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应用自膨式/球囊扩张式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有症状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95%。结果1例术中发生同侧脑梗塞,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

  • 标签: 脑卒中 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狭窄的血压变化规律,以及其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2月收治老年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62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两组24h动态血压、血压节律,以及观察组不同血压节律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观察组24h平均收缩压、24h脉压差、白天脉压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脉压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杓型节律比例(78.3%,48/62)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1/58;P〈0.05);观察组非杓型节律的脑卒中发生率(57.4%,27/48)明显高于杓型节律(23.1%,3/14;P〈0.05)。结论老年颈内动脉狭窄昼夜血压的非杓型节律比例升高,而对应的脑卒中发生率也增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老年人 血压 脑卒中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颈部搏动性包块伴有转颈时疼痛感3d,于2015年6月29日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口服硝苯地平控制血压效果满意。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颌下可扪及一搏动性包块,搏动与心律同步,大小约3.0cm×3.0cm,边界清楚,质韧,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

  • 标签: 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动脉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经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狭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蜂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与脉动指数(PI),并重点观察患者血管反应性情况。结果(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多普勒超声诊断,其中26例动脉狭窄,轻度11例、中度10例、轻度5例,另有11例患者无动脉狭窄或闭塞;(2)动脉狭窄轻、中度患者血管反应性低于无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Vs、Vm、Vd与RI、PI与无动脉狭窄患者基本相近,不过动脉狭窄重度患者血管反应性、Vs、Vm、PI等与无动脉狭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多普勒超声为动脉狭窄的有效诊断手段,与MRA相关性较好,二者彼此取长补短,可增强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未破裂动脉瘤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2%。而随着CTA的广泛使用,以及CTA检查对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良好的显示,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而当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狭窄时,其治疗方式及预后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合并颈动脉狭窄动脉瘤患者,其治疗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颈动脉狭窄治疗会诱发动脉瘤破裂,而动脉瘤治疗可能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其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可能大大增加。本研究对合并颈动脉闭塞以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发病率进行回顾,并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 标签: 未破裂动脉瘤,颈动脉疾病,治疗
  • 简介:1病历介绍现病史:男,59岁,以“间断头痛、头昏1周,再发伴发作性意识丧失1次”之代诉于2015年12月25日入院。发病前1周,患者无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头昏,站立不稳,持续数十秒钟自行恢复。1天前再次出现头痛、头昏,伴有意识丧失倒地,持续10余分钟后神志清醒。醒后仍感持续头痛。当地医院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转诊至我院。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肝素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多普勒超声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70例,将有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体征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无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体征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采用经多普勒超声检测头颈部的侧支循环通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0例患者中65例(92.86)前交通动脉侧支开放,有36例(51.43)后交通通脉侧支开放,有18例(25.71)颈动脉颈内动脉侧支开放;70例患者中未发现侧支循环的有3例,建立了1个侧支循环通路的有27例,建立了2个侧支循环通路的有32例,建立了3个侧支循环通路的有8例。结论经多普勒超声可以直观的了解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充分,以及侧支循环通路的建立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内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 代偿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微栓子是指血流中通过的除正常红细胞以外的成分,是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动脉栓塞的原因,其存在说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对微栓子进行监测,可为预防卒中提供治疗决策。笔者对经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监测与分水岭梗死、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价值等综述如下。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颈动脉狭窄 微栓子 缺血性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洼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4-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前交通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内各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病变(WML)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2例,女157例,平均年龄(66.2±7.9)岁。采用头颅MRI评估有无WML并进行分组:WML组164例、无WML组115例。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内血管造影检查,并参照症状性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方法评估动脉狭窄率(管径狭窄率≥50%诊断成立)。logistic回归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内各动脉狭窄与WML发生的关系。结果27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动脉狭窄68例(24.3%),其中WML组有51例、无WML组有17例。与无WML组患者比较,WML组平均年龄更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动脉狭窄患病率更高(P值均〈0.05)。WML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5%(27/164),较无WML组的7.0%(8/115)更高(χ^2=5.568,P〈0.05)。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WML发生风险有关(OR=2.13,95%CI1.18~3.25,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能是促进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病变 大脑中动脉 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经多普勒彩色超声及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CA)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手术前后对照性分析,并评估脑血流灌注改善及认知功能改善的一致性。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超声诊断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无症状患者72例,分别对患者术前进行蒙特利尔评估量表测评,同时对患者行经多普勒检查以观测大脑前循环大脑中动脉(MCA),记录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22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3个月内于上级医院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3个月对患者再测评。对比分析MoCA评分改善情况,MCA血流速度及PI改善情况。结果(1)MCA术前血流速度(43±7cm/s)对比术后血流速度(93±6cm/s),P<0.01;(2)MCA术前(PI0.68±0.12)对比术后(PI0.98±0.13),P<0.01;(3)MoCA评分术前(22.6±2.9分)对比术后(27.4±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不仅造成大脑前循环灌注减低,同时也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支架术后两者均明显改善。两者具有相关一直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支架 脑血流灌注 搏动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40例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治愈率显著高于开颅夹闭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适合用于治疗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患者,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与头颈部CTA在内外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可疑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并同时行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头颈部CTA与颈超联合TCD检查对内外动脉狭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颈超联合TCD检查在内外动脉狭窄检查中的敏感性为78.3%;准确性为74.6%。头颈部CTA在内外动脉狭窄检查中的敏感性为88.3%;准确性为88.1%。结论颈超联合TCD适合可疑动脉狭窄患者的筛查,头颈部CTA则适合筛查结果阳性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及介入前血管评估。

  • 标签: 头颈部CTA 颈部血管彩超 TCD DSA 动脉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既往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21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左侧颈动脉狭窄、右侧颈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亚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亚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双侧颈动脉狭窄较单侧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具有相关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更具有正相关性。②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