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隐球菌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侵袭真菌感染。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环境暴露、宿主遗传因素及免疫状态等都会增加隐球菌病发生的风险。了解隐球菌病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隐球菌病,降低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 标签: 隐球菌病 危险因素
  • 简介:船舶碰撞危险度与人的心理和经验密切相关,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航行于内河的船舶所面临的碰撞危险需考虑内河航道特点及其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碰撞危险度是描述航行船舶所面临的碰撞危险程度的重要参数,在船舶自动避碰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船舶采取避碰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船舶碰撞危险的研究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症状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ASTOCFs)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三所医院收治的2 237例ASTOCF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9例,女1 668例;年龄50~85岁[(66.7±4.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315例)和未再骨折组(1 922例)。记录两组基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个人生活习惯(吸烟、酗酒)、基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节段、骨折椎体数、手术方式(PVP或PKP)、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骨水泥距上下终板的距离、伤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术后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骨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距上下椎板的距离、术后锻炼、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与术后伤椎再骨折有一定的相关(P<0.05或0.01);身高、体重、吸烟、酗酒、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肺疾病、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手术入路、骨水泥黏度、伤椎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与术后伤椎再骨折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1.92,95%CI 1.34~2.64,P<0.01)、年龄≥80岁(OR=1.21,95%CI 1.17~1.25,P<0.01)、糖尿病(OR=1.92,95%CI 0.44~2.55,P<0.01)、胸腰段骨折(OR=1.46,95%CI 1.82~7.51,P<0.05)、PKP(OR=4.56,95%CI 0.86~1.44,P<0.05)、术后未锻炼(OR=2.14,95%CI 0.27~0.38,P<0.01)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OR=2.36,95%CI 0.13~0.47,P<0.05)与术后伤椎再骨折显著相关。结论女性、年龄≥80岁、糖尿病、胸腰段骨折、PKP、术后未锻炼及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是ASTOCFs椎体强化术后伤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危险因素 再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显性肝脑病(OH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研究设计,以住院肝硬化合并OHE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发生OHE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资料,分析影响OHE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计量资料,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计数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诊断为肝硬化患者共500例,共40例发生OHE,作为病例组,并随机选取40例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未发生OHE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和年龄均可比。两组患者的肝硬化病因构成方面,均以病毒性肝炎(其中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5%和57.5%。其余病因包括酒精肝病、自身免疫肝病等。在血生物化学指标方面,两组的血肌酐水平可比,但是病例组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更高(34.30 μmol/L对比18.65 μmol/L,Z = -3.185,P < 0.05)、血钠水平更低(137.00 mmol/L对比140.08 mmol/L,Z = -2.348,P < 0.05)、凝血酶原时间更长(14.60 s对比12.20 s,Z = -5.078,P < 0.05),国际标准化比值更低(1.33对比1.07,Z = -5.632,P < 0.05),血白蛋白水平更低(30.6 g/L对比35.6 g/L,t = 3.386,P < 0.05)。在并发症方面,病例组的合并消化道出血比例更高(30.0%对比10.0%,χ2 = 5.000,P < 0.05)、合并腹水比例更高(87.5%对比30.0%,χ2 = 27.286,P < 0.05)、继发感染比例更高(32.5%对比10.0%,χ2 = 7.813,P < 0.05)。在病情严重程度评级方面,病例组的Child-Pugh C级所占比例更高(62.5%对比10.0%,χ2 = 26.593,P < 0.05)。在结局方面,病例组病死3例,对照组无一例病死。多因素分析发现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为C(OR = 12.696),合并腹水(OR = 10.655)是发生OHE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中心回顾临床研究显示,肝硬化并发OHE者病情更重,并发症更多。为及时诊治肝硬化OHE,应更多关注合并腹水及Child-Pugh C级者。

  • 标签: 肝硬化 肝性脑病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症(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是早产儿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肝纤维化、肝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等。相比药物治疗,尽快开启肠内喂养,缩短PN应用时间,改良PN配方及间断应用PN,对预防PNAC的发生更有意义。

