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析

李成成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歌风小学  221600

摘要: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能力的认识和控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元认知理论,采用一些有效的提问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实施策略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元认知策略,创造积极、轻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信念。通过本研究的探析,为小学数学课堂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元认知理论的概念

元认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思维自我监控和调节机制的理论,主张人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观察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前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有清晰的知觉,而后者则是指个体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元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元认知策略,如提问、反思和解决问题等技巧,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其中,提问策略是元认知策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提问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因此,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设计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数学学习效果。

2、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2、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具体地说,元认知策略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课前铺垫、课中教学、课后复习等。首先,在课前铺垫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导入、启发性问题及活动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并进行概念串连,促进学生的认知管理和计划行为。其次,在课中教学环节,应用元认知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通过提问、组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活动,让学生思考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联系和差异。最后,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反思,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2]。总之,元认知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就动机。

22问题应具有趣味性

学习数学的根本是兴趣,小学生的心智大部分还不够成熟,而且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因此,将兴趣作为他们的起点,对他们进行引导,这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向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才会被吸引,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在数学课上讲过多的“公式”和“计算”,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兴趣。因此,老师们一定要把趣味性提问融入到课堂中去,自觉地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情境,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认识时间”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情境。在上课之前,自觉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前站在教室门口等待上课时间。学生们会对老师的突如其来的举动感到疑惑,“老师怎么不走到教室里来给我们讲课?”在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时候,老师就把时间面具拿到课堂上,学生看见了就会感到奇怪“这是什么”。“老师,您这是怎么了?”还没上课,教室里的气氛就已经很热烈了,同学们都很好奇,对这堂课很感兴趣[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更加积极地去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答案。在课前,教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成功的引导,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使同学们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经历。

2.3合理把控问题难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认知偏低。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超过了学生所能理解的范畴,那么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程度,进行问题的科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针对小学生的个人差异,老师也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同步运用,提出问题之后,让他们一起讨论。既能兼顾到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又能提高其思考、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小组内一起更积极地去学习和研究。

例如,在“三角形”教学中,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三角形的边长,内角等含义。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对各种三角形进行全面的分类。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中、小学阶段学生极易忽略和混乱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理论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等孩子们弄明白了,就可以进行分组。接着,把各种三角剪纸分别发给各组。并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想:“这些三角形有多少种类型?”怎么判断是哪一种类型?”。这将激发小学生的主动识别行为,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在引入各种问题的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对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实施高效的提问,运用问题来推动学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一个有效的问题的驱使下,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上认识数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进而实现对这些知识的移植与运用,建立在基本的知识之上,开展创造性拓展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迎东. 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 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1(34):2.

[2]李红运. 元认知理论下小学数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 2021, 000(002):70.

[3]孔梦秋. 元认知问题引领的探究式教学——以"函数与方程"为例[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2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