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海南地区315例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MH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南地区行MHD患者315例,根据其死亡的情况分为死亡组(65例)和非死亡组(250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该模型对MHD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315例MHD患者的病死率为20.6%(65/315),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脑血管疾病多见,分别占35.4%(23/65)、24.6%(16/65)、16.9%(11/65)。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血红蛋白、血磷、白蛋白低于非死亡组,而首次透析年龄和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透析年龄大(OR=2.240,95%CI:1.638~5.237)、合并心脑血管疾病(OR=4.225,95%CI:3.106~9.805)、合并感染性疾病(OR=3.106,95%CI:2.115~7.284)、血红蛋白<90 g/L(OR=2.703,95%CI:1.924~7.283)、血磷<1.10 mmol/L(OR=1.692,95%CI:1.205~3.882)、白蛋白<30 g/L(OR=3.928,95%CI:2.406~8.738)及C反应蛋白>10 mg/L(OR=2.417,95%CI:1.835~6.783)是影响MHD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HD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0.858~0.975,P<0.05)。结论MHD患者的病死率仍较高,影响MH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肾透析 海南 死亡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创伤脑损伤(TBI)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0例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43例;年龄18~93岁[(50.8±18.2)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4(3,6)分]。95例发生VTE(血栓组),85例未发生VTE(无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及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是否气管插管、是否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是否入住ICU、是否使用呼吸机、药物预防、是否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是否气管切开、肺炎、应激性溃疡、是否输血、住院时间等与发生VTE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TT、FIB、D-D)、气管插管、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入住ICU、使用呼吸机、入院3~5 d 血液检验指标(PLT、TT、FIB、D-D)、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气管切开、肺炎、输血、住院时间与发生VTE有一定的相关(P<0.05或0.01)。而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Hb、PLT、抗凝血酶Ⅲ、PT、APTT)、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Hb、抗凝血酶Ⅲ、PT、APTT)、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与发生VTE不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FIB(OR=1.27,95%CI 1.04~1.56,P<0.05)、气管插管时间≥7 d(OR=2.98,95%CI 1.40~6.33,P<0.01)、气管切开(OR=2.49,95%CI 1.11~5.60,P<0.05)、输血(OR=2.75,95%CI 1.25~6.06,P<0.05)、住院时间>14 d(OR=3.05,95%CI 1.36~6.85,P<0.01)与发生VTE显著相关。结论入院时FIB高、气管插管时间≥7 d、气管切开、输血、住院时间>14 d是重型TBI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损伤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损伤(IAPU)形成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行外科手术的患者21 560例,将发生IAPU的121例患者纳入IAPU组,随机选取同期未出现IAPU的患者纳入非IAPU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术前和术中相关资料,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科手术患者IAPU形成的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的护理对策。结果21 560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21例(0.56%)发生IAPU,Ⅰ期压力损伤占86.78%,最为多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APU组与非IAPU组在年龄、BMI、术前活动能力、术前感知能力、麻醉方式、手术体位、体温变化、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是IAPU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外科手术病人IAPU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高危人群临床护理工作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

