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研究了“任何形式的证据中都包含有人的主观因素”的观点,认为有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认识,并不是证据。本文也研究了“证明标准的趋势应是理性和主观的融合”,其适用必然“烙上主观性、内在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的观点,认为“融合”也好,“特点”也好,都是自由心证的弱点和弊端,无需追求。本文着重论述了创立实质证据观的过程,指出实质证据观最先孕育于苏联,但最终诞生于中国。《证据法学新论》一书确立了实质证据观及其基本内容,划分了证据资料和证据效力,确立了证据排伪法则,这标志着实质证据观在我国正式诞生。《新证据学论纲》建立了物证、书证、人证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证据资料、证据效力和证明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事求是七项原则,找到了实质真实标准。这一切是对实质证据观的充实、发展和完善。实质证据观是证据学的根基;实质真实标准是证据制度的根基。这些根基是我国证据法学的基石。

  • 标签: 实质证据观 实质真实标准 证据制度 司法证明 诉讼证明 刑事诉讼
  • 简介:传播的实质是人类不断的扩大和增强自身对外界的支配和控制能力的过程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类对空间的支配和控制;人类对时间的支配和控制;人类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控制和支配。这三个层面恰恰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三维立体图。

  • 标签: 传播 实质 时间 空间 人类社会自身 控制与支配
  • 简介:作为至上的美德,正义具有纲领性和原则性地位,并引领、指导着其他社会价值的走向。但在阐释正义的实质内容时,人们常常因为立场的不同与观点的分歧,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了正义多样性的格局。笔者对有关正义的论证梳理过后,认为正义的实质为平等与自由两大价值,这是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但在平等与自由孰先孰后的问题上却长期存在纷争。笔者通过论证认为,正义的实质是基于平等的正义。

  • 标签: 正义 实质 平等 自由 优先
  • 简介:华侨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大概有如下几种说法:(一)华侨问题的实质是“殖民”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说法,早期著作多具有这种倾向。如粱启超写《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胡绍南写《中国殖民十六伟人传》,李长傅写《中国殖民史》等,都以“殖民”为言,有些著作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殖民”二字,但字里行间仍会或多或少地露出这种倾向。他们没有把专事侵略扩张的殖民

  • 标签: 华侨问题 中国殖民史 侵略扩张 西方殖民者 人身依附关系 黄祸论
  • 简介:法律、法律理性和人世生活,法律是一种人世生活的规则,法律摘要

  • 标签: 实质理性 法律实质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前,"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此项改革旨在促使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外延、改革路径,"以审判为中心"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庭审实质化、庭前会议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的关系,还未形成定论,理论界和实务界仍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审判中心研究"创新团队组织本次笔谈,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期为此项改革提供智识支撑。

  • 标签: 实质化 刑事审判 非法证据排除 分工负责 审前羁押 查明事实
  • 简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同志指出:“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就谈不上解放思想。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把思想从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观点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目的是使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做到解放思想。所以,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决不能对立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

  • 标签: 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理 实事求是的 邓小平同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左”
  • 简介:<正>据报道,中国进入“抢聘”民工的时代。北京和天津等23个城市将在春节后大规模招聘民工,港资厂林立的珠三角正面临更严峻的“抢民工潮”。目前,深圳和广州都出现超过10万的职位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各大企业只有各出奇谋网罗劳工,有厂商以高薪招徕,亦有港资和台资厂调动大巴,深入四川、湖南山区农村“抢人”。

  • 标签: 职位空缺 山区农村 劳动力成本 利润最大化 东莞经济 经济发展
  • 简介:死刑废止论和死刑存置论都可以从对方的论据中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理论上没有准确界定死刑存废问题的实质。从现实中考察,全面废止死刑,往往受到民众报应观念、国家秩序观念的重大阻碍,给死刑的废止带来维持报应、社会治安、罪犯矫治等难题。以社会之角度来看,死刑是存还是废,取决于社会能否适应。

