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主办,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乳腺病(广州)论坛暨2015年乳腺癌峰会,拟定于2015年8月14至16日在广州隆重举行。

  • 标签: 乳腺癌 乳腺病 中国 广州 论坛 妇幼保健院
  • 简介:所谓精准医疗,盖以基因组测序为基础,凭借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等工具,以实现针对疾病的个体化医疗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1]。今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在肿瘤、糖尿病、囊性纤维化这3类疾病中先行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球范围的研讨与争议。就目前而言,所谓精准尚是我们的美好愿景,距临床实践的转化尚需艰难摸索和努力。

  • 标签: 胃癌 结直肠癌 精准医学
  • 简介: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指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可缩小瘤体,使肿瘤降期以手术根治或保乳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并可减少术中微小转移,同时其也是最好的体内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为以后的辅助治疗提供借鉴。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以HER2阳性表达为特征,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并发生远处转移,化疗效果差,预后也较差。有研究对222例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行化疗,结果显示曲妥珠单抗与多种化疗药物联用均可显著提高有效率[1]。现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1例乳腺癌患者采用TCH(多西他赛75mg/m2,卡铂AUC(areaundertheconcentrationcurves)6mg/kg,赫赛汀首剂8mg/kg,第2周期为6mg/kg)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降期行保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TCH方案 新辅助化疗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乳腺癌
  • 简介:壶腹区恶性肿瘤主要是指起源于胰头部、Vater壶腹、下段胆总管及十二指肠黏膜的肿瘤组织。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常见的是胰头癌。2008年约有37900例诊断为胰腺癌,其中34300例死于此疾病[1]。与其他壶腹区恶性肿瘤相比,胰头癌恶性程度较高,5年生存率较低,约有20%的患者可行潜在性根治性手术切除,但5年生存率均不超过5%[2]。Vater壶腹组织来源的肿瘤约占壶腹区恶性肿瘤的6%~20%,其愈后相对较好[3]。下段胆管癌为第三常见壶腹区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所得肿瘤标本切缘阴性率约为67%~90%,5年生存率能达到24%~28%。十二指肠癌与其他几种壶腹区恶性肿瘤相比,出现相对较少。总体而言,患者生存情况不乐观。

  • 标签: 恶性肿瘤 壶腹区 VATER壶腹 根治性手术切除 5年生存率 十二指肠黏膜
  • 简介:1临床资料女性,54岁,因“体检发现右乳成簇细小钙化4d”入院。体检:双乳、双腋窝、甲状腺及双颈侧区未见明显异常。乳腺钼靶示:右乳外上见较多成簇细小钙化。乳腺彩超:双乳腺增生。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右叶可见一异常回声,大小约11mm×6mm,边界可见,形态较规则,以低回声为主,内回声不均质,其内见较多团状及粗大强回声伴声影,加彩后其内见条状血流信号;进一步行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提示甲状腺癌不能除外。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右乳钼靶导丝定位下钙化灶切除活检+甲状腺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示:右乳腺组织增生活跃,原位癌不能除外,需待术后石蜡病检确诊;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遂行双侧甲状腺全切+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后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检测中心诊断: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右乳原位癌(导管内癌)。补行右乳单纯乳房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可,顺利出院,长期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优甲乐,150μg,qd),门诊定期随访。

  • 标签: 乳腺原位癌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 简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DFSP)是发生于真皮和皮下间叶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多发生于真皮。Darier和Ferrand于1924年首次报道DFSP[1],其可发生于身体上任何部位的皮肤,但以躯干和四肢最为常见,而发生于乳腺皮肤者实属罕见。对于DFSP的治疗,外科手术完全切除是必要的,但在切除的具体范围上还没有达成共识[1]。NCCN指南推荐应用扩大切除或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物进行完全的切除,达到阴性切缘为2~4cm,是治疗的最佳选择[2]。本文报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14年4月收治的1例乳腺DFSP患者,并分别检索国内文献报道的较完整的临床资料12例,对DFSP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乳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简介:上海地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中,超过40%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其中以胃癌和结直肠癌最为常见。胃癌是中国人群第2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发病数的12.67%[2]。过去40年来,与世界多数国家一样,我国主要肿瘤登记点的胃癌年龄标化发病率都呈下降趋势[3],而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第3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数的10.30%,

