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定献血点与流动献血的全血采集人群结构,为招募及采集低危固定献血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市2015年固定献血点与流动献血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及献血量等。结果在我市无偿献血的人群中,流动献血献血者以18~35岁人群为主,固定献血点捐献全血者以36~60岁人群为主;在两种献血点捐献全血者,男性多于女性;中小学历献血者多于中专以上学历者;流动献血的复检淘汰率高于固定献血点。结论在我市血液采集中,以流动献血采血为主,以18~35岁、男性及中小学学历者为无偿献血人群主体,应注重优化流动献血的采血方式,以提高血液采集数量与质量。

  • 标签: 流动献血库 固定献血点 全血 人群结构
  • 简介:摘要街头血液采集是采供血机构血液采集的重要方式,为方便献血者,提高街头血液采集量,流动献血成为开展街头血液采集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受献血环境因素的限制,献血者安全、血液质量安全受到挑战。本文就针对血液采集环境、工作人员的服务、环境及空气消毒措施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献血质量管理,以达到确保献血者的安全,提升血液质量的目标。

  • 标签: 特殊条件献血车 质量管理措施 血液采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街头献血进行丙肝抗体筛查的过程中,使用胶体金法筛查的效果。方法针对街头献血完成采血的100例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丙肝抗体筛查,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100例血液样本进行胶体金法筛查,并归为观察组;两组共200例样本均为我单位于2015年2月到2016年6月间采集。结果针对性比较两组检测的阳性率发现,观察组阳性率4.0%相对较高(其中对照组为3.0%),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比较两组检测所用的时间发现,观察组23.26±3.24分钟明显较短(对照组为113.95±4.28分钟),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肝抗体经胶体金法筛查应用于街头献血效果分析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检验灵敏性,同时能够有效缩短检验所用的时间,因此值得借鉴和使用。

  • 标签: 丙肝抗体 胶体金法 筛查 街头献血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献血心理的情况,找到行之有效的宣传招募方法。方法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0月之间,采选我站自制心理调查问卷,发放给在我站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随机抽取300份心理调查问卷,研究分析献血献血的心理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后,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男性与女性性别比较差异不大,同时满足P>0.05,无统计学意义。献血者年龄在18~35岁之间的和年龄在36~55岁之间的两个年龄段对比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爱心奉献心理的无偿捐献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健康投资心理与免费体检心理。占比较小的为防病心理以及尝试心理,占比最小的为隐匿心理,各项心理情况对比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18~35岁年龄段的献血者进行爱心、奉献精神宣教,可以更容易让人加入到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队伍中来。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心理 调查 招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献血心理状态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保证献血者的正常心理状态。方法对720名不同献血心理的献血者,包括无偿型、体检型、储蓄型三类,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三种献血心理状态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显著性差异,奉献心理出现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心理状态。结论恰当调整献血献血前心理状态有利于减少献血不适,减少献血者的心理畏惧感。

  • 标签: 献血者 献血不良反应 献血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9月初次献血者中选取20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并于2017年1-9月选取200例初次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对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对象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干预前后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结果①经比较,观察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1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0%,其护理满意度为8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者实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和献血服务的质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初次献血者 心理护理干预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献血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其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献血者200例,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10月,根据其献血时间的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献血中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献血中则接受心理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献血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接受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将其献血反应几率降低,提高其献血满意度,意义重大。

  • 标签: 心理护理 献血者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且提出有效措施,以提高献血质量。方法选取我站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所接收的331例无偿献血且发生不良反应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258例轻度不良反应,63例中度反应,10例重度反应;导致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210例心理或精神因素、50例睡眠因素、23例饮食因素、23例环境因素以及25例采血人员因素。结论诸多因素可导致无偿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献血者本身的心理或精神状况;对此,因采取各种措施,如对献血者实施心理疏导,以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积极性。方法研究解放军西安血站2014年至2015年无偿献血者数据,分析献血者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的心理动机,有针对性提高无偿献血过程中的护理质量等。结果通过提高无偿献血过程中的护理质量等,提高了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比率。结论在献血者招募中,提高护理质量等因素可提高献血者进行再次献血的几率,持续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 标签: 无偿献血 护理质量 固定献血者
  • 简介:摘要采血前的心理疏导、采血中主动积极的与献血者交流沟通、采血后递上一杯饮料,并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与其攀谈,分散注意力消除其紧张心理,同时工作人员的整洁仪表、和蔼的态度、礼貌的用语、良好的心理暗示均可顺利完成采血任务,减少和降低献血反应率。