  • 标签: 死刑存废 社会适应 民众心理 社会安全机制 社会管理手段
  • 简介:量刑证明是刑事诉讼中运用量刑证据证明量刑事实的活动。‘‘以侦查为中心’’的司法模式违背诉讼规律,量刑证明难免虚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模式遵循诉讼规律,要求量刑证明必须走向实质,以保障量刑公正,助推司法改革目标的实现。量刑证明从形式到实质的嬗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步伐应当坚定。需创造量刑证明走向实质的基本条件:预置程序空间载体、夯实证明基础、明晰证明要素环节、形成证明主体正确的价值观。

  • 标签: 中间判决 量刑证据 量刑证明 证明要素 证明主体
  • 简介:程序法和实体法同等重要是指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应将保障实体法的实施作为与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作为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基于实施实体法和实现诉讼程序的独立价值同等重要的观点,诸如程序的独立价值问题、程序的正当性问题、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问题、程序与人权保障的关系问题、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关系问题等

  • 标签: 实质正义 正义实质 正义辨析
  • 简介:由于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的科技素质和思维意识发展决定了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同时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巨大,本文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谈谈互联网的实质

  • 标签: 互联网 人类社会 自然能力 社会认识 思维意识 科技素质
  • 简介:传唤作为一种侦查措施,目前,在刑事侦查中广泛运用。但笔者在办案实践中发现,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中存在着传唤适用不规范.传唤措施不当适用等问题。传唤的不规范、不当适用,不仅关乎刑事程序,影响执法的规范和严肃,而且涉及行为性质的认定。影响对犯罪嫌疑人的刑罚。

  • 标签: 行为性质 传唤 界定 刑事侦查 犯罪嫌疑人 侦查措施
  • 简介: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 标签: 亲民 共同体 法治政治 政治文明 政治形式 当代中国
  • 简介:作为义务来源作为认定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依据,在整个不作为犯罪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中,作为义务来源问题常常引发争议。深入研究作为义务来源,对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 标签: 作为义务来源 形式化 实质化 路径
  • 简介:民法法典化是几代中国民法学人的梦想。然而,自1954年第一次起草民法典以来,虽然中国先后四次启动民法法典化工作,但由于受不断变动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或者受法典化研究和起草水平的限制,之前的历次法典化运动都无果而终。200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产生新的民法典草案。

  • 标签: 民法典 实质理性 法律体系 制定
  • 简介:晚近十余年来,刑法学界出现了将我国刑法中的"单一实质故意"与德国、日本刑法中的"双重形式故意"等同化并用后者取代前者,即"实质故意形式化"的动向。但依据法治国原则,实行罪刑法定,司法机关必须接受立法机关的价值引领,刑法释义也必须以刑法规范为依据。这就决定了犯罪故意概念的界定必须以规范文本为依据,不能将我国刑法术语与德国、日本刑法术语相混淆。实质故意形式化的思想根源是认为四要件存在缺陷,有必要用阶层论的观念来解释我国刑法的相关概念和规定。但这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又忽视了刑法中认定犯罪主观要素的逻辑。鉴于四要件理论也不能全面解说我国刑法典,三阶层理论与四要件理论同作为犯罪论体系,都不能代替刑法典规则作为认定犯罪根本依据的作用。

  • 标签: 刑法 形式故意 实质故意 实质故意形式化
  • 简介:对构成要件的解释不能停留在法条的字面含义上,必须以保护法益为指导,使行为的违法性与有责性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的程度;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做出扩大解释,以实现处罚的妥当性。在解释构成要件时,不能脱离案件事实;在遇到法律疑问时,不能将有利于被告人作为解释原则。实质解释论同时维护罪刑法定主义的形式侧面与实质侧面,既有利于实现处罚范围的合理性,也有利于实现构成要件的机能。

  • 标签: 实质解释论 形式解释论 罪刑法定 处罚范围 犯罪构成 解释理念
  • 简介:2016年7月12日,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公布了所谓最终裁决。这场历时三年半的仲裁闹剧终于落下帷幕。仲裁庭对菲律宾提出的15项诉求几乎照单全收,而对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近乎全盘否定,完全背离了一个国际仲裁机构应有的公道和正义。大量证据已经表明,南海仲裁案由始至终就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其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图谋。

  • 标签: 南海问题 国际仲裁机构 仲裁庭 全盘否定 海洋权益 领土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