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女,13岁,右足部皮疹伴瘙痒5年。皮肤科检查:右足弓内侧散在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轻微鳞屑,右拇趾外侧散在淡红色丘疹,右足跟散在圆顶紫红色丘疹,基底外周领圈状角化。右足跟丘疹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两侧显著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无明显增生,基底层局灶液化变性,真皮层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生浸润,无异形性,其中可见较多的中小厚壁血管,管腔扩张,内衬突出饱满的内皮细胞。诊断:儿童肢端假性淋巴样血管角皮。治疗:Nd: YAG长脉宽1 064 nm激光每月治疗1次,治疗7次后,皮疹较前消退,数目减少。

  • 标签: 儿童 儿童肢端假性淋巴瘤样血管角皮瘤 假性淋巴瘤 血管角皮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鼠脑胶质周浸润区多模态MRI与相应病理学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而讨论胶质周浸润区MRI表现的病理及分子生物学基础。材料与方法以32只雌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微量进样器注射C6胶质细胞建立大鼠原位脑胶质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不含肿瘤细胞的完全培养基。14 d后实验组及对照组行常规MRI及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RS)检查;测定并计算胶质中心区、周浸润区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rADC)、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胆碱(choline, Cho)/氮-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 NAA)值。同时记录相应区域Ki-67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CD105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将MRI结果(rADC值、CBF值)与相应病理学指标Ki-67、VEGF水平、CD105-MVD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肿瘤中心区、浸润区、对照组的rADC值、CBF值、Ki-67、VEGF水平、CD105-MVD组间比较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胶质中心区Cho/NAA值大于对照组(P<0.001);(3)肿瘤中心区、周浸润区rADC值与Ki-67呈负相关(r=-0.92、-0.74);(4)肿瘤中心区Cho/NAA值与Ki-67呈正相关(r=0.76),肿瘤中心区CBF与VEGF阳性率及CD105-MVD呈正相关(r=0.90,t=0.72);周浸润区CBF与VEGF阳性率及CD105-MVD呈正相关(r=0.90、0.71)。结论本研究显示多模态MRI与相应病理学指标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利用多模态MRI可对脑胶质以及周浸润区的分子生物学行为进行初步评估,为临床进行肿瘤范围的评估、手术切除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脑胶质瘤 瘤周浸润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 大鼠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是一种潜在或低度恶性的间叶组织肿瘤,临床少见;肾髓质间质细胞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肾良性肿瘤。同时合并这两种疾病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腰痛、血尿入院,术前MRI检查考虑肾盂癌可能性大。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左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肾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合并肾髓质间质细胞。术后随访6个月余,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 标签: 肾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肾髓质间质细胞瘤 病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开放手术治疗复杂颈腹主动脉短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21例复杂颈腹主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为(64.33±12.46)岁。先兆破裂10例。首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年总生存率及再干预率。结果21例复杂颈腹主动脉患者中,短颈或肾周动脉15例,大颈动脉3例,颈严重成角9例。动脉直径为(66.54±17.34)mm。3例行肾动脉重建,2例行肾动脉成形。中位住院时间为16(12,19)d,1例死于肺部感染,术后30 d死亡率为4.76%(1/21)。中位随访时间为40(40,67)个月,2例死于心血管事件,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85.71%(18/21)。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主动脉相关再干预或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结论开放手术治疗复杂颈腹主动脉安全有效,虽然术后短期存在肺部和肾脏并发症风险,远期再干预率低且生存率稳定。

