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P53基因突变对Ph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Ph阴性B-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TP53基因突变发生情况,分析TP53基因突变对移植后无白血病生存(LFS)、总生存(OS)、非复发相关死亡(NRM)、累积复发率(RI)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的影响。结果共23例患者检出TP53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均位于DNA结合区。TP53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组5年LFS率分别为34.8%和62.3%(P=0.001),5年OS率分别为41.9%和65.1%(P=0.020),5年RI分别为47.8%和14.8%(P=0.000),而两组间在GVHD和NRM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P53基因突变仍然是影响移植后OS、LFS和RI的不良因素。结论allo-HSCT可以使部分具有TP53基因突变的Ph阴性B-ALL患者获得长期生存。TP53基因突变是影响Ph阴性B-ALL患者allo-HSC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TP53基因 白血病,B淋巴细胞,急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SI)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72只健康成年SD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I预处理组(SI组),每组各24只。SI组每天按120 mg/kg体质量给予12 mg/mL SI灌胃1次,Sham组和I/R组每天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均连续灌胃21 d。在实验第22天,I/R组和SI组大鼠用线栓阻断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Sham组不插入线栓,未阻断血流,其余手术操作与I/R和SI组一致。I/R组和SI组大鼠缺血2 h后,拔出阻塞的线栓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根据Zea longa评分,选择造模成功的大鼠。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示踪法检测BBB通透性,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MMP-9、TIMP-1蛋白表达。比较三组大鼠的测量数据,分析SI预处理对以上观测指标的影响。结果SI组和I/R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内EB含量均高于Sham组,而SI组低于I/R组,分别为(1.50±1.13)、(2.33±0.82)和(0.00±0.00)分,12.5%±2.34%、37.50%±2.28%和0.07%±0.03%,81.75%±0.86%、84.17%±0.54%和78.24%±0.41%,(46.50±1.41)、(55.44±1.37)和(3.83±1.49)μ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I组和I/R组MMP-9、TIMP-1表达均明显高于Sham组,分别为0.81±0.23、1.15±0.14、1.15±0.14和2.31±0.20、1.62±0.21、1.62±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I/R组相比,SI组MMP-9表达减少、TIMP-1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SI可能通过下调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MMP-9蛋白表达和上调TIMP-1蛋白表达,降低BBB的通透性,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程度和脑组织EB的含量。

