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尚是食人民族”的自我超越──《狂人日记》的人类学阐释杜圣修独到的发现:“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鲁迅说得很明白,他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人们历来对此作的命意阐释也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这个看法,实际...

  • 标签: 《狂人日记》 “真的人” 人吃人 鲁迅 人类学阐释 中国民族
  • 简介:1:土地的召唤者作为出生于大凉山的阿苏越尔,自身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他目睹民族的苦难与幸福,快乐与忧伤,绝望与希望,贫瘠与富饶,忠诚与背叛,传统受到的冲击与裂变。这是他生存的全部内容。因此,顶礼膜拜代替了探险猎奇,深刻的反思与对话代替了表面元素的罗列铺陈。

  • 标签: 自我救赎 苏越 传统 山脉 阳光 长诗
  • 简介:镜像理论与爱丽·伊斯的"自我确立"雅克·拉康师承于弗洛伊德,但他引入语言学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重新阐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建构了独特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对当代文学批评起了重要影响。镜像分析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人类在出生后的6—18个月能通过镜中的形象形成对自我的初步认识,并称之为"镜像阶段"。在这个阶段,主体6个月前的婴儿身体非常柔弱,没有所谓主体的概念,无法界划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区别,拉康认为这是一个原初性的“破碎的身体”。

  • 标签: 伊斯 镜像理论 拉康 精神分析理论 当代文学批评 三四五
  • 简介:1958年,正是全国上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掀起“大跃进”热潮的时候。这一年的3月初,荒疏于话剧创作多年的田汉在一次文艺创作“大跃进”座谈会上提出了今年要写十部剧作的“跃进规划”。当然,田汉没有完成他的十部规划。但在这一年他前后完成了两部大戏:《关汉卿》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这两个作品在完成之后都引起了巨大反响,为田汉赢得广泛赞誉。今天看来,显然,同年创作的这两个作品艺

  • 标签: 中知识分子 创作中 失落田汉
  • 简介:  杂志社与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联手于2004年6月5日至7日,假福州市富黎华大酒店举行了一次小而精的学术研讨会--"世界华文文学理论建设研讨会".会议针对近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界提出的该学科建设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以杂志在2004年第2期推出的"东南圆桌:开放的诠释--世界华文文学"一组文章以及该刊紧接着于第3期刊载的两篇反馈文章为契机,对本学科发展中面临的关涉学科认识与命名的元命题以及亟待梳理的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讨.……

  • 标签: 世界华文 华文文学理论 学科活力
  • 简介:小说《造梦的雨果》是美国著名画家布莱恩·瑟兹尼克(BrianSelznick)的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儿童题材畅销小说。小说自出版以来赢得了一片赞誉之词,曾获得2008年凯迪克金奖,2007年美国鹅毛笔奖等奖项。作品由乔治·梅里爱大师真实生平的故事构成,融合了电影与绘画元素。小说虽然是带有绘本性质的儿童文学,但是其内容以及主题立意却是相当大气。作者一方面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向现代电影业的先驱者们致敬;另一方面揭示了战

  • 标签: 之旅小说 人本主义解读 失意人自我实现
  • 简介: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在美国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认为贝娄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就很难有其他的作品超越,但是这个魔咒却被贝娄打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贝娄依然创作出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洪堡的礼物》等。他有很多作品面世,《晃来晃去的人》是其代表作之一。是贝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也是贝娄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的作品。这部小说让贝娄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贝娄式风格”。很多专家学者对贝娄的作品非常推崇,认为贝娄代表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走势和风标。本文将通过对索尔·贝娄的生平分析,逐步探索《晃来晃去的人》这部作品的精髓。

  • 标签: 《晃来晃去的人》 贝娄 自我拯救 诺贝尔文学奖 栖息地 《洪堡的礼物》
  • 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1999年他的散文经由《天涯》杂志部分选载引起了轰动,紧接着网络上掀起评论刘亮程及其散文的热潮,他迅速窜红,林贤治称他为中国"90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当然他的声誉有褒也有贬,这种现象还被冠之为"刘亮程现象"。本篇文章所要做的便是层层深人地剖析刘亮程所建构

  • 标签: 刘亮程 散文集 世界 小村庄 批判意识 自我
  • 简介:简·斯迈利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作家和短篇故事作家。她的作品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反映美国中西部人们的生活。在她的

  • 标签: 吉妮 女性自我 土地 生活空间 重建 小说家
  • 简介:钱钟书先生提出以风格论唐宋诗,开启了以风格论诗的说法。诗可以按照风格论,那么,艺术是否也可依风格而论?自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诗画相通的理论在国内学界已有众多成果。西方诗学最早也认为诗画相通,至18世纪《拉孔奥》出现之后,才将诗画分论,并开始强调两者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艺术之间具有相通性,跨越国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诗歌艺术和国外绘画艺术,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可比性?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和西方印象派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就两者在题材、创作风格和作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的相近表征探究,继而深入理解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

  • 标签: 魏晋时期 山水诗 印象派油画 艺术共通性
  • 简介:50—70年代初香港的文学批评,除李英豪外,活跃在文坛的批评家,基本上都是当时“南来”的批评家。他们是在“借来的时间”和“借来的空间”从事文学写作的,正如小思指出的:“他们只是在香港暂居,把香港作为宣传文学的地方,而他们的心和眼都是向着中国大陆”。(2)这样,他们所谈论的话题,自然大都是中国本土文学的话题,或者说,只是这种话题的延伸,除政治上的边缘立场外,“香港性”还不十分明显。然而,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与稳定,随着港式经验的积聚沉淀和意识形态上既互相矛盾又互相纠缠的本土文化的生成.一方面是客居心理逐渐淡薄,另一方面是土生土长的文学青年逐渐脱颖而出.加上80年代中叶

  • 标签: 香港文学批评 香港性 批评家 中国现代文学 香港文化 文学理论批评
  • 简介:我们吃惊的是,对书画作品的曲解不仅存在于书画艺术的外行者身上,甚至很多专家也会面对一幅书画作品不明所以,比如,著名的学院派书法批评家、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以撒,就这样评价著名作家、书画家贾平凹的书画:“他挥毫时最致命的就是笔提不起来,无法做到提按交替,轻重相生,粗细相激。……这一点不能改善,他的用笔就永远套在这么一个死结上”、“没有什么基本功,却如此大胆,的确令人称奇。像书法线条,那么抽象,在一根线里要写出神韵、气象,贾做不到,就靠蛮力了。至于绘画,没有画过模特,笔下人物就多是歪瓜裂枣、生理上的缺陷让人看了心酸。只有一幅《邻院的少妇》还不错,大概是贾观察她太久了,画得美好一些,有一点像巩俐,可又是平面的。真正的画家有专攻,专攻得以深入。贾则全攻,山水、人物、花鸟,样样敢遣之于笔下,一册翻阅完毕,我有些要昏厥过去了。”(朱以撒《贾先生》)。贾平凹先生的书画作品,真能差到叫一个人昏厥的程度吗?我以为,这样的调侃后面,隐藏着审美理念的大问题。

  • 标签: 书画艺术 贾平凹 朱以撒 内心世界 《邻院的少妇》 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