  • 标签: 腹主动脉瘤,复杂瘤颈 开放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与胶质母细胞(GBM)周水肿(PTE)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确诊为GBM患者21例。收集GBM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标本。采用磁共振T2WI图像进行测量评估PTE宽度。采用慢病毒转染法构建稳定转染的过表达PDCD10的胶质细胞系(U251、U118和GL261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U251、U118及GL261细胞系对照组和过表达PDCD10组PDCD10,水通道蛋白4(AQP4)和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通过对照组及过表达PDCD10的GL261细胞系进行雄性裸鼠原位成,验证PDCD10的表达与PTE,AQP1和AQP4的关系。通过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两组间相关性研究使用Pearson′s相关分析。结果GBM患者PDCD10表达与PTE分级呈正相关(r2=0.871,F=128.3,P<0.01),且PDCD10与AQP4的表达呈正相关(r2=0.854,F=111.4,P<0.01)。过表达PDCD10的胶质细胞系AQP4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U251:0.982±0.732比4.402±0.779,t=5.543,P<0.01;U118:4.907±0.027比10.030±1.075,t=8.244,P<0.01;GL261:1.391±0.701比6.638±2.565,t=3.418,P<0.05)。裸鼠原位成实验证实过表达PDCD10的GL261细胞成后PTE的最大截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16.9±6.7) mm2比(32.3±5.4) mm2,t=3.579,P<0.05]。过表达PDCD10胶质后AQP4表达高于对照组(GL261成组:1.577±0.673比0.564±0.125,t=2.962,P<0.05)。结论PDCD10可能通过调控AQP4促进胶质PTE。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程序性细胞因子10 瘤周水肿 水通道蛋白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cMRI)结合磁共振波普(MRS)技术对颅内高级别胶质(HGG)与脑转移(SBM)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28例HGG及26例SBM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均为单发,分析肿瘤的cMRI及MRS特点。结果HGG体呈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内外壁毛糙、厚薄不均,增强后明显环形强化,周水肿16例伴斑片状强化、12例无强化;SBM体呈T1WI稍低、T2WI高信号,内壁毛糙、外壁光整,壁稍厚,增强后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周水肿但无强化;HGG及SBM中央坏死区MRS各项数据无明显差异,HGG边缘实质区NAA/Cr值明显低于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G周围水肿区Cho/Cr值升高、Cho/NAA值降低,与SB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GG与SBM信号、形态相似,周围均伴明显水肿,cMRI表现存在重叠现象。两者周水肿的强化特点及MRS存在明显差异,MRS结合cMRI有助于诊断,且MRS对HGG肿瘤侵犯范围有一定提示意义。

  • 标签: 常规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普 颅内病变 高级别胶质瘤 脑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载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采用超选择栓塞治疗的腹腔内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总结治疗经验。结果21例患者均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假性动脉的载动脉以微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其中10例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巩固栓塞。21例患者中18例患者栓塞假性动脉的载动脉近端血管,3例患者于假性动脉动脉的远端和近端行"三明治"栓塞,技术成功率100%(21/21),初次栓塞的临床成功率81.0%(17/21),二次栓塞后总体临床成功率为85.7%(18/21)。4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腹痛,1例患者发生脾脏部分梗死,予对症抗炎治疗后好转。结论超选择载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超选择栓塞 出血
  • 简介:摘要骨髓和转移均为脊柱常见的恶性病变,它们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相似。当患者仅以腰痛就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尤为重要。作者从CT、PET-CT和MRI在多发性骨髓及转移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瘤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脂肪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浅表良性肿瘤,一般脂肪体积偏小,巨型脂肪不常见,而位于腋鞘的巨型脂肪更是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腋窝皮下脂肪并腋鞘巨型脂肪病例,临床经验不足导致术前诊断考虑为体表脂肪,仅行彩超检查即在门诊局麻下行手术治疗;因术前检查的不完善给手术造成诸多困难和许多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因此将其过程分享以供临床医生参考指正。

