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实施不同蓝光照方式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科接收治疗的黄疸新生儿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间歇性蓝光照,对照组给予持续性蓝光照,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比对照组80%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为6.7%,明显比对照组26.7%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蓝光照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较于持续性蓝光照,间歇性蓝光照疗效更为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新生儿 黄疸 间隙性蓝光照射 持续性蓝光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早产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对72例早产儿黄疸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50例患儿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对照组22例患儿,采用传统的西药联合蓝光照。结果2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早产儿黄疸疗效肯定,联合蓝光照疗效优于传统的西药联合蓝光照

  • 标签: 茵栀黄 蓝光照射 早产儿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长时持续蓝光照,观察组为短时多次蓝光照,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短时多次蓝光照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疗效探讨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前者给予茵栀黄联合蓝光照进行治疗,后者给予白蛋白联合蓝光照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与对照组明显较高,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患儿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患儿的血清蛋红素水平,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白蛋白;蓝光照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多发于一周内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主要有患儿的皮肤、黏膜以及巩膜等出现黄染的现象 [1]。该病病死率十分高,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儿的神经系统将会受到极大的损伤,大脑的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2]。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探讨,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治疗,效果显著,现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50例患儿中男 30例,女 20例,年龄在 3~ 40d;其中 20例阻塞性黄疸患儿, 18例溶血性黄疸患儿, 10例感染性黄疸患儿, 2例其他类型患儿。观察组 50例患儿中男 35例,女 15例,年龄在 2~ 40d;其中 22例阻塞性黄疸患儿, 20例溶血性黄疸患儿, 6例感染性黄疸患儿, 2例其他类型患儿。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茵栀黄联合蓝光照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使用蓝光双面光疗箱进行照射治疗,其蓝光照的波长是 425~ 475nm,灯管长度在 20~ 25cm之间,并且距床面在 38~ 42cm之间,必须按照要求规范严格操作;②每天三次,每次口服四分之一袋的茵栀黄颗粒,连续口服 5d进行治疗 [3]。   观察组给予白蛋白联合蓝光照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蓝光照方法与对照组相同;②在蓝光照之后,将 1g/kg的白蛋白溶于 15~ 20ml 10%的葡萄糖溶液之中,每天一次进行静脉滴注,要注意对于滴数的控制,保持先慢后快;连续滴注 5d进行治疗 [4]。    1.3 临床指标   ①显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在经过治疗后明显得到改善或者完全恢复正常,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在经过治疗后得到一定改善,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也有一定的下降;无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或者痊愈之后复发,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②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轻微腹泻、轻微发热以及皮疹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 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组 50例患儿中显效 33例( 66%),有效 15例( 30%),无效 2例( 4%),治疗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 50例患儿中显效 15例( 30%),有效 25例( 50%),无效 10例( 20%),治疗总有效率为 80%。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请见下表。   ②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 5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 2例( 4%),其中出现 1例轻微腹泻患儿, 1例轻微发热患儿;对照组 5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发生出现不良反应 11例( 22%),其中出现 3例轻微腹泻患儿, 3例轻微发热患儿, 5例皮疹患儿。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患儿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光照联合疮灵液治疗脑卒中后压疮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Ⅲ期压疮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压疮局部处理后敷疮灵液浸泡的纱布,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局部处理后红光照20分钟,再敷疮灵液浸泡的纱布,观察两组压疮的治愈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压疮愈合时间为(17.35±1.5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34±2.6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结论红光照联合疮灵液治疗能有效缩短脑卒中后Ⅲ期压疮创面愈合时间,是治疗脑卒中后Ⅲ期压疮有效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患有寻常性痤疮的患者来说,粉刺挤压术和红蓝光照的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进行治疗,主要的治理手段是粉刺挤压术结合红蓝光照,治疗后注意相关的护理工作。结果治疗一个月后,痊愈的患者有23例,占总例数的76.67%,显效的患者有5例,占总例数的16.67%,有效的患者有2例,占总例数的6.67%,不存在无效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3.33%。结论粉刺挤压术和红蓝光照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于寻常性痤疮患者来说效果非常显著,应该推广,并且在治疗中要注意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治疗效果。