  • 标签: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豆异黄酮 血脑屏障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相关的环结构域蛋白1(BARD1)基因多态性与肾母细胞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肾母细胞瘤的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儿童30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两组BARD1基因上rs7585356、rs6435862和rs376871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其与儿童肾母细胞瘤易感性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比较病例和对照之间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基因型分布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调整性别和年龄后,在rs7585356位点上,与野生纯合子基因型GG比较,突变纯合子AA显著增加肾母细胞瘤的发生风险[OR(95%CI):2.04(1.09~2.93)]。遗传风险评分(GRS)1~3分组人群发生肾母细胞瘤的风险是0分组的1.94倍(95%CI:1.11~3.34),4~6组人群发生肾母细胞瘤的风险是0分组的2.64倍(95%CI:1.23~5.62)。结论BARD1基因多态性可增加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乳腺癌易感基因1相关的环结构域蛋白1 多态性 肾母细胞瘤 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抗凝血酶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预测变异的致病概率。结果先证者与其父亲各凝血指标正常,而抗凝血酶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下降,分别是34%、48%和12.97 mg/dL、15.60 mg/dL;母亲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父亲AT基因存在g.2736dupT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是AT g.2736dupT变异所致的Ⅰ型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该变异为尚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 标签: 抗凝血酶 AT基因 基因变异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健康者和RA患者滑膜组织的差异基因,从转录组学水平上探讨RA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作用靶点。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子数据库基因芯片公共数据库(GEO)下载符合筛选标准的健康人群和RA患者的芯片信息,利用R语言及相关软件包进行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利用STRING、Cytoscape等工具探讨差异基因的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和生物学通路,分析关键基因与通路,寻找潜在作用靶点。结果①与健康者滑膜相比,RA患者的滑膜有231个差异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26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05个。② GO富集分析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参与了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表面组成、信号受体活动等生物学过程,下调基因主要参与了细胞增殖的负调控、细胞外基质组成、转录调控区域DNA结合等生物学过程。③ KEGG上调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下调基因富集通路主要是癌症转录失调等。④通过STRING建立蛋白交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的MCODE插件筛选出3个显著模块,选取各模块中的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3个模块基因主要富集在趋化因子受体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B(PI3K/Akt)通路等。结论RA患者滑膜差异基因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方面,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在R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靶点。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滑膜 差异性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长链编码RNA垂体瘤转化基因3假基因(PTTG3P)对宫颈癌(C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宫颈癌原发灶组织(CC)10例及其配对生物癌旁组织(NCT,癌周2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C和NCT中PTTG3P mRNA的表达。检测TTG3P shPRNA对CC细胞增殖能力、侵袭能力、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检测PTTG3P与其亲本基因PTTG1在CC组织中的相关性及对PTTG1表达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CC组织中PTTG1与PTTG3P的相关性。结果PTTG3P mRNA在CC中的相对表达量为(4.930±1.724),在NCT中为(1.270±0.6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5,P<0.01)。PTTG3P shRNA可显著抑制CC细胞的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增殖48 h:1.895±0.302比1.442±0.261, t=5.190;增殖72 h: 2.615±0.338比1.825±0.293, t=5.657;侵袭:穿膜细胞数194±59比133±48,t=5.387,P<0.05),降低Snail、Slug、p-Akt和p-PI3K蛋白的表达(Snail:1.16±0.22比0.53±0.17,t=4.532;Slug:1.02±0.19比0.74±0.13,t=2.432;p-Akt:0.35±0.12比0.16±0.07,t=2.735;p-PI3K:0.19±0.08比0.07±0.02,t=2.910),增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0.76±0.15比1.35±0.30,t=3.518,P<0.05)。PTT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CC中为(5.810±2.206),在NCT中为(1.970±0.6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3,P<0.01)。在CC中PTTG1 mRNA与PTTG3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正相关(r2=0.745,P<0.01)。PTTG3P shRNA可显著降低PTT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结论PTTG3P在CC患者原发灶中上调,可促进CC细胞的增殖及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TTG1、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EMT过程有关。

  • 标签: 垂体瘤转化基因3假基因 宫颈癌 侵袭 转移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Leydig细胞发育不全患儿的临床特征和LHCGR基因变异,明确其遗传学病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患儿的致病基因,应用PCR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进行家系验证和产前诊断。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LHCGR基因存在c.265A>T(p.Ile189Leu)和c.422T>C(p.Val141Ala)复合杂合变异,其父亲携带c.265A>T(p.Ile189Leu)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422T>C(p.Val141Ala)杂合变异,患儿的2个变异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为LHCGR基因c.265A>T(p.Ile189Leu)杂合变异携带者。结论LHCGR基因c.265A>T(p.Ile189Leu)和c.422T>C(p.Val141Ala)变异可能为患者的致病原因。

  • 标签: LHCGR基因 Leydig细胞发育不全 男性假两性畸形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西萍乡市人群α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的基因型携带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对江西萍乡2558例地贫初筛阳性孕妇进行α和β地贫基因携带分析。结果地贫基因携带者共1222例,携带检出率47.8%。其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包括纯合患者)645例,携带检出率25.2%,占总携带率52.8%,按分布高低依次是--SEA/αα、--3.7/αα、--4.2/αα;β地贫基因携带者539例,携带检出率为21.1%,占比由高至低依次是IVS-II-654、CD41-42、CD17、CD28、CD27-28、βE、CD71-72;α复合β地贫基因携带者38例,占比1.5%。结论江西萍乡地区的α和β地贫基因携带患者比例较高,应注意孕前地贫筛查,将地贫筛查项目纳入出生缺陷防控体系中,有效控制和降低中重度地贫患儿的出生。