  • 标签: 脂肪瘤 腋鞘 腋窝
  • 作者: Hans G. Beger Benjamin Mayer Yinmo Yang Bertram Poch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c/o University of Ulm,Albert-Einstein-Allee 23,89081 Ulm,Germany,Institute for Epidemiology and Medical Biometry,University of Ulm,Germany,Department of Surgery,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Beijing 100034,China,Center for Oncologic,Endocrine and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Donau-Klinikum Neu-Ulm,G
  • 简介:摘要背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是替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良性肿瘤、囊性肿瘤及神经内分泌的可行之选。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及Cochrane数据库中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研究结果。根据手术指征、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微创应用等纳入1994年1月至2021年3月的38项队列研究共7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702例患者分别因良性肿瘤、癌前病变、囊性肿瘤、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腺瘤等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702例患者中,214例(30.5%)行保留十二指肠的部分胰头切除术,488例(69.5%)行保留十二指肠的全胰头切除术,后者中微创手术占17.3%。两种术式的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B及C级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及腹腔脓肿)均<10%,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0和1.02%。经中位时间为(50.7±21.1)个月的随访,局部复发率为2.8%(15/404)。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应作为胰头部分支胰管型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黏液性囊腺瘤、>2 cm的有或无功能的良性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

  • 标签: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系统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特征在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hypo-PNE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pSPN和40例hypo-PNET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结果、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分析pSPN和hypo-PNET患者的肿瘤部位、形状、生长方式、病灶长轴与胰腺的关系、边界,有无钙化、浮云征、环形强化、腊肠样强化、肿瘤内血管影、胰胆管扩张、远端胰腺萎缩、肿瘤内囊变,肿瘤囊实性比例、肿瘤长径,以及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时肿瘤实性部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值。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pSPN和hypo-PNET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特征鉴别pSPN与hypo-PNET的诊断效能。结果pSPN患者与hypo-PNET患者相比,多为女性[71.6%(58/81)比45.0%(18/40)],年龄较小[36.0岁(27.0岁,46.0岁)比56.5岁(48.2岁,63.7岁)],肿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6.5%(62/81)比55.0%(22/40)]、边界清楚[70.4%(57/81)比40.0%(16/40)],有钙化、有浮云征、无肿瘤内血管影、无胰胆管扩张、呈囊实性比例较高[53.1%(43/81)比20.0%(8/40)、65.4%(53/81)比35.0%(14/40)、77.8%(63/81)比32.5%(13/40)、79.0%(64/81)比55.0%(22/40)、38.3%(31/81)比22.5%(9/40)],肿瘤长径较大[4.0 cm(3.0 cm,5.6 cm)比3.3 cm(2.6 cm,4.2 cm)],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的CT值较小[分别为(54.7±13.1) HU比(68.2±15.0) HU、(65.9±16.0) HU比(79.2±14.2) 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1,Z=-6.24, χ2=5.85、10.32、12.02、10.03、23.50、7.51、7.72,Z=-2.53,t=-5.08、-4.46;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诊断pSPN和hypo-PNET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OR=0.874,95%置信区间(95%CI)0.827~0.923,P<0.001]、钙化(OR=5.412,95%CI 1.428~20.506,P=0.013)、肿瘤内血管影(OR=0.212,95%CI 0.055~0.817,P=0.024)、动脉期CT值(OR=0.943,95%CI 0.899~0.988,P=0.015)。基于临床特征和MSCT特征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944(0.905~0.990),灵敏度为87.7%,特异度为92.5%(P<0.001)。各独立预测因素和联合诊断模型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钙化、肿瘤内血管影、动脉期CT值和联合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5(0.565~0.765)、0.726(0.627~0.826)、0.850(0.775~0.924)、0.757(0.660~0.853)、0.944(0.905~0.983),联合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P<0.001)。结论钙化、肿瘤内血管影、动脉期肿瘤密度等MSCT特征结合患者年龄可用于鉴别pSPN与hypo-PNET。