  • 标签: 献血 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及相关策略。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献血中出现不良反应的123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探讨其出现不良反应的诱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在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中,精神紧张为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占56.9%,其次为空腹或饥饿(18.7%)、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11.4%)、晕针晕血(5.7%)、环境因素(3.3%)、采血技术原因(3.3%)。以全身表现为主的B类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则主要为精神紧张、空腹、饥饿、睡眠不足、疲劳过度、晕针晕血等因素;精神紧张也是B类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且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精神紧张等精神因素引起,需要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特别是血液生理知识、消除献血紧张恐惧心理;为献血者提供舒适温馨的献血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穿刺采血技能、提高医护人员接待和护理服务水平,来缓减献血者的精神紧张,达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献血的目的。

  • 标签: 献血 不良反应 诱因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进行影响探讨,也就是说,早期的护理干预可以给血站献血献血。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3月某固定献血点的无偿献血者900名。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外一组是实验组,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全血捐献的时候,对照组所使用的护理方法是传统所使用的常规护理,对进行献血之前的实验组所使用的护理方法是早期护理干预,确保献血过程中的常规基础护理,然后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总结对照组以及实验组的具体情况情况,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献血之后的反应发生概率以及两组献血者满意程度。结果对照组献血反应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为2.44%,实验组为0.67%。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程度相比较对照组来说较高,实验组满意几率是98%,对照组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发现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通过早期护理干预有效地减少了献血反应,在推广和应用上具备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无偿献血 献血反应 降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2月,随机选取血站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血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献血者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行心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献血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偏低、嘴唇及全身发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行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献血反应情况,推荐推广。

  • 标签: 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 心理护理 常规护理 献血反应
  • 简介:摘要血源已成为采供血链条中的重中之重,献血回访制度作为一种对献血者的人文关怀纳入到工作程序中,为发展成固定献血者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

  • 标签: 献血者回访 操作规程 程序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措施,解决无偿献血面临的困难,确保血液供需局面。方法对柳州市2005-2010年献血人次、献血量、临床用血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人数和献血量逐年上升,临床用血量逐年递增,血液采集困难越来越多,工作人员压力越来越大。结论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指导临床合理用血,以保证临床血液供应。

  • 标签: 无偿献血 招募困难 措施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已有十八年,公民的献血意识日益增强,献血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作为一名采血人员,深知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在采血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献血者的性别、背景以及文化层次不同,其心理状态的差别也是很大的,那么做好献血者的心理疏导是采血过程的关键环节。对献血者不同心理,有针对性地在不同的时间给予适时、适当的心理疏导,使每一位献血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完成献血

  • 标签: 献血前 后的心理疏导
  • 简介:(毕节地区中心血站贵州毕节551700)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献血反应的情况。方法对2009年1~12月的13853例无偿献血者进行一般护理,为对照组;对2010年1~12月的16378例无偿献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73%(119/16378),对照组为2.30%(318/138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消除或缓解其恐惧、紧张情绪,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无偿献血 献血反应 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11资料与方法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18~50岁)无偿献血人员首次献血前后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电话回访测试记录方式,对106名首次献血者和106名多次献血者进行SCL-90有意义清单的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调查人员首次献血后的心理状态可分为3种:(1)健康状态;(2)不良状态;(3)心理障碍;不良心理表现为怕痛,担心献血后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无偿献血服务和技术操作要切实做到自然、热情、周到、可信。

  • 标签: 无偿献血 心理 服务 无偿献血人员 首次 心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现有的各种宣传方式持续带动市民的献血热情。方法分析厦门市无偿献血宣传具体案例达到的效果,判断无偿献血宣传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广泛宣传,扩大献血宣传知晓率,目前厦门城市居民对无偿献血知晓率超过85%、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在校青少年达到95%以上。结论无偿献血宣传需要依托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以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障临床用血需要和用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 宣传 新媒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在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方法从2016年5月-7月献血者中随机抽取实施常规交谈的850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心理干预的850人作为观察组,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6/850),对照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34/850),有差别,P<0.05。结论给予献血者心理干预能消除不良心理,预防不良反应,保障献血者生命,壮大献血队伍,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干预 献血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