  • 标签: 胃肠肿瘤 预防 流行病学
  • 简介:2013年《科学》杂志提出了6个当年最值得关注的科学领域进展,其中之一便是单细胞测序。如果将成千上万个细胞一起进行研究,就会模糊对细胞之间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认识。一般认为,当研究深入到单细胞层面时,研究者可能失去对整个系统的把控,但如果在整个系统中挑选多个单细胞进行研究,则可能重建出整个系统,并能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单细胞测序 肿瘤 转录组异质性
  • 简介:消化系统空腔脏器的恶性肿瘤肿瘤炎性反应干扰营养代谢外,直接导致进食障碍、消化不良、吸收不足等,因此患者营养不良(本文主要指营养不足,下同)尤为多见,不仅发生率高、对机体危害大,对各类抗肿瘤治疗的影响也最为严重。随着营养肿瘤学理念的建立,以及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规范和普及,营养支持在胃肠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日益彰显,临床及基础研究活跃,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概述如下。

  • 标签: 胃肠肿瘤 营养支持 综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点及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22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周围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发病年龄30(24~4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肿块18例(81.8%)、脓肿20例(90.9%)、窦道15例(68.2%)、3者均有者9例(40.9%)。曾行脓肿切开引流6例,行肿物切除2例,8例术后均复发。所有患者均抗分枝杆菌治疗,疗程3~16个月,11例(50.0%)患者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7例(31.8%)病情明显好转,继续药物治疗,随访中;2例(9.0%)肿块缩小至2cm,准备手术切除;2例(9.0%)失访。结论抗分枝杆菌治疗难治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效果好,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可避免行乳房全切除术。

  • 标签: 乳腺炎 抗分枝杆菌 药物疗法
  • 简介:1病史介绍患者,女,57岁,因发现左乳肿物4+月就诊于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9月20日),行左乳肿物穿刺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II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2,HER2)(+++),原位免疫荧光杂交(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查示扩增,Ki6740%。

  • 标签: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转移灶 激素受体 HER2受体
  • 简介:目的:总结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papilloma,I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84例(130个病灶)无乳头溢液症状的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共130个病灶,年龄段主要分布于30~50岁,病灶长径≤10mm113个(86.92%),病灶位置距离乳头≤20mm84个(64.42%);病理诊断IP合并腺病57个,IP合并纤维囊性腺病43个,IP合并纤维腺瘤48个,IP伴导管上皮增生14个,IP伴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2个。随访3~36个月,复发5例,其中4例为IP,1例为导管原位癌。结论无乳头溢液的IP多无典型临床症状,超声检查可有不典型阳性发现,术前诊断符合率低,可积极手术活检。多发性及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IP患者术后有一定复发率,应密切随访。

  • 标签: 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头溢液 超声检查
  • 简介:肿瘤的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毛细血管生长以及在肿瘤中建立血液循环的过程。肿瘤组织中大量的新生血管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如能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肿瘤可因缺乏血供而缩小或消退。此后,抗血管生成治疗从调节肿瘤血管生成过程、阻断或抗血管生成、干扰或改变肿瘤血管生成的微环境等多个角度,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抗血管生成 胃癌 结直肠癌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对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术前且未经治疗的DCE-MEI影像资料,据药物动力学模型获得病灶的对比剂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Ve)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卵巢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并对DCE-MRI参数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与MMP-2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卵巢恶性肿瘤Ktrans与Ve均值亦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Ve与VEGF、MMP-2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DCE-MRI能够无创在体评价卵巢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情况,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 卵巢肿瘤 血管生成 侵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模拟CO2气腔对MDA-MB-23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人工气腔,MDA-MB-231细胞在7mmHg(1mmHg=0.133kPa)的CO2分压下暴露l、2及4h,在处理后0、24、48及72h,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MMP-2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VCAM-1、ICAM-1表达。缺氧组选用0mmHg的氦气(1h)。对照组为常规培养条件。结果1、2及4h的CO2组处理后0h时MMP-2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F=15.045,P<0.05);2h的CO2组处理后24h时MMP-2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1、4h的CO2组(F=5.976,P<0.05)。1、2及4h的CO2组处理后0、24h时V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F1=18.321,F2=20.443,P<0.05);4h的CO2组处理后72h时VCAM-1的表达显著低于1、2h的CO2组(F=15.045,P<0.05)。缺氧组和1、2及4h的CO2组处理后0h时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2h的CO2组表达又高于1、4h的CO2组(F=73.765,P<0.05);2、4h的CO2组处理后24h时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h的CO2组(F=46.322,P<0.05);2h的CO2组处理后48h时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4h的CO2组(F=22.315,P<0.05)。结论模拟7mmHg的CO2气腔可使MDA-MB-231细胞MMP-2、VCAM-1、ICAM-1的表达增高,乳腔镜CO2气腔可能对乳腺癌细胞的转移具有一定影响力。

  • 标签: 乳腺肿瘤 二氧化碳气压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细胞黏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