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双减政策第一步——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走好双减政策第一步——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疆昌吉州实验幼儿园  高莉  831100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得减负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与此同时,幼小衔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要使幼儿自然而然的适应并接受自己在新环境下的新角色,幼小衔接就极具一定的重要性。如何解决教育内卷问题,在减负的前提下较好的完成幼小衔接,这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来推进。

关键词:幼小衔接;双减政策;学前教育

“减负”一词在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从1949-1966年的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为目的、1967-1977年的以政治教育活动为目的、1978-1990年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减负”政策,再到1991-2000年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导、2001-2013以基础教育改革为依托的“减负”,以及2014年以来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旨归的相关“减负”政策,到近期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似乎在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里,都有着“减负”的影子。在此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也再次被推到了大家的视线中。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所谓幼小衔接,即幼儿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期。这两者之间,幼儿年龄差距不大,但却分属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的教育与小学时期接受的教育方式、内容以及学习环境都有着极大的不同。想要让儿童较好的适应环境以及角色的转变,就需要幼儿园、小学之间有一座桥梁使其平稳度过这一阶段。

    一、焦虑与“杂音”——幼小衔接压力的来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小衔接所导致的幼儿压力变大的尤其是校外培训压力的增大是家长焦虑向外辐射的结果。面对未知的小学学习生活,家长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想法的影响下,总觉得校外机构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专项补习,并且在校外机构极具诱惑力的广告促使后,数学辅导班、英语辅导班等各种课外补习班占满了幼儿的课余休息时间。我们可以试想,如若班里参加课余补习班的孩子占班级总数的一大半,那么剩下一部分孩子的家长是否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焦虑?这也就引起了教育内卷这一问题,而“双减政策”的实质也就在于对教育生态的重塑。

从家长的焦虑中,我们发现了一种不可被忽视的问题——学段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于5-6岁幼儿书写的要求是“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写画时姿势正确”,建议“握笔的正确姿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 年级)关于书写的要求是:“写字姿势正确”,“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从这些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前教育的重心在于“画”,而小学教育的重心则放在了“写”,从“画”到“写”并无第三种《指南》或《标准》来告诉教育者该如何衔接,没有哪个孩子在未接受该项教育却还能实现此种跨越。此类学段衔接的问题并不难发现,因此家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对学段跨越的焦虑。

这种衔接问题被市场上的教育机构敏感的捕捉到了,为了盈利,有些校外机构各种夸大的广告也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着家长这种潜在的竞争。这些培训机构一边制造需求,一边缓解压力,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家长这种竞争的同时,又向家长“伸出援手”给了家长一条通往终点的小路。这种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杂音”却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去“填补”幼小衔接中存在的“裂缝”。

    二.互动与提升——释放压力,搭起幼小衔接的阳光大桥

想要缓解这种现状,真正的做到“双减”,那么光靠幼儿园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再次从问题的来源入手,如何填补幼小衔接的裂缝便是关键所在。

(一)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

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神户佳子曾谈到了“小幼衔接”的问题。我们时常听到“幼小衔接”,但鲜少听到“小幼衔接”。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小学1-3年级教室的环境设计乃至学习方式,都与中国的幼儿园有着众多的相似点;并且在该学校可以看到二年级的学生依然在扎堆玩积木,由此可见日本的小学存在着“幼儿园化”的现象。幼小衔接体现了幼儿园向小学的靠拢趋势,而“小幼衔接”却体现的是双方都在接纳儿童,给孩子一个自然地、适宜地过渡时间。

贴近儿童的教育观与儿童观在一定程度上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教育课程是相悖的,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与特点使得她们在这一时期难以接受小学课程内容。因此,小学在接收了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儿童时,课程内容应该是平缓的而非“急转弯”。

现在,一些幼儿园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想到了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与小学生一起升国旗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小学学习的氛围;让小学的老师来到幼儿园给幼儿上课;给家长开相关讲座等活动,试图拉进幼小衔接之间的差距。但这些举措都只停留在表面,并未解决幼儿与家长的实际困惑与焦虑。因此小学也应承担起一定的幼小衔接的责任,不知看社会对儿童的需要,更要看儿童对于教育的需要,要有追根溯源的意识,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儿童”概念,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概念。

    (二)压力的减法,教师的加法

想要减轻家长与幼儿的压力,教师便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增加幼小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幼小衔接是一个长远的活动,不是收拾书包、参观小学这样简单,它应该是架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一座坚固的桥梁,一根粗壮的难以拧断的绳索,它需是长期的、贯穿整个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也应体现在小学教育的最初阶段。

在学前教育阶段,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运用多元的教育方式,如习惯教育、养成教育等教育手段,以行为训练为切入点,重点加强习惯教育,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为幼儿进入小学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以“身心准备”为例,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入学期待,使幼儿向往小学生活,愿意接受自身身份的转变是幼儿进入小学前的第一步,也是幼小衔接教育的基础。教师在该阶段应该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小学“体验”,但切忌给幼儿“画大饼”,避免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产生落差感,从而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学习准备方面,则应为幼儿做好“好奇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入学准备。这些学习品质的养成,就需要教师从入学开始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奇好问”是终身学习的原动力,支持幼儿持续性的探究行为、保护幼儿好奇心和主动性便是对幼儿该项能力的正向强化。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乃至“学习能力”都可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设置合理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除了幼儿教师内部系统的优化之外,还需建立外部的强化机制。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两者对于双方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都能意识到差异,但在具体实践中,并不能深入了解,不能做到为对方考虑,在融合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同时,又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支撑,即使对幼小衔接有了再认识,但彼此理念的不认同以及差异性直接导致了衔接的实际效果不佳。幼小衔接的任务不能只依靠学前教育界来解决,小学界应当高度重视幼小衔接的问题,将衔接问题当做自己的分内之事。幼小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这一衔接的责任,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幼小教师应该定期的进行教育研讨活动,及时的进行问题反馈与解决方案的探讨,让幼小衔接不再存在“时间差”。

    (三)三方共育,家、校、社会编织温暖舒心的“衔接网”

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看似是两种教育机构的衔接,而其本质则是学校与儿童发展、儿童世界、儿童生活的衔接。家长、学校、社会对于幼儿的教育都承担着不可抹去的责任,三方应该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使劲:家长需对学校有足够的信任,将教育权完全的交付于学校;而学校也应建立起自己的信任度,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缓解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焦虑与压力;而社会也应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减少社会中的“教育杂音”,给教育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三方共育,织出一张紧密却又舒适的教育大网,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幼儿园指导纲要》,2001

[3]《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2021

[4]段会冬,莫丽娟,王轶哲.“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安放家长的教育焦虑——基于幼小衔接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

[5]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 ———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18(3):1-6

[6]张瑾萍.“双向衔接”视角下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幼儿100(教师版),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