  • 标签: 胃肠外营养 胆汁淤积 防治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发生获得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肿瘤术后入ICU的1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获得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7例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1%(31/1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OR=0.573,95%CI:0.457~0.719)、胃肠营养管置管(OR=15.381,95%CI:2.698~87.700)和肿瘤部位(OR=6.264,95%CI:2.662~14.739)是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结论脑肿瘤术后入ICU患者获得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有幕下肿瘤、胃肠营养管置管、低GCS评分,应对高危人群密切关注,以便采取早期措施预防获得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吞咽障碍 重症监护 危险因素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红斑狼疮(SLE)并发骨坏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118例SLE并发骨坏死患者,同时按照性别、年龄和病程随机匹配了118例同期住院而未并发骨坏死的SLE患者,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SLE并发骨坏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18例SLE并发骨坏死患者中女性98例,男性20例,年龄15~71 岁,中位年龄27岁,病程1~168个月。SLE合并骨坏死者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累计时间较SLE未合并骨坏死者长[36.5 (0~168)个月 比 19.0(0~168)个月,P<0.05],骨质疏松症的发生(29.7% 比 4.2%)、免疫抑制剂的使用(83.9% 比 64.4%)、脏器受累数目[中位2(0~5)个比 中位1(0~4)个]较SLE未合并骨坏死者多,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14.22±7.40比11.63±6.11)较SLE未合并骨坏死者高(P<0.05),SLE未合并骨坏死者Coombs试验阳性率较SLE合并骨坏死者高(39.8%比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甲泼尼龙500~1 000 mg/d×3~5 d)和比例(30.5% 比 31.4%)在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 SLEDAI高(OR=1.070,95%CI 1.026~1.116,P<0.005)、合并骨质疏松症(OR=10.668,95%CI 3.911~29.103,P<0.001)与骨坏死发生高风险有相关,Coombs试验阳性与骨坏死发生低风险有相关(OR=0.492,95%CI 0.266~0.910,P<0.05)。结论高SLEDAI及合并骨质疏松症可能是SLE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素,Coombs试验阳性可能是保护因素。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骨坏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测稳定期慢性阻塞肺疾病(慢阻肺)患者10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北京同仁医院呼吸科诊断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10年随访,对影响患者全因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82例,中位随访时间89个月,10年病死率51.1%(93/182),呼吸系统、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为前3位致死原因。9例患者1年内死亡,173例患者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全因病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HR=1.936,95%CI:1.610~2.328,P<0.01)、入组时高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CAT评分)(HR=1.331,95%CI:1.049~1.689,P=0.02)及随访1年时CAT评分升高(HR=1.314,95%CI:1.197~1.420,P<0.01),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入组时高CAT评分(HR=1.719,95%CI:1.026~2.880,P=0.04)、随访1年时CAT评分升高(HR=1.342,95%CI:1.198~1.505,P<0.01)及经肺CT测定的肺气肿指数(LAA%)(HR=1.062,95%CI:1.007~1.120,P=0.03)。结论高龄、入组时高CAT评分、治疗1年后CAT评分升高及LAA%分别是影响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全因死亡及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究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患者术后近远期发生室心律失常(VAs)的术前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LVAD植入术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近远期发生VAs的术前危险因素。术前及术后VAs均定义为持续>30s的室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并且需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体外电除颤或药物治疗。结果共有57例LVAD患者纳入分析,年龄(45.5±10.6)岁,男性51例(占89.5%),17例(占29.8%)植入液力悬浮离心泵,40例(占70.2%)植入全磁悬浮离心泵。无一例患者术后早期(术后30d内)死亡,术后有10例(占17.5%)发生VAs,其中,4例(占7.0%)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30d内),均表现为电风暴(ES),其余6例(占10.5%)VAs发生在术后30d之后,无ES表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VAs病史[比值比(OR)16.734,95%可信区间(CI)1.959~142.923,P=0.010]及术前为心房颤动(OR 12.656,95%CI 1.263~126.772,P=0.031)是影响术后VAs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VAs(ρ=0.554,P<0.01)比术前房颤(ρ=0.317,P=0.016)与术后VAs发作具有更强的相关。术后早期发生ES的患者与未发生ES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0 mm(75.0%比20.8%,P=0.042),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5.0%比18.9%,P=0.034)的比例更高,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18.3±4.1)%比(24.7±4.0)%,P=0.003]更低。结论VAs是LVAD植入术后近远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存在心律失常(VAs及房颤)与术后VAs发作呈显著性相关,对这部分患者围术期应严密监测,减少LVAD术后VAs,尤其是术后早期ES发作的策略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左心室辅助装置 室性心律失常 电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 作者: 杨昌瑞 狄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 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127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患者极易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且近20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呈上升趋势。卵巢上皮癌(卵巢癌)是最易并发VTE的妇科肿瘤,卵巢癌相关VTE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本身因素、肿瘤相关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3个方面,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已有系统研究。卵巢癌相关VTE的发生率高,对患者的预后有不利影响,因此,其预防和治疗亟需受到重视,建立能对患者进行有效分层的VTE风险评估模型十分重要。