  • 标签: 外科手术 术中压力性损伤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选取2013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期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并进行至少1年的病例随访,随访截至2019年2月28日。收集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等基线资料,按照是否发生感染相关住院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92例患者,男性255例(65.1%),年龄(59.39±15.28)岁,其中感染组111例,非感染组281例。以糖尿病肾病为原发病的患者感染率最高,达32.2%。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为肺部,占78.4%,远高于处于第2位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感染后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生素常作为首选药物。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年龄更大[(62.96±15.16)岁比(57.98±15.12)岁,t=-2.607,P=0.004],合并糖尿病(45.9%比32.4%,χ2=6.334,P=0.012)和既往有吸烟史(30.6%比18.5%,χ2=6.831,P=0.009)所占比例更高,首次透析住院时间[13.0(9.0,18.0)d比12.0(9.0,17.5)d,Z=3.659,P=0.001]更长,血红蛋白[(74.43±19.93)g/L比(79.06±17.10)g/L,t=1.612,P=0.022]、白蛋白[(32.63±5.33)g/L比(33.99±6.14)g/L,t=2.062,P=0.029]以及红细胞计数[2.53×1012/L(2.06×1012/L,3.06×1012/L)比2.68×1012/L(2.28×1012/L,3.07×1012/L),Z=2.118,P=0.034]更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每增加1岁,OR=1.016,95%CI 1.003~1.030,P=0.017)和首次透析时住院时间延长(每增加1 d,OR=1.047,95%CI 1.014~1.080,P=0.008)是MHD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升高(每增加1 g/L,OR=0.987,95%CI 0.975~0.999,P=0.033)是患者发生感染相关住院的保护因素。结论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MHD患者感染发生率最高,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导管相关性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其他类型的感染。年龄增加和低血红蛋白是MHD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肾透析 感染 危险因素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患者发生消化道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分析其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CD确诊患者122例,其中消化道狭窄组72例,无消化道狭窄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发病年龄、病程、病变累及部位(蒙特利尔分型)、疾病活动程度、肠外表现、药物治疗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消化道狭窄CD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D患者发生消化道狭窄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消化道狭窄组患者的发病年龄高于无消化道狭窄组[(37.6±15.1)岁比(30.8±14.7)岁],病程长于无消化道狭窄组[72个月(11~492个月)比45个月(3~24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4,Z=-2.770;P=0.018、0.006)。消化道狭窄组病变累及回肠患者比例低于无消化道狭窄组[69.4%(50/72)比86.0%(43/50)],重度患者比例高于无消化道狭窄组[15.3%(11/72)比4.0%(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3、3.942,P=0.035、0.047)。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药物使用情况、肠外表现、药物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病程是CD患者发生消化道狭窄的危险因素(β=0.028,OR=1.028,95%CI 1.000~1.056,P=0.046; β=0.008,OR=1.008,95%CI 1.002~1.015,P=0.013)。进一步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40岁、病程>5年的CD患者消化道狭窄发生率分别高于发病年龄≤40岁、病程≤5年的患者[分别为76.3%(29/38)比51.2%(43/84)、68.4%(39/57)比50.8%(3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3.072,95%CI 1.298~7.272,P=0.009;OR=2.101,95%CI 1.002~4.406,P=0.048)。72例发生消化道狭窄的CD患者中,15例(20.8%)予内科药物和营养治疗,均未行内镜下和外科手术治疗。52例(72.2%)行外科手术治疗,6例(11.5%)行2次手术,2次手术中位间隔时间(范围)为46个月(1~204个月),8例(15.4%)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1例(29.2%)患者予内镜下扩张治疗,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期5例(23.8%)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发病年龄>40岁、病程>5年是CD患者发生消化道狭窄的危险因素。个体化内科治疗是CD相关消化道狭窄治疗的基础,外科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内镜下治疗安全较高,可一定程度延缓或避免外科手术。