  • 标签: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反向斑点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央核肌病的临床表型、转归及基因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的中央核肌病9例患儿的临床、病理和基因检测资料,随访8个月~8.6年[(4.4±3.1)年]。结果1.临床表型: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出生1 d~10岁。8例以肢体无力或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1例因体检发现血清肌酸肌酶升高就诊。体格检查示患儿均存在骨骼肌无力,其中4例伴颜面肌受累。6例患儿接受随诊,其中4例运动功能无显著下降,2例改善;随诊患儿均无显著心脏受累;4例出现脊柱侧弯。5例接受肺功能检测,其中2例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2.基因型:接受检查的8例中4例诊断明确,其中2例DNM2基因新生变异c.1893+1G>A、c.1856C>T(已报道致病变异),1例RYR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044C>G和c.6823G>A, 1例TTN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106_2107insAAGCTGTA、c.107377+1G>A(已报道致病变异)。结论中央核肌病病程相对静止,易累及颜面肌,较少累及心肌。新发现中央核肌病相关基因变异位点4个。

  • 标签: 中央核肌病 临床表型 基因型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南充和新疆和田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四川南充同1起暴发的3份和2016年新疆和田6份急性期甲肝患者血清标本,通过核酸提取、逆转录、分段巢式PCR、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9条HAV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抗原中和位点、重组和选择压力分析。结果VP1-2A连接区基因分型表明9条HAV序列都属于IA亚型,分为4个不同的分支,其中3条南充序列和3条和田序列属于同一分支;全基因组序列表明,3条南充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100%和100%,与3条和田序列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分别为0.50%~0.57%和0.08%~0.17%。9条HAV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29%~100%和99.62%~100%,与我国hd9和蒙古MNA12-001关系最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与hd9 98.60%~99.50%和99.75%~99.92%;与MNA12-001 98.45%~99.32%和99.71%~99.87%)。9条HAV序列在已发表的抗原中和位点处未发生改变,未发现重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处于负向选择。结论我国存在多株HAV流行株;9条HAV氨基酸序列在主要抗原中和位点处很保守。

  • 标签: 甲型肝炎病毒 系统进化分析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相关的基因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AR的生物标志物。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从可公开获得的GEO(http://www.ncbi.nlm.nih.gov/geo)中下载包括3名健康对照者和6例AR患者的数据(GSE46171)。使用GEO2R在线工具在AR和正常组织之间进行筛查。然后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包括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以鉴定AR中的关键基因。同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手术中收集15例AR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用于进一步验证重要的基因和途径,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采用SPSS 9.0统计学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选择217个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其中112个是下调基因,105个是上调基因。其中表达差异最大的5个上调基因依次为:KLK7、TMPRSS11A、SPRR2C、TPSAB1及TXLNGY;表达差异最大的5个下调基因依次为:XIST、CTAG1A、PRB1、CXCL11及PRB2。通过在217个DEG之间构建PPI网络,获得的15个hub基因依次为IFIH1、CCR2、CD80、TLR7、EIF1AY、DDX3Y、RSAD2、RPS4Y2、RPS4Y1、XAF1、KDM5D、ZFY、NLGN4Y、IFIT5和DDX60L,这些基因位于基因网络中的枢纽上。以15例AR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对这15个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AR患者的IFIH1、CCR2、CD80、TLR7、RSAD2、XAF1、IFIT5和DDX60L表达低于健康对照者,EIF1AY、DDX3Y、RPS4Y2、RPS4Y1、KDM5D、ZFY和NLGN4Y表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共发现了217个AR密切相关基因,并通过PPI网络获得15个hub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AR的发病过程,有望成为AR新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生物信息学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疑似为先天性角化不良的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指趾甲营养不良、皮肤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白斑,贫血、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测序结果显示,患儿DKC1基因第12外显子的c.1213A>C变异(p.T405P),患儿母亲为同一位点的杂合变异。同时检测到患儿TERT基因中第12外显子的c.2915G>A变异(p.R972H),患儿父亲为c.2915G>A杂合变异携带者。结论DKC1基因第12外显子的c.1213A>C变异和TERT基因中第12外显子的c.2915G>A变异可能是导致该患儿先天性角化不良发病的分子病因。

