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脑血管疾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到 2019年 3月接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 88例开展分析,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脑血管疾病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 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将其作为对照组,给予剩余 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将其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 两组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不同诊断技术之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中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其提供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准确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8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该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使用MRA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检出率更高的一个诊断方式为MRA(P<0.05)。结论:对于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相较于多层螺旋CT进行疾病诊断,在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下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同时患者的脑部所出现的病变部位能够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对于患者所产生的创伤性更小,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 脑血管疾病
  • 简介: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的肾皮髓质D值、D~*值、f值差异并初步建立相应年龄段的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指标参考值。方法招募48名30~69岁健康志愿者,男性26名,女性22名,年龄32~69岁,平均(52±13)岁,按10岁年龄梯度分4组进行扫描获得双肾IVIM各参数数值。结果正常肾脏皮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1.25±0.18)×10~(-3)mm~2/s、(20.88±9.73)×10~(-3)mm~2/s和(35.55±12.91)%,髓质D值、D~*值和f值分别为(0.96±0.20)×10~(-3)mm~2/s、(13.78±6.38)×10~(-3)mm~2/s和(33.57±0.87)%。肾皮质与髓质的D值、D~*值和f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肾皮质的D值、D~*值、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9岁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加,两肾的皮质、髓质D值、D~*值、f值有逐渐轻微增加趋势,到60岁后开始出现轻度下降,经ANOVA检验分析,两肾皮质、髓质的各年龄段D值、D~*值、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皮质和髓质D值、D~*值、f值与年龄、性别相关程度不高。结论健康人群肾皮质的D值、D~*值、f值较髓质高,与左右、年龄及性别相关程度较低。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素不相干运动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 简介: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目前的电压执行器(piezoactuators)成像技术不能满足高速度和大范围成像的要求,开发出一种新的专用微成像系统。该系统可以在5千赫兹的频率下,

  • 标签: 成像技术 牛津大学 高速度 光学 成像系统 研究人员
  • 简介:为获得用于横向储集层解释的高信噪比地震剖面,依据地震信号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的相似性并利用噪声的随机性,进行时差相干扫描拾取初始信号,再经过时空平滑、振幅标定,使其真实信号和噪声分离。为提高信噪分离的效果,还采用了衰减深层噪声、迭代算法等。在叠前去噪处理中还采取了多个CDP道集记录中等炮检距道相干讯号扫描拾取及记录道随机重排等辅助方法。通过对理论模型剖面的去噪实验和实际资料的叠前、叠后的去噪处理,表明了信噪相干分离技术较真实地恢复了有效信号,这种技术在处理过程中是保幅保频的,它显然优于常规的相干加强法。

  • 标签: 信噪比 相干分离技术 叠前去噪 叠后去噪 随机重排 相干拾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性白内障术前检查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间于本院接受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普通检眼镜检查。结果OCT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7例存在黄斑病变,其中3例为黄斑水肿,2例为老年性黄斑病变,1例为黄斑区出血,1例为黄斑萎缩。普通检眼镜检查则未见上述情况,漏诊率为11.7%。结论对行老年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于术前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有利于发现黄斑疾病,从而有效降低黄斑病变的漏诊率,故可在临床加以推广。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老年性白内障 手术治疗 黄斑区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取正常人40例(80眼)和高度近视50例(94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近视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以视盘为中心扫描,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计算鼻,颞、上、下四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度近视组患者的鼻、上、下三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变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颞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变厚(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随着度数的加深而变薄。鼻、上、下三象限符合这一变化规律,而颞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则随着度数增加而变厚,这一特点对临床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平均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复发与非复发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差异,初步分析其与ME复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CRVO继发ME(CRVO-ME)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23例23只眼;年龄(61.11±10.88)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眼均接受IVR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并于初始3次治疗后ME消退。根据治疗后6个月时是否再次出现ME将患者分为复发组、非复发组,分别为21例21只眼、24例24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中心凹、旁中心凹的血流密度(VD)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VD(FD-300)。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FVD、DFVD);旁中心凹VD包括浅层、深层视网膜VD(SPFVD、DPFVD)。以初始3次治疗后为观察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患眼各参数变化情况。复发组、非复发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M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E复发的临界值。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年龄(t=1.350)、眼压(t=1.929)、SFVD(t=-1.716)、DFVD(t=-1.143)、CRT(t=-1.207)、AI(t=1.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R治疗次数(t=5.912)、BCVA(t=5.003)、SVD(t=-4.617)、SPFVD(t=-4.110)、DVD(t=-5.503)、DPFVD(t=-4.772)、FAZ面积(t=2.172)、PERIM(t=2.606)、FD-300(t=-3.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VD预测CRVO-ME复发的AUC最大,为0.921;DVD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7.65%,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1.7%、85.7%。结论与非复发者比较,复发者SVD、SPFVD、DVD、DPFVD、FD-300降低,FAZ面积和PERIM增加。DVD≤37.65%是预测ME复发的最佳临界值。

