绪的生理取向探讨了个体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变化的关系;认知取向强调了认知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行为取向通过研究情绪的外显行为反应以确定情绪。本文从情绪的这三个取向来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 标签: 情绪研究 心理活动 日常生活 心理学家 生理机制 认知取向
  • 简介:研究以277名文科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在故事、连线和命名任务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对于三个测验的共同部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均显著,但交互作用不显著。分别对每个任务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对于连线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均显著;对于命名任务而言,外部动机的主效应显著,内部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对于故事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在三个任务中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任务,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贡献显著不同。

  • 标签: 学习心理学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创造力 认知需求 人格
  • 简介:以180名1至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加法口算速度和广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生被试加法口算的速度和广度均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1至4年级加法口算速度的增长率较高,4至6年级增长率较低,发展减缓。加法口算广度的发展在1至4年级之间增长幅度较大;在4至6年级之间增长率降低,年级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的分析还表明,小学生被试数字广度的发展和口算速度的提高是促进加法口算广度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加法 口算速度 广度 年级差异 小学生 重要因素
  • 简介:幸福的探讨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首先阐述了主观幸福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然后重点介绍了近几年我国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方面的一些现状与进展,主要涉及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较常用测量工具的介绍;最后从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工具的本土化和研究进程的加快等四个方面,展望了我国有关主观幸福感未来的研究趋势。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测量工具
  • 简介:按照态度的结构理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该研究采用问卷测查的方式,考察了学习态度中的三种成分与学习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学习行为最主要的因素不是认知,而是意向和情感.所以要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学习行为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关键在于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愉悦体验和强烈的投入意愿.

  • 标签: 学习态度 学习行为 结构理论
  • 简介: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岁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岁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 标签: 3~4岁儿童 规则因果推理能力 交互效应 训练效应
  • 简介: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以面孔、汽车、鸟和椅子为刺激,在汽车搜索作业及分类判断作业两种条件下考察了N170面孔特异性效应.结果发现,面孔在两种条件下均引起明显不同于其余三类物体的N170.实验任务对汽车刺激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搜索作业下,汽车N170有接近面孔N170的趋势,其波幅显著大于鸟、椅子N170的波幅;在分类作业中,则没有这种显著的差异.从而为证明存在面孔识别的特异性神经机制提供了证据.

  • 标签: 面孔加工特异性 N170 事件相关电位 ERPS 心理学
  • 简介:<正>国外心理学对人才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分支进行过不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智力超常的研究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智力水平在人口中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智力低下和智力超常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一般的。心理学在研究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时候,采用超常、正常、低常的概念来概括儿童智力水平的三个等级。智力水平超过正常儿童

  • 标签: 运动心理学 智力水平 智力超常儿童 人才问题 正常儿童 科学研究
  • 简介:选取19岁大一学生24名,对简单反应时、图形匹配、选择反应时和句图匹配四项任务的操作,结果表明,被试对图形匹配任务的加工可分为四个连续阶段:知觉、调整-比较-选择-反应;被试对词和句图匹配任务的加工可分为五个连续阶段:转换-调整-比较-选择-反应,其中转换包括知觉、搜索和提取三个环节;在肯定反应中,正方形词转换比圆形词转换快,“之上”句比“之下”句快,但“不在之上”句转换比“不在之下”句转换慢;在否定反应中,正方形词与长方形图匹配转换则比圆形词与椭圆形图匹配转换时间长,“之上”句比“之下”句转换时间长,否定句与肯定反应相同。除了词与句的转换之间有差异外,其余转换阶段差异不显著。

  • 标签: 信息加工 反应时
  • 简介:研究以学习者拥有领域知识的水平差异为基点,结合元认知监控手段,考察学习策略与程序性知识迁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揭发意义或价值、建立新旧知识信息间实质性联结的解释策略对拥有高、低领域知识组的被试具有明显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而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练习策略往往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的是新旧知识间表面特征的联结,因而程序化技能的迁移范围不如前者。(2)在运用获得的认知技能碰到阻碍时,解释策略不仅使高知组被试能够突破无关变量的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低知组被试掌握的规则缺陷。

  • 标签: 学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
  • 简介:研究利用自编的儿童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量表对一到六年级的433名被试进行了测试。对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年龄、年级、性别、成绩及其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职业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 测验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