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内段血管狭窄的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内动脉内段血管狭窄患者共80例进行研究,选取日期2018年5月-2019年5月,所有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对比80例患者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与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结果 CT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率为97.50%,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为85.00%,CT血管造影优于磁共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相较于磁共振的检查方法,在诊断颈内动脉内段血管狭窄过程中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 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鼻出血 颅底 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栓塞,治疗性
  • 简介:摘要自从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Graves病与烟雾病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介导的因果致病关系后,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甲状腺抗体异常可影响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文章对甲状腺自身抗体与动脉狭窄的关系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脑动脉疾病 缩窄,病理性 自身抗体 甲状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治疗内外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内外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瘤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1个、后循环动脉瘤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瘤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所有动脉瘤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内外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硬化 颅内外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于动脉狭窄的患有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间接受治疗的动脉狭窄的患有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共计11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总结统计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①所有的患者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均非常顺利,成功率高达100%;②术前造影结果和术后即刻的造影结果相比,差异明显((P<0.05));③对于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70%;④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血管狭窄以及变异的概率为44.35%((51/115))。结论::对于动脉狭窄的患有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实施血管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动脉狭窄的情况,患者的Willis 环不完整概率高,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不正常,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受到其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42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神经内科、2名影像科高资历医师组成血管狭窄评估小组,采用盲法阅片对狭窄动脉及侧支循环进行评定。通过经多普勒(TCD),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采取改良 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依据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部位,将血流代偿模式分为4型。观察入组患者的狭窄/闭塞侧支循环代偿模式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48~82(61±8)岁。启动侧支循环途径:前交通动脉侧支、后交通动脉侧支、眼动脉侧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侧支、脉络膜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侧支循环、颈动脉-颈内动脉C4段侧支循环、胼周动脉吻合侧支、硬脑膜-软脑膜侧支、新生血管。Ⅰ型双侧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闭塞20例(47.6%);Ⅱ型双侧颈内动脉C2段至C6段眼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闭塞5例(11.9%);Ⅲ型双侧颈内动脉C6段眼动脉发出后重度狭窄/闭塞2例(4.8%);Ⅳ型混合型15例(35.7%)。结论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侧支循环途径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探讨其侧支循环代偿模式分型,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分析病变特点及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OR=0.44,95% CI:0.21~0.88,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OR=1.79,95% CI:1.22~2.01,P<0.01)、房颤(OR=1.57,95% CI:1.01~1.98,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OR=0.44,95% CI:0.21~0.88,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OR=1.79,95% CI:1.22~2.01,P<0.01)、房颤(OR=1.57,95% CI:1.01~1.98,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例面底大金属异物击入损伤颈内动脉岩段(C2段)的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异物侧颈内动脉内段血流完全中断,经手术探查发现异物导致颈内动脉岩段管壁破裂并长段血栓形成,以钛夹夹闭颈内动脉远心端,经颈部结扎颈内动脉近心端后,安全取出异物。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颈动脉支架治疗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植入,出现血管痉挛1例,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2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2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后得到改善,未遗留严重后果。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前充分准备,熟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及时实施护理干预,术中良好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垂体腺瘤2例,恶性软骨肉瘤1例,鼻咽癌1例。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侵犯部位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分别采用经Dolenc入路切除肿瘤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例)、扩大中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Ⅰ型搭桥术(3例)、扩大中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 Ⅲ型搭桥术(2例)、Dolenc入路或扩大中底入路肿瘤切除并联合原位血管直接吻合术(2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脑缺血及肿瘤有无复发等。结果10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术后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吻合血管通畅,2例因术后昏迷未行DSA或CTA检查。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ICA破裂出血的鼻咽癌患者仅行血管搭桥术,未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脑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面瘫,于3个月后恢复;1例累及两侧海绵窦斜坡的脑膜瘤患者一期行血管重建联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顺利,但因二期对侧肿瘤切除术后昏迷,自动出院;1例术后15 d因呼吸衰竭死亡。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缺血,其中6例行DSA或CTA复查,显示5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部分狭窄。1例恶性软骨肉瘤术后5个月复发,1例脊索型脑膜瘤术后1年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累及ICA的底肿瘤,根据脑血流代偿情况、肿瘤位置及ICA受累程度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术,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 标签: 颅底肿瘤 颈内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垂体腺瘤2例,恶性软骨肉瘤1例,鼻咽癌1例。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侵犯部位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分别采用经Dolenc入路切除肿瘤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例)、扩大中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Ⅰ型搭桥术(3例)、扩大中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 Ⅲ型搭桥术(2例)、Dolenc入路或扩大中底入路肿瘤切除并联合原位血管直接吻合术(2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脑缺血及肿瘤有无复发等。结果10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术后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吻合血管通畅,2例因术后昏迷未行DSA或CTA检查。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ICA破裂出血的鼻咽癌患者仅行血管搭桥术,未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脑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面