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评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评价研究

任晓慧  曹颖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幼儿园  邮编:457000

摘要:学龄前儿童有独特的身心特点,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控制自身自主行为和情绪。幼儿园通常采用组织开展自主游戏的方式帮助学龄前儿童锻炼身体协调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本文简要分析幼儿园教学组织开展自主游戏活动时,如何有效评价儿童,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自主游戏;有效评价

引言:幼儿会将自己探索世界获取的经验和知识融入自主游戏过程,展现自身理解。但由于自身能力限制,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需要成年人帮助才能提升。虽然学前教师已经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和评价方法,但如何有效开展尚缺乏探讨。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的游戏评价进行相应优化,提高有效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细致观察,引导游戏

幼儿由于自身能力发展不完善,心思单纯,不会掩饰自我,游戏行为直接显露在外,情绪变化也较为明显,成年人很容易观察感知幼儿情绪、行为上的变化。因此,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成为教师提升游戏评价有效性的关键和前提。观察过程之中,教师能够获取有关幼儿丰富的信息,了解其喜好所在,明确其性格特征,从而方便开展更具备针对性的评价,提升评价有效性。教师应当从三个方面观察幼儿自主游戏过程。首先,关注教师投放的游戏材料能否符合幼儿的游戏兴趣、性格特征和认知发展[1]。具备适应性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进一步促进身心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幼儿的表现反馈进行调整。其次,教师还应当观察幼儿参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明确不同学生兴趣所在,进而确定评价指导的方式和时机,引导儿童逐步成长,提升能力。最后,教师应当着重观察幼儿参与自主游戏时遇到的困难或矛盾,及其应对方式,并运用有效评价方式引导幼儿尝试解决各种困境,帮助幼儿获得解决困难的成就感,建立正向反馈,促使其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游戏之中,进而不断积累经验。

二、鼓励教育,培养自信

幼儿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他们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都在逐步形成,而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成年人的处理方式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倾向于模仿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在他们眼中,得到关注和认可是一种强烈的渴望,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知和自尊的重要途径。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评价的目的并非单纯地给出优劣高下,而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游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游戏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每一个幼儿都有他们独特的特点和能力,教师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避免过高的期望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从而打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以“跳山羊”游戏为例,部分年龄较小、身体发育稍显落后的幼儿,可能会难以直接翻越障碍。与同龄幼儿相比,他们可能会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组织竞赛排名,那么这将会是不公平的。

因此,教师应该为这部分幼儿调整游戏活动,将其转变为更为轻松的跨越障碍的游戏形式。同时,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以提升他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每一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在身心上得到健康成长。

三、将评价融入游戏过程

为提升学前教育自主游戏评价有效性,教师有必要将评价真正融入幼儿游戏过程,贯穿于游戏完整流程,实现游戏与评价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游戏正式开始前,教师可以结合上一次游戏活动得出的总结性评价,为幼儿设计预设性目标,考虑其发展变化,建立预设性评价,并借此引导幼儿明确游戏活动中的规则和玩法。例如:教师上一次组织开展“过家家”的游戏,某幼儿于上次游戏活动中表现出超凡的能力,能够引导组织其他幼儿共同完成游戏。此次游戏时,教师便应当重点观察此幼儿是否还能表现出强大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原定的游戏计划或教育目标,立足于不同幼儿整体游戏水平和不同个体的独特特点,深入观察了解其参与游戏的实际情况,重视幼儿参与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质,包括游戏形式的创造性、材料使用方式。游戏品德行为和人际关系处理等多个方面,都是能够体现幼儿自身发展程度的重要评价标准。当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应当营造轻松、愉悦的评价氛围,避免带给幼儿较大评价压力,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幼儿共享最终的评价结果,引导其有意识的训练发展,虽然很多学龄前幼儿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评价性话语,但也能从中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盼和游戏的愉悦感。

四、分层设计评价策略

幼儿时期身心发展速度较快,差异较大。加之幼儿自身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阶段的幼儿游戏水平出现显著差异,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更加具备针对性的评价方式,以满足差异化身心发展需求。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大多还不能理解过于抽象复杂的语言,行为也以无意识行动为主,组织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外界环境和玩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基于此,教师开展游戏评价时,应当结合当下具体的游戏场景或道具,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更加符合小班幼儿认知特点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

[3]。小班幼儿由于能力发展不完善,往往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师需要及时快速的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及时给出对应评价,如若等到游戏结束后再评价,很容易导致评价缺乏有效性。例如,组织开展过家家游戏时,教师可以采用介入式的评价方式。教师观察发现某组同学组织开展过家家游戏时,玩具非常混乱。教师主动扮演其中一个角色,给小朋友“打电话”,通知小朋友马上要有客人到访,应当将家里打扫干净。幼儿便将玩具清理干净,教师通过介入式评价,有效纠正帮助幼儿形成保持有序环境的意识。

中班幼儿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初步建立形象思维能力,并结合之前参与游戏经验和获取知识的积累,开始主动的寻求游戏伙伴,并参与合作游戏。游戏内容和形式也基于中班幼儿的发展有所创新和丰富。基于此,教师开展游戏评价的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样,结合不同的游戏形式,灵活采用教师评价、介入评价、合作评价、启发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幼儿园常用的角色扮演游戏为例:游戏结束后,教师发现某位参与游戏的幼儿明显情绪低落,于是利用启发式评价,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教师直接向幼儿询问道:“你怎么看起来不开心啊?发生了什么?”幼儿回忆当天游戏过程后,给出回答:“我今天是超市里的售货员,却没有人来买东西,所以不开心。”通过类似的启发式评价方式,幼儿不仅明确自己不开心的原因,也能在下一次游戏活动中,有效避免类似情形再次发生,真正提升游戏评价的有效性。

大班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有更明显进步,逐渐掌握合作游戏的固定模式,建立初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进而增强自身独立性。因此,可以组织开展集体评价,相互讨论,并最终确定评价结果。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进步,为未来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奠定基础。例如:某次教师组织开展共同搭建大型城堡的游戏时,两位幼儿之间产生冲突,开始激烈争吵。教师得知后,立即调停,并询问具体情况。A回答说:“他想要抢我的积木。”B幼儿立即反驳:“积木是大家的,怎么只有你能用那一种?”教师听后,对幼儿分别进行批评,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求A不再独占积木,B也不能因此与人争吵,并引导二人重归于好。由此可以发现,大班幼儿很多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一些基础的人际关系处理的道理。此时,教师开展有效评价的难度大大降低。

结语:总而言之,组织幼儿参与自主游戏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提升评价有效性,不仅需要关注游戏活动,更要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观察其学习、发展和变化,进而提升评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曼芳.游戏·情境·测评:幼儿发展评价活动思与行[J].儿童与健康,2023,(07):61-63.

[2]徐丽玲.室内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评价的现状及对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1):80-85.

[3]章娇.浅谈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评价[J].家长,2020,(2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