  • 标签: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复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随着光源、分辨率、扫描深度和分析软件的更替与进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血管成像(OCTA)能更准确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并给予精确的定量测量。OCT测得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以及OCTA测得的视盘旁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等指标在神经眼科疾病中均具有特征性改变。OCT和OCTA已成为沟通神经科学与眼科学的重要手段,其在首发症状为视功能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神经变性疾病进展评价中均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广大神经眼科医生深入了解、重视和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神经系统疾病 述评 神经眼科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条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逐步地运用到脑部血管成像之中,并且在先进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医学条件开展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地推广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逐渐地推广到观察与分析脑部血管成像的各种疾病。我院医护人员运用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并且把它投入到脑部血管成像的使用当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再加上一些其它的配合治疗方法来对患者进行综合性保护,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的诊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健康的机率,为患者伤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脑部血管成像 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12例外伤性颅内动脉TCCF的血管栓塞治疗.方法诊疗中均采用球囊导管,利用可脱性球囊进行栓塞,1例加用GDC。结果12例全部用1-4个球囊栓塞成功;1例栓塞后吻合支开放形成颅外动脉CCF经PVA栓塞成功。结论外伤性颅内动脉TCCF首选栓塞治疗.手术简便、安全、术程短、恢复快。

  • 标签: TCCF 栓塞治疗
  • 简介:摘要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并且由于其具有发病快、变化更快的特点以及其一直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以及医院的管理不完善和护士本身的素质低等原因,导致了心内科的护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种种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对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有效的根据安全问题提高相应的护理安全的防范对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与差错性事件,是心内科护理管理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组织中较为复杂的组织系统,这就决定了心血管科门诊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在心血管科的临床治疗中,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护理得当才能够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但是在心血管科护理中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使得护理的难度增加。这就对护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血管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讨论,并提出防范措施,仅供参考。

  • 标签: 心血管 护理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及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手术取出颈动脉斑块100处,于颈动脉斑块取出术前分别进行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斑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劲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4%、92.31%和93.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5.96%、96.15%和96.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25和0.923。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95.35%和95.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6.49%、97.67%和97.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98、0.93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与超声造影检查相当,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中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内选取3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将螺旋CT检查命名为对照组,将核磁共振检查检查命名为实验组,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诊断率较高,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P<0.05)。结论:和传统的诊断方式相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诸多的优势,能够提高诊断率,给患者的健康提供必要保障。

  • 标签: 核磁共振诊断 脑血管病变 效果 价值研究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为了解决在光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同调焦方案的调焦量与系统成像性能相结合的计算问题,以ZEMAX软件的宏功能为平台,建立一个能快速找到一个未知极值点的数学模型,以系统的成像性能为依据,通过逐步迭代计算与性能比较,得到系统最佳成像性能的调焦量数据。仿真实验表明该数学模型用于调焦量的计算是有效的,符合实际调焦结果。

  • 标签: 调焦 调焦量 镜头设计 迭代计算
  • 简介:报告了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内干涉断层成像的护理配合,行术前准备、心理疏导及加强术中各项指征监测,预防并发症等。本组2例术中出现高血压、心绞痛等一过性并发症,1例发生血管膜撕裂及夹层,置入支架后症状逐渐缓解,复查OCT示支架充分覆盖病变部位,与血管壁均贴合良好,未见斑块组织突入管腔,其他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护理并发症。

  • 标签: 冠状动脉 光学干涉断层成像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宽波段红外成像技术可以获取丰富的波段信息,在目标识别和频谱分析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设计了一种1.3-5μm宽波段短中波红外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采用二次成像设计,包括7块透镜和2片反射镜,其中使用了2片硅非球面和1片硒化锌基底衍射面用以校正像差和色差。利用光学设计软件给出了系统的光学参数和二维外形结构图,并且对其像质和冷反射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系统可以实现在工作波段1.3-5μm宽波段中成像,其F数为2,满足100%冷光阑效率。该系统结构紧凑,像质较好,能够实现宽波段成像要求。

  • 标签: 光学设计 红外成像 宽波段 衍射 冷反射
  • 简介:摘要:短波红外波段处于大气窗口波段,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在遥感成像、生物检测、微光成像、光谱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提高短波红外光学系统的光能收集能力,对大相对口径光学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短波红外成像的原理及设计方法,最终实现了200mm焦距,1:2相对孔径,对角为4.4°的光学系统设计。该系统在传递函数为33线对时接近衍射极限,90%能量集中度半径小于2个像元尺寸,弥散斑RMS小于像元大小。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该系统进行了公差分析,在给定中等精度公差下,系统满足组装和加工公差性能。

  • 标签: 短波红外 大相对孔径 成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