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3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肖智勇

(湖北省 孝感市 云梦县黄香高中 湖北 孝感 432500 )

教学目标

1.掌握古汉语词中的一多义现象。

2.了解词义演变的规律,正确理解词义。

3.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避免以今律古。

教学重点

1.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了解词义演变的规律,正确理解词义。
教学难点:

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规律,避免以今律古。

教学过程

  1. 导语设计

古人云:“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就像是一座巍峨的大厦、一条缓缓流动的长河,词语则是构成大厦的一根根木材,组成长河的一滴滴水珠。词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词的意义的发展变化。词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阅读古诗文时,有许多的困难和障碍,年代越久远的文章,我们读着越困难,因此我们要弄清楚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1. 学习过程

  1. 探究一词多义

词义是有系统性的。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反映在词典中就是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什么是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呢?一个词的几个意义里面,一般总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是引申义。本义是一个词最早的意义,一般来说这就是有它的字形反映出来的意义。比如“行”,甲骨文像两条相交的道路,可见道路是这个词的本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由“道路”引申出“行走”是很自然的。

------- 王力等编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活动一:根据本义,推断引申义

1.节 《说文》:“节,竹约也。”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盘根错节 (《后汉书·虞诩传》)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4)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6)钿头银篦击节碎(《琵琶行》)

答案:(1)本义:竹节;(2)草木枝干交接处;(3)骨节;(4)季节;(5)节操;(6)节拍。

2.问 《说文》:“问,讯也。”

(1)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2)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雍也》)

(3)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4)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屈(《资治通鉴》)

(5)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陈情表》)

(6)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7)恣所为,不问

答案:1.本义,询问;2.探问;3.慰问;4.审讯;5.责问;6.音讯;7.追究。

3.贱 《说文》:“贾少也。”

(1)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2)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3)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4)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答案:(1)本义,价钱低;(2)地位低下、卑贱;(3)轻视、认为卑贱;(4)自谦,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为“贱息”。

归纳:

1.词的引申义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比如,兵,本义是武器,引申指拿武器的士卒、战士,由此义引申指军队,又引申指战争、军事,又引申到兵法等。

2.链条式的引申。往往由甲义引申到乙义,又由乙义引申到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引申。其中一个意义往往只和它相邻的两个意义有直接联系,而与其它意义差得较远。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时,为了避免以古律今,还要注意古今异义词。

活动二:根据下列材料,分析这些词的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原来只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了,到菜市场买菜或者在饭店里点菜,荤素全在内。

材料二:“肉”原来专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子”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子“”专指水稻。

材料三:“普遍”,本来是无例外的意思,可是现在常听说“很普遍”,也就是说例外不多,并不是毫无例外。

材料四:“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的意思,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材料五:“涕”原来指眼泪,到了汉代“涕”指鼻涕。又如“信”,古代专指送信的人,现在的信在古代称为“书”,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专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连用。

材料六:“爪牙”在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现在喻指坏人的党羽,用作贬义词。

归纳:1.材料一:词义扩大。

2.材料二:词义缩小。

3.材料三:词义弱化。

4.材料四:词义强化。

5.材料五:词义转移。

6.材料六: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阅读古诗文在碰到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一样的词语时,要仔细推敲,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或者可以看做一个双音节词,但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

活动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古今异义词,看看它们的词义变化有什么特点。

1.沛公居山东时(《史记·项羽本纪》)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2.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古义:容颜。 今义:颜料或染料。

3.率领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传·庄公十年》)

古义:祭祀用的牲畜。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归纳:古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但是是古今异义词,故碰到这类词语时须仔细推敲。类似的还有:痛恨、大方、孤立、猖狂、风流、交通、可怜、老大、走狗、丈夫等。

活动四:解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妻子儿女。

2.嘱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作文:写文章。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文理:文采和道理。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归纳: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作为一个双音节词难以理解时,尽量“从分不从合”,试着把它当做两个单音节的词来理解。类似的词语还有:卑鄙、成立、大方、孤立、风流、果然、交通、可怜、老大、学者、地方、痛恨、无论、因为等。

活动五:解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词。

1.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

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他)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

形容求之不得、相思之苦

4. 昔君视我,如掌上珠; 何意一朝,弃我河渠。(晋代傅玄《短歌行》)

极钟爱的人。

归纳:成语尽管在结构上相对定型,有的是因为误传,也有的可能是因为引申,许多成语最初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也存在演变现象,故在阅读古诗文时要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勿以今律古。相类似的还有:钩心斗角、大而化之、呆若木鸡、眉来眼去、衣冠禽兽、四平八稳、闭门造车、明哲保身、大放厥词、一团和气、出尔反尔、老气横秋等。

三.总结

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 词义还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要留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避免以古律今;阅读现代作品,也要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四.作业

(一)从所学的古诗文中,梳理一些一词多义的例子,如:兵、报、王、朝、理等。

示例:

1.兵

(1) 名词,兵器。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2)名词,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3)名词,军事,兵法。如: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秦策二》)

(4)名词,战争,战乱。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5)动词,侵略。如:无岁不受兵。(《十八史略》)

(6)动词,伤害,杀伤。如:左右欲兵之。(《史记• 伯夷列传》)

(7)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分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执一半,以便对证。如: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信陵君窃符救赵》)

2.报

(1)动词,断狱,判决罪人。如: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韩非子• 五蠹》)

(2)动词,报答,酬谢。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动词,报复,复仇。如: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信陵君窃符救赵》)

(4)动词,报告,告知。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5)动词,答复,给回信。如: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3.亡

(1)动词,逃亡,逃跑。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 陈涉世家》)

(2)动词,不在,出门在外。如: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3)动词,失去,丢失。如: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4)动词,死亡,灭亡。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这里是使动用法)

(5)名词,军队中逃亡的人,逃兵。如:追亡逐北。

(6)动词,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4.朝

(1)名词,早晨。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2)动词,早起上朝,朝见、朝拜。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名词,官员们上朝的地方。如:于是入朝见威王。(《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名词,朝代。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5.理

(1)动词,治玉,雕琢。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 和氏》)

(2)动词,治理,管理。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3)动词,练习,温习。如: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4)动词,申辩,辩白。如: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庄子•盗跖》)

(5)名词,道理,规律。如: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战国策•秦策一》)

(6)名词,使者。如: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

二)下面这些句子中,划横线的部分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何理解?再搜集一些类似的例子。

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

参考答案:1.地方 今义:① 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 民间;③ 地区。古义: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史记•项羽本纪》)

2.痛恨 今义:① 深为憎恨;② 极端憎恨。古义:痛心遗憾。例如:痛恨高贤不再逢,临岐泣别两情浓。(《三国演义》)

3.因为 今义:① 表示原因;② 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古义:于是写了。例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三)解释下列划线成语的含义。

1.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辛弃疾《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眉来眼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眉来眼去是指山水美景。

2.大而化之谓圣。(《孟子·尽心下》)

大而化之: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超然的境界,能够感化他人。

3.“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一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水浒全传》四十四回)

4.四平八稳:形容身体各部分匀称、结实褒义。

5.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朱熹《中庸或问》)

闭门造车:与“出门合辙”合在一起指: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也可以解释为只要按照规矩来办事,即使是关起门来造车,也是可以上路的。

6.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大雅•烝民》

明哲保身:指明智的人善于回避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以保全自己。

7.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大放厥词:指写出很 多优美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