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卵巢癌相关VT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卵巢癌相关VTE的抗凝治疗、预防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测稳定期慢性阻塞肺疾病(慢阻肺)患者10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北京同仁医院呼吸科诊断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10年随访,对影响患者全因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82例,中位随访时间89个月,10年病死率51.1%(93/182),呼吸系统、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为前3位致死原因。9例患者1年内死亡,173例患者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全因病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HR=1.936,95%CI:1.610~2.328,P<0.01)、入组时高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CAT评分)(HR=1.331,95%CI:1.049~1.689,P=0.02)及随访1年时CAT评分升高(HR=1.314,95%CI:1.197~1.420,P<0.01),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入组时高CAT评分(HR=1.719,95%CI:1.026~2.880,P=0.04)、随访1年时CAT评分升高(HR=1.342,95%CI:1.198~1.505,P<0.01)及经肺CT测定的肺气肿指数(LAA%)(HR=1.062,95%CI:1.007~1.120,P=0.03)。结论高龄、入组时高CAT评分、治疗1年后CAT评分升高及LAA%分别是影响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全因死亡及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死亡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15例。按病程中是否出现NP,分为NP组(53例)和非NP组(62例)。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教育程度、发病原因、脊柱骨折情况、脊髓损伤程度及损伤平面、入院时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贫血、静脉血栓、压疮、泌尿系感染、低蛋白血症)等资料,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N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1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53例(45.22%)出现NP,其中23例(43.40%)在脊髓损伤后1个月内出现NP,37例(75.47%)NP患者出现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痛。NP患者的疼痛主要表现为紧束感(33.96%)、麻木感(26.42%)等。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并发NP与女性[OR=3.210,95%CI(1.198,8.604),P=0.020]、入院时合并静脉血栓[OR=4.813,95%CI(1.874,12.363),P=0.001]有关。结论脊髓损伤后NP的发病率较高,女性、入院时合并静脉血栓是住院期间发生NP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两类患者应及早诊治NP,减轻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OR=2.45,95%CI 1.81~7.50,P<0.01)、手术方式(OR=4.56,95%CI 1.86~8.44,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OR=5.77,95%CI 2.85~9.20,P<0.01)、骨水泥黏度(OR=7.36,95%CI 1.01~1.77,P<0.01)、骨水泥弥散比(OR=6.84,95%CI 1.69~13.39,P<0.01)、骨水泥交织度(OR=8.97,95%CI 2.29~14.97,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OR=6.39,95%CI 1.06~9.47,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OR=7.93,95%CI 1.64~11.84,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OR=6.78,95%CI 1.84~6.96,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OR=9.55,95%CI 2.26~9.38,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椎体强化术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是最常见的脆性骨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OVCF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椎体再骨折作为OVCF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发生率高,且再骨折后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及经济负担。如何有效防治椎体再骨折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临床问题。椎体再骨折不仅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还与OVCF治疗因素相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从患者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治疗因素三方面对OVCF患者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降低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再损伤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肺疾病是全球慢性病发病及致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受到遗传因素和危险因素暴露的影响,二者由表观遗传机制介导。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甲基化水平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参与慢性阻塞肺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对近年来由吸烟、职业粉尘以及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源暴露等危险因素引起DNA甲基化变化而导致慢性阻塞肺疾病发生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肝病(A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20 年3月诊断为 ALD合并T2DM患者70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收治的ALD患者69例(ALD组)及T2DM 患者69例(T2DM组)为对照,收集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饮酒习惯等基本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L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每天酒精摄入量、饮酒年数分别为(110.97±79.78)g/d、(25.17±10.05)年,显著高于ALD组的(91.48±64.26)g/d、(21.78±8.91)年(t=1.699、2.102,均P<0.05);研究组代谢综合征(MS)发生率为34.3%(24/70),显著高于 ALD组的15.9%(11/69)(χ2=6.210,P<0.05);研究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总胆红素 (TBIL) 、γ-谷氨酰转肽酶(GGT)分别为(1.59±0.93)、(64.73±39.90)μmol/L、(522.93±353.66)U/L,均显著高于T2DM组的(1.04±0.53)、(10.37±4.51)μmol/L、(35.73±23.99)U/L(t=4.280、3.780、5.045,均P<0.05);研究组三酰甘油(TG)[(1.69±1.04)mmol/L]显著高于ALD组[(1.28±0.87)mmol/L](t=2.523,P<0.05),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PT)[(13.13±2.79)s]、乳酸脱氢酶(LDH)[(226.17±79.93)U/L]显著高于 T2DM组[(10.41±0.84)s、(172.63±39.34)U/L](t=7.715、4.969,均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T、TG、饮酒年数、GGT、饮酒量为导致ALD合并T2DM的主要危险因素(OR=2.010、3.270、1.230、1.060、1.006,均P<0.05)。