  • 标签: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小鼠神经母细胞(mouse neuro-blastoma N2a, N2a)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 OGD/R)损伤时小泛素类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3(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proteins specific protease 3, SENP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N2a细胞并予以OGD/R处理,建立模拟大脑缺血/再灌注的OGD/R模型以及亚低温模型;将N2a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孔):假手术组(S组)、OGD/R组和氧糖剥夺/复氧+亚低温组(OGD/R+HT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OGD/R后N2a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率检测OGD/R后N2a细胞毒性,Hoechst33258染色观察N2a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SENP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OGD/R组和OGD/R+HT组细胞存活率下降、LDH释放率升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多、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ODG/R组比较,OGD/R+HT组细胞存活率升高、LDH释放率降低、凋亡细胞数量减少、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减轻N2a细胞OGD/R损伤机制与抑制SENP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亚低温 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氧糖剥夺/复氧 小泛素类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3
  • 作者: 杨佳蕾 尹世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16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70,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全军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神经内科,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白塞病(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反复发作性、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和生殖器溃疡、葡萄膜炎和皮肤损害等。BD累及神经系统则称为神经白塞病(NBD),可表现为脑或脊髓实质损害、脑静脉血栓形成、脑动脉炎等。本文主要围绕NBD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B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白塞病 神经白塞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2、(323±15)个/mm2、(1 252±107)个/mm2、(1 474±113)个/mm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 小胶质细胞 小鼠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致残率,依据不同的损伤节段和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神经,目前急性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减压手术、神经营养、激素治疗、低温治疗以及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近年来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从长远来看,神经再生与神经调制措施可能是修复脊髓损伤最有前景的疗法。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再生 多模态神经调制 减压手术 激素疗法 治疗性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神经调控(SNM)治疗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的疗效,并对疗效的预测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1例接受SNM体验治疗的N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48例,中位年龄36.5(28.0,52.5)岁。所有患者体验治疗前均记录排尿日记,监测残余尿量,评估肠道功能,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及盆底电生理检查。91例中60例有储尿期症状(尿急-尿频和/或尿失禁),24 h排尿次数中位值13(11,18)次,次均排尿量(123.0±45.9)ml,尿急程度评分(3.5±1.0)分,24h漏尿量100.0(50.0,231.5)ml;78例有排尿期症状(慢性尿潴留),残余尿量200.0(132.3,300.0)ml。91例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NBDS)为11.00(6.25, 13.00)分。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显示膀胱最大测压容量(MCC)250(117,369)ml,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33(17,72)cmH2O(lcmH2O=0.098kPa),膀胱顺应性8.275(4.540,20.307)ml/cmH2O。盆底电生理检查示,39例体感诱发电位(SEP)正常,19例异常,33例未检测到;39例球海绵体反射(BCR)正常,23例异常,29例未检测到。体验期末重新评估,以下至少一项获得>50%的改善,定义为体验治疗有效:24 h排尿次数、次均排尿量、尿急程度、24 h漏尿量、残余尿量。体验治疗有效者,行脉冲发生器永久植入术。对于体验治疗后上述评估指标改善未>50%的患者,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达到患者预期,也进行了永久植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NM体验期治疗是否有效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组91例体验期治疗(18.7±6.7)d。体验期末43例(43/60,71.7%)储尿期症状至少一项指标获得>50%的改善;21例(21/78,26.9%)排尿期症状获得>50%的改善;NBDS评分下降至3(0,8)分(P<0.05)。19例复查影像尿动力学,MCC从术前173.0(98.0,326.0)ml增加至300.0(201.0,386.0)ml(P<0.05),Pdetmax从术前40.0(27.0,84.0)cmH2O下降至22.0(15.0,60.0)cmH2O(P<0.05),膀胱顺应性从术前6.84(3.75,11.79)ml/cmH2O增加至19.23(4.95,32.00)ml/cmH2O(P<0.05)。体验期末,91例中50例(54.9%)治疗有效,其中45例选择永久脉冲发生器植入;另有9例评估指标改善未超过50%,也进行了永久植入术。永久植入术后中位随访25.5(11.5,60.5)个月。4例疗效丧失,2例出现输尿管2级反流,1例行膀胱扩大成形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尿潴留症状是患者体验期治疗无效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SNM不仅能改善NB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也能改善尿动力学指标和肠道功能。体验治疗前仅有慢性尿潴留症状的患者体验治疗有效率低。

  • 标签: 骶神经调控 神经源性膀胱 疗效 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