  • 标签: Crohn病 消化道狭窄 外科手术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SSc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特征及预测SSc发生血液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SSc患者临床资料180例,回顾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采用SPSS 19.0软件,使用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 180例SSc患者中70例SSc合并血液系统损害,占38.9%。血液系统损害组出现贫血51例(72.9%),白细胞减少24例(34.3%),血小板减少24例(34.3%),2系及2系以上血液系统损害22例。②临床症状:血液系统损害组易出现关节炎(χ2=4.815,P=0.028),而在性别、年龄、病程、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雷诺现象、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实验室检查:ESR、CRP在血液系统损害组升高,而白蛋白减少(Z=-2.448,P=0.014;Z=-2.450,P=0.014;Z=-4.773,P<0.01);抗dsDNA抗体和抗核糖体-P阳性率在血液系统损害组较高(χ2=5.428,P=0.020;χ2=8.169,P=0.004)。④预后:在随后的6~12个月随访过程中,白细胞减少组更易恢复,而血小板损害组恢复更困难。⑤ 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抗核糖体-P抗体阳性可能是SSc血液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OR=3.930,95%CI(1.130,13.666)](P=0.031)。结论SSc并发血液系统损害常见,其临床症状表现更严重,部分患者恢复困难。抗核糖体-P抗体可能是SSc发生血液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硬皮病,系统性 血液 抗核糖体-P抗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分析系统红斑狼疮(SLE)合并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选2010年10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LE患者138例,SLE合并肿瘤患者6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既往治疗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SLE合并肿瘤者,最常见的肿瘤为宫颈癌(21.74%,15/69)和甲状腺癌(21.74%,15/69)。SLE合并肿瘤者中,年龄以40~ 5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40~50岁多见,SLE病程以60~120个月为主。SLE者年龄以20~ 30岁多见,SLE诊断年龄以20~ 30岁多见,SLE病程以<12个月为主。两者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者既往使用羟氯喹的比例高于SLE合并肿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LE病程(OR=4.25, 95%CI 1.79 ~ 10.01, P<0.001)、羟氯喹(OR=0.26, 95%CI 0.12 ~ 0.59, P<0.001)与肿瘤风险有相关。SLE病程长可能是SLE发生肿瘤的危险因素,羟氯喹可能是保护因素。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肿瘤 危险因素
  • 作者: 万健 张琴 梁树辉 张玉洁 钟捷 李景南 冉志华 智发朝 王晓娣 张晓岚 温忠慧 盛剑秋 施华秀 梅俏 吴开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3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 200025,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200127,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515,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29,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石家庄 05003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成都 610041,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700,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 361004,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合肥 2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纳入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154例UC患者,随访至2017年12月1日。所有UC患者均需结肠镜检查并行组织病理学评估。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我国UC患者发生异常增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33例UC患者,年龄为(50.0±11.9)岁,诊断年龄为(35.5±11.6)岁,病程为(14.5±6.7)年,结肠镜检查次数为(3.4±1.6)次。共检出21例异型增生患者,未检出结直肠癌患者。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诊断年龄(风险比为1.05,95%CI 1.01~1.10,P=0.009)和广泛结肠型(风险比为2.92,95%CI 0.97~8.79,P=0.057)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龄大(风险比为1.06,95%CI 1.02~1.11,P=0.003)和广泛结肠型(风险比为3.68,95%CI 1.21~11.19,P=0.022)均为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广泛结肠型UC患者异型增生的累积发病率高于左半结肠型患者[24.3%(17/70)比6.3%(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3,P=0.005)。结论广泛结肠型和诊断年龄大是我国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长病程广泛结肠型UC患者的癌变监测。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异型增生 危险因素 多中心 长程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及针对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于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微创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VT针对预防护理。统计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比较发生下肢DVT及未发生下肢DVT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影响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发生下肢DVT的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0.00%(12/30)、10.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下肢DVT组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有血栓史、手术时间≥2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术中输血量≥600 ml、术后卧床时间≥4 d以及无针对护理患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下肢DVT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4 d及无针对护理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85、2.077、3.114、3.328;P<0.05)。结论针对预防护理可有效减少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其中年龄≥6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4 d及无针对护理是影响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预防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炎症肠病(IBD)患者合并低钙血症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结肠炎(UC)59例,克罗恩病(CD)13例。根据是否存在低钙血症,分为低钙血症组(n = 29)和正常血钙组(n = 43)。对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钠、血磷、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和CDAI、日照时间≤2 h/d是IBD患者合并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OR = 3.421,95%CI:1.301 ~ 4.134,P = 0.008)、DAI(OR = 3.096,95%CI:1.901 ~ 8.907,P = 0.024)、CDAI(OR = 2.248,95%CI:1.211 ~ 7.352,P = 0.033)、日照时间≤2 h/d(OR = 1.442,95%CI:1.334 ~ 5.881,P = 0.007)是IBD患者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指标的AUC均>0.7。结论IBD患者易出现低钙血症,IBD患者如有白蛋白降低、DAI或者CDAI评分升高、日照时间≤2 h/d,其合并低钙血症的风险增加。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低钙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PICC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非计划拔管提供护理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7月北京某三甲医院接受PICC置管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1 011例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 011例患者,其中71例术后发生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7.02%。单因素分析显示,正常拔管与非计划拔管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导管类型、Whipple术、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术后持续发热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肿瘤病理类型、Whipple术及术后持续发热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术后PICC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视PICC的规范化管理,做好日常维护;对术后出现持续高热患者需慎重处理,查找原因,避免盲目拔管。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围手术期 PICC 非计划性拔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MCVT)的临床资料特点,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收集423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住院期间发生MCVT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未发生MCVT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筛选MCVT的影响因素,将其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脊髓损伤ASIA分级(A-B级)、脊柱融合术、预防抗凝、PT治疗、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是影响MC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脊髓损伤患者MCVT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脊髓损伤ASIA分级(A~B级)、脊柱融合术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积极行预防抗凝及物理治疗可能会降低MCVT的发生率。

  • 标签: 脊髓损伤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 血栓性疾病 回顾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胃肠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探讨其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分析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行手术治疗并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24例,收集可能与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有关的影响因素,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前常规行超声筛查,根据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n=66)和非血栓组(n=58),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经超声检查共有66例患者诊断为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为53.2%(66/124),其中63例无临床症状(50.8%),仅有3例出现了临床症状,有症状的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为2.4%(3/124)。两组间手术类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415、7.651,t=5.7181、0.418,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手术类型(OR=0.157,95%CI:0.040~0.612,P=0.008)、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OR=7.371,95%CI:2.318~23.442,P=0.001)、术后第3天D-二聚体(OR=6.920,95%CI:2.854~16.783,P=0.000)是胃肠外科术后导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肠道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手术、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及术后第3天D-二聚体异常升高的患者要警惕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