结论ALD合并T2DM患者易存在MS和脂质紊乱,可能加重患者病情;PT、TG、饮酒年数等在ALD合并T2DM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脂肪肝,酒精性 糖尿病,2型 代谢综合征X 血脂异常 甘油三酯类 肝功能试验 临床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LN患者81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1例LN患者的分布情况如下: Ⅰ型1例(1.2%);Ⅱ型9例(11.1%);Ⅲ/Ⅳ型14例(17.3%);Ⅴ型36例(44.4%);Ⅲ/Ⅳ+Ⅴ型20例(24.7%);Ⅲ+Ⅴ/Ⅳ+Ⅴ型1例(1.2%)。81例入组LN患者当中有58例(72.2%)LN患者在发病时以肾外临床表现起病,最常见的是血液系统损害、发热、关节痛及皮疹。不同病理分型的LN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各不相同,主要为肾病综合征、尿蛋白或(和)孤立血尿,以Ⅱ型和Ⅲ/Ⅳ型LN患者占比最高。感染、低蛋白症及狼疮中度活动是影响LN患者发生肾脏病理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积极进行肾活检,避免漏诊、误诊而耽误治疗;治疗时要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 标签: 狼疮肾炎 感染 低蛋白血症 肾脏病理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结核脑膜炎(TBM)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类赫反应(PR)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TB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R分组,采用单因素分析选出PR的影响因素后,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PR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PR对随访≥9个月预后的影响。结果纳入87例TBM,其中31例(35.6%)发生PR,男16例,女15例,中位年龄92个月(8~168个月)。在抗结核治疗中位时间33 d(15~180 d)出现PR,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或复现(22/31例,71.0%),脑脊液(CSF)恶化(25/31例,80.6%)及脑影像恶化(16/31例,51.6%)。单因素分析显示PR与临床分期Ⅱ期、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结核感染检测(T-SPOT)阳性、CSF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基底脑膜强化、中枢神经系统外结核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LDH水平升高及T-SPOT阳性是P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PR与预后无关(P=0.165)。结论TBM患儿抗结核治疗中35.6%发生PR,与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CSF-LDH水平升高、T-SPOT阳性有关,与预后无关。识别PR极其重要,可避免一些临床误区。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类赫反应 乳酸脱氢酶 预后
  • 简介: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部分患者不能达到治愈切除标准,即非治愈切除,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需要进一步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大部分患者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现对早期胃癌患者非治愈切除术后的临床结局、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癌 恶性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脑梗死急性期发生应激高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应激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短期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血糖升高情况分为应激高血糖组(107例)和正常血糖组(202例)。记录两组一般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应激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于入院时、发病30 d对两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认知功能评价,记录患者发病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完成发病30 d的结局评定,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结果应激高血糖发生率为34.6%,经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各项指标,应激高血糖组中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多灶梗死所占比率均高于正常血糖组(P均<0.05),且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入院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均高于正常血糖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入院收缩压、BMI、入院NIHSS评分、多灶梗死是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应激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应激高血糖组30 d认知损害发生率高于正常血糖组(21.8%与12.7%;χ2=4.155,P=0.042),且30 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低于正常血糖组[(25.56±3.81)分与(27.33±3.13)分;t=4.379,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激高血糖与急性脑梗死发生认知损害独立相关(OR=1.788,95%CI为1.127~2.836,P=0.014);分别按入院病情严重程度、梗死灶情况、是否发生并发症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应激高血糖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激高血糖独立于其他与疾病转归相关的因素,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OR=1.824,95%CI为1.410~2.664,P=0.003),此外病情进展(OR=2.208,95%CI为1.542~3.104,P<0.001)、入院病情严重程度(OR=2.340,95%CI为1.670~3.279,P<0.001)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应激高血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子,可以作为预测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应激性高血糖 预后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