  • 标签: 先天性角化不良 DKC1基因 TERT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毛囊角化病患者体内 ATP2A2基因突变的结果。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 -2019年 12月由于毛囊角化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对应的健康人群抽取的外周血 DNA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血液中的 ATP2A2基因全部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对进行 DNA测序工作。结果:本次实验分析结果显示,收集到的临床标本中包含 2个系谱以及 3个散发的患者,且一共存在 3个 ATP2A2基因突变的患者,其中包括 1例患者存在 ATP2A2基因缺失突变情况, 1例患者存在 ATP2A2基因插入突变情况以及 1例 ATP2A2基因错义突变,这几个基因突变都是当前报道不多的基因突变情况。并且,本次实验研究的健康组人员并未发现上述基因突变。结论:本次实验研究收集的毛囊角化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的 ATP2A2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的症状都会对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中钙离子的转运产生部分影响,致使患者的表皮细胞连接以及分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ATP2A2 基因突变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斯钙素2(STC2)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采用慢病毒介导的小干扰RNA(siRNA)技术构建STC2敲减组和对照组SMMC-7721肝癌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应用黄色噻唑蓝(MTT)生长曲线、细胞周期测定、克隆形成实验和膜联蛋白V-别藻蓝蛋白荧光素(Annexin V-APC)染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凋亡的差异,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阵列(PCR Array)技术检测92个增殖凋亡相关基因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且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TC2敲减组SMMC-7721肝癌细胞中的STC2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472±0.041比1.003±0.091,t=9.207,P<0.01),STC2敲减组细胞的增殖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90±0.045比4.190±0.052,t=27.218,P<0.01),其集落形成数目也明显低于对照组(96.670±4.163比161.000±3.606,t=20.232,P<0.01)。STC2敲减组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7.113±0.350)%比(6.397±0.350)%,t=37.546,P<0.01]。与对照组比较,STC2敲减组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稍增多[(67.183±0.945)%比(64.500±0.341)%,t=4.625,P<0.05],S期的细胞比例则稍减少[(29.360±0.403)%比(30.777±0.640)%,t=3.243,P<0.05],G2~M期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差异[(3.457±0.558)%比(4.723±0.598)%,t=2.684,P>0.05]。PCR Array筛选和RT-qPCR验证的结果显示,STC2敲减组细胞中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PAF1:2.49±0.29比1.00±0.03,t=8.724,P<0.05;PTEN:2.10±0.15比1.00±0.06,t=11.888,P<0.01;APC:2.59±0.14比1.00±0.05,t=18.113,P<0.01)。结论STC2基因可能通过抑制APAF1、PTEN和APC等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其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斯钙素2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 IMPDH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研究。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8月来我院接受检查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198例,作为实验组。另外,调取健康体检者 198例,作为正常体检组。所调取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年龄在 18-75岁,平均年龄为( 54.12±2.34岁),男性 90例,女性 108;正常体检组年龄在 18-74岁,平均年龄( 53.98±0.83岁),男性 91例,女性 107。所有入选对象均接受 IMPDH基因检测。结果:实验组基因突变类型错义突变( 190例, 95.95%)、无义突变( 4例, 2.02%)、缺失突变( 4例, 2.02%)与对照组基因突变类型 0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基因突变的病因情况来看,职业、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P<0.05),性别变量无明显差异。基因突变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 r值结果显示,职业与基因突变存在极强相关性( r=0.952、 r=969), P< 0.01,统计学有意义。基因突变与文化程度存在强相关( r=0.804), P< 0.01,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IMPDH基因多态性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诊断中,应尽可能的考虑 IMPDH基因多态性,从而更好的为该类疾病的卫生防疫提供依据。

  • 标签: IMPDH基因多态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关联
  • 简介:摘要患儿 男,5月龄,因“生后反复撤机失败、气管切开1个月余”就诊,临床表现有发育迟缓、Robin序列征(腭裂、小下颌、舌后坠)、房间隔缺损、指趾端发育畸形、听力缺失、睡眠呼吸障碍、喂养困难。经医学外显子疾病筛查检测到患儿X染色体编码RBM10基因的(chrX)47044937位点存在c.2263G>A(p.D755N)半合变异,确诊为以马蹄内翻足、房间隔缺损、Robin序列征(小下颌、腭裂、舌后坠)、永存左上腔静脉等畸形的一组综合征,简称为TARP综合征。

  • 标签:
  • 简介:摘要黄疸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临床表现,病因繁多,诊断困难。而遗传因素是代谢相关性黄疸的常见病因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及其他代谢紊乱相关黄疸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 标签: 遗传相关性黄疸 胆红素代谢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