  • 标签: 粉刺挤压术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 寻常性痤疮患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蓝一红光照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蓝一红光照加地黄养阴胶囊口服治疗寻常痤疮,对照组单独口服地黄养阴胶囊作为对照组;共治疗5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2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为75%。对总皮损的清除率和炎性皮损的清除率治疗组都高于对照组。结论光疗法联合中药对Ⅱ一Ⅲ度寻常痤疮有良好疗效。

  • 标签: 寻常 痤疮 中医药疗法 光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体会,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新生儿病理黄疸56例进行分析讨论,随机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新生儿实施蓝光照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结果观察组经蓝光照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后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给予蓝光照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加快新生儿的恢复时间,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蓝光照射 新生是病理性黄疸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溶血病使用双面蓝光照治疗的临床价值体会。方法:选择在 2017年 1月 ~2018年 11月时间段本院使用蓝光照治疗的 10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并采用 1∶1完全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使用双面蓝光照,对照组使用三面蓝光照,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所有患者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3小时,观察组的数据高于对照组,显示结果 p<0.05,而 9小时、 12小时、 24小时时间段的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不良反应率,发现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观察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患有新生儿溶血病患者采用双面蓝光照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安全性好。

  • 标签: 双面蓝光照射 新生儿 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歇性蓝光照对新生儿黄疸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黄疸患儿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间歇性照射组60例,对照组为持续性蓝光照组60例。两组均常规对症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治疗组治愈率为91.7%,对照治疗组治愈率9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7%。间歇性照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连续性照射组(p<0.01)。结论间歇性蓝光照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可广泛应用。

  • 标签: 间歇性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不良反应
  • 简介: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护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蓝光照是治疗新生儿黄疸,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治疗过程中因母婴分离、喂养方式改变及裸睡在光疗箱的硬板上、黑棉布遮着眼等舒适度的改变,都会引起患儿的身心不舒适,影响蓝光照的治疗效果,为使患儿安静、舒适地配合光疗,本次研究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在蓝光照治疗过程中采取舒适护理,并与常规护理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蓝光照射治疗 新生儿黄疸 舒适护理 低血清胆红素 护理模式 母婴分离
  • 简介:摘要蓝光照能有效地防止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发生,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致残率,从而提高新生儿成活率。蓝光照中正确的操作方法及精心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病使用双面蓝光照治疗的临床价值体会。方法选择在2017年1月~2018年11月时间段本院使用蓝光照治疗的10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并采用1∶1完全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使用双面蓝光照,对照组使用三面蓝光照,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治疗前,所有患者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小时,观察组的数据高于对照组,显示结果p<0.05,而9小时、12小时、24小时时间段的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不良反应率,发现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高于观察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患有新生儿溶血病患者采用双面蓝光照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安全性好。

  • 标签: 双面蓝光照射 新生儿 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蓝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黄疸新生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蓝光照治疗,对照组采蓝光照治疗,从有效率、不良反应及血清胆红素水平角度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1.7%),且其IBIL和TBIL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以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均较低,情况相差不大(P>0.05)。结论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蓝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白蛋白 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蓝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使用护理干预,观察该种护理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2021年2月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基础护理)和二组(采用护理干预)。结果:一组和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对照中,一组分别为46.66%、75.55%,二组分别为6.66%、95.55%,(x2=13.828,p=0.000),两组有差异。结论:对蓝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过程中使用护理干预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 护理干预 干预效果
  • 简介:笔者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自血疗法联合红蓝光治疗142例寻常痤疮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42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符合寻常痤疮诊断标准[1],其中男74例,女68例;年龄14~45岁,平均24.6岁,病程2个月~20年。同意并坚持治疗方案,能遵医嘱治疗和随访。痤疮严重程度[2]:Ⅰ级60例,以粉刺为主要的皮损,可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Ⅱ级43例,

  • 标签: 自血疗法 红蓝光 寻常痤疮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红光照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价值。方法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皮肤病患者中抽选8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接受药物外敷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共43例,接受药物外敷治疗联合红光照治疗的列为实验组,共45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67.44%),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感染性皮肤病患者中采取红光照治疗能够更好的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复发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红光照射 感染性皮肤病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