  • 标签: 胃肠疾病 手术 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肿瘤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患者手术后出现暂时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分泌抑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甲状腺颈部外科收治的72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50例,年龄13~83岁。根据术后第1日PTH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抑制组(PTH=0 pg/ml)24例、不完全抑制组(0<PTH<12.4 pg/ml)23例及无抑制组(PTH≥12.4 pg/ml)25例,比较3组间术前、术后生化及内分泌指标,包括术前血清钙、血清磷、PTH、25-羟基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病灶切除10 min后PTH,术后第1日血清钙,术后第3日PTH,以寻找导致暂时PTH分泌抑制的危险因素,3组间统计比较应用Kruskal-Wallis多组秩和检验,两两比较行Nemenyi检验,并用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术后暂时PTH分泌抑制的预测价值。结果完全抑制组术前PTH、术前血钙及术后第1日血钙均高于无抑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记录为256.5(141.6,585.3)pg/ml比130.2(92.1,256.6)pg/ml,2.90(2.69,3.22)mmol/L比2.61(2.50,2.75)mmol/L,2.23(2.08,2.41)mmol/L比2.12(2.05,2.14)mmol/L,χ2值分别为7.17、11.90、8.32,P值均<0.05]。术前血钙高于2.62 mmol/L(AUC=0.698,95%CI:0.57~0.83,P=0.006)或术前PTH高于115.9 pg/ml(AUC=0.697,95%CI:0.58~0.82,P=0.007)时患者术后有发生PTH完全抑制的趋势。结论术前血钙及PTH水平是PHPT术后暂时PTH抑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激素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危险因素。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70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腹膜透析未发生相关腹膜炎患者70例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累计透析时间,腹膜透析1个月内血钙、血磷、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腹膜快速转运及高糖腹膜透析液使用情况,糖尿病、肠道感染及分期。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透析时间、BM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糖腹膜透析液使用情况及分期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血钙、hs-CRP、糖尿病、腹膜非快速转运、肠道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hs-CRP、糖尿病、腹膜转运、肠道感染是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肠道细菌感染hs-CRP、腹膜转运是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治疗,控制炎症,能有效减少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发生。

  • 标签: 腹膜炎 腹膜透析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术后住院期间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的10~18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共877例资料。收集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麻醉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术后用药、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等,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分为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组(O组,182例)和未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组(NO组,695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术后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结果877例患者中有182例(20.8%)患者术后使用补救阿片类镇痛药。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使用补救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情况、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5岁[与<15岁比较,校正后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1.590,P=0.011]、术后24 h最高血压与基础血压的比值(SBPmax/bas)≥110%(与术后24 h SBPmax/bas<110%比较,aOR=1.687,P=0.007)、术后Hb较术前下降值(ΔHb)≥29 g/L(与ΔHb<29 g/L比较,aOR=1.477,P=0.028)、引流量≥13.1 ml/kg(与引流量<13.1 ml/kg比较,aOR=1.717,P=0.012)和术后补救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aOR=2.824,P<0.001)是术后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的发生率为20.8%,年龄≥15岁、术后24 h SBPmax/bas≥110%、ΔHb≥29 g/L、引流量≥13.1 ml/kg和术后补救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是术后使用补救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镇痛药,阿片类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 简介:摘要结节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是弥漫非毒性甲状腺肿结节期表现,在碘缺乏病流行时期具有高发病率。随着各国食盐加碘政策的实施,NG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下降。但这种甲状腺疾病仍然存在,且为临床常见病种。研究人员日渐重视到,除碘缺乏外仍有其他多种因素及机制参与NG的发病与发展。因此,防控NG应在注重合理碘营养水平的同时,适当关注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文中就NG流行病学变化、发病危险因素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更新对NG流行病学与发病危险因素的认识。

  • 标签: 甲状腺肿,结节性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初诊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NAFLD组61例,非NAFLD组85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转氨酶(AST、ALT)、尿酸(UA)及空腹C肽(FCP)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C肽指数HOMA-C肽,将合并NAFLD(NAFLD组)和不合并NAFLD(非NAFLD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SBP、TC、LDL-c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AFLD组BMI、DBP、FPG、HbA1c、FCP、HOMA-C肽、AST、ALT、UA及TG指标均高于非NAFLD组,HDL-c低于非NAF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DBP、UA及TG是初诊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的糖脂及尿酸代谢紊乱更为严重,胰岛素抵抗及超重是其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晕厥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定义为由于脑灌注不足而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已经开发了不同的临床决策规则(CDR)和危险分层评分,以预测晕厥发生后短期和远期不良后果的发生风险。本文通过对晕厥评分系统进行回顾,总结并严格评估有关晕厥患者CDR的证据,并与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晕厥诊断与管理指南相比较,从而对晕厥患者进行准确的危险分层,有效预防不良后果发生。

  • 标签: 晕厥 危险分层 评分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