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

郑燕梅

成都工业学院 610000

[摘要]今年年初,全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此次疫情作为一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大高校延迟开学,学生长期隔离在家,接受网络授课。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学生容易滋生出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此次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一些心理应激问题和困扰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大学生

根据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表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也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困扰,焦虑、恐慌、担忧、抑郁等很多负面情绪围绕着人们。长期的居家隔离给大学生带来的是心里的焦虑烦闷感无处排泄,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也指出,大学生尚处于成年早期,其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控制能力都较弱[2]。因此,青年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我们应关注他们在疫情中的心理应激问题和困扰,提出相适应的解决策略以及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 疫情期间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疫情突发带来的应激心理反应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场较为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国内形势十分严峻,具有突发性、传播迅速、范围广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这场疫情的亲身经历者,学生容易出现疑病心理,担心自己被传染,加之有患者去世,更加重了学生的焦虑感。长时间的居家隔离、社交受阻、父母矛盾等等都是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应激源。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媒体和网络上连续不断地对疫情进行报道,“信息疫情”爆发。信息疫情指许多杂糅的信息导致人们难以发现真正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甚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3]。学生在家依赖手机和网络,疫情信息过载,媒体的过多消息暴露,导致学生接收到的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伪,更容易诱发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如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恐慌、担忧或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疫情突发造成的网络心理问题

此次疫情突发,各大高校延期开学,学生居家长期隔离,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都十分受限制,无法走出家门。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正常的学校面对面授课转变为网络在线授课,大多数学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家生活学习无规划,缺乏自控力,沉迷于手机和网络进行娱乐和社交,过多的娱乐资讯和虚幻的网络社交,容易造成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据统计表明,春节疫情期间,手机游戏用户规模较平日增长30%,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增长17.5%,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的用户规模均迎来30%以上的增长[4]。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手机购物,会使其网络成瘾之外,还会加重其无聊、空虚之感,进而产生情绪问题。

(三)疫情突发造成的人际关系问题

疫情期间,全国居家隔离。一些学生与父母同住,一些学生在外独居,由于活动空间受限,学生十分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尤其是线下的面对面交流。虽说手机、QQ、微信能够帮助学生与外界联系,但是单凭文字、图片和声音这些媒介,学生很难与别人深入交往,内心的各种情绪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宣泄。伙伴关系是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十分重要的部分,疫情期间学生与外界接触减少,原来的伙伴关系支持的缺乏带来的是其与原生家庭矛盾的剧增,致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烦闷的情绪,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1. 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今年九月,在疫情相对缓和的情况下,各大高校纷纷错峰开学,高校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慢慢恢复正常。但是返校前的一些心理问题仍然存在,笔者想谈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且更好地预防新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及知识普及,避免学生出现认知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对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不熟悉、不够深入了解,同时也不重视,甚至出现有心理健康问题就等同于有精神疾病的认知偏差。由此,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显得十分重要,尤其要注重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观。结合疫情,在普及心理学常识的同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班会向学生传递一些疫情防控办法以及一些解压的方法,传授同学们一些自我心理测评和心理调适方法,从学生本身出发,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第一步。一方面及时传递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化,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这样反过来也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利用心理健康月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

每年高校都会举办两次心理健康月活动,旨在使学生亲身投入和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大学生群体比较庞大,兴趣爱好各异,采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多种要求。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小视频竞赛、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征文比赛、心理回信、心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等形式,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大学生常常用的微信公众号、QQ空间、微博、抖音等平台在线上展开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线上线下活动方式的结合,覆盖学生面广,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排解疫情中的烦闷情绪。

(三)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

高校拥有怎样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决定了工作的效果,要将学校有心理学背景的老师集中起来,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同时要招募一批兼职老师,完善心理健康的工作队伍。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队伍里的老师,要加强培训学习、案例研讨和工作交流,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打造一只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平台,如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在线网课,鼓励同学们积极选修,定时请专家来开讲座,讲解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排解情绪。也可以走进思政课堂,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疫情科学防控办法,宣扬典型事例,传播正能量,达到思政和心理健康协同育人的效果。学生回校后,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老师应该开展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提升学生主动寻求心理专业帮助的意识,让有困难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帮扶,杜绝严重问题的发生。

(四)构建多级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保护学生心理安全

心理健康的防护是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面的合力。心理健康防护,要以预防和发展为主,各学院要完善工作预案,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起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防护体系。建立疫情重点关注学生台账,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追踪。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班干部、寝室长的积极作用,加强学院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增强家校合力,共同保护学生心理安全。

  1. 结束语

要实现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是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我们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校老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精神引领,践行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健康向上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芳,龚磊,侯赛,等.安徽省2010-2018突发公共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1-4.

  2. Erikson E H.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Selected papers[J].1959(1):5-165.

  3. 陈洁,应雅泳.新冠疫情下的网络心理教育:内容、效果与不足 [J].心理月刊,2020(17):114-115.

  4. 姜琪,谢芳林,王江波.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和危机干预[J].法制与社会,2020(6):129-130.


作者简介:郑燕梅(1990-),女,汉族,传播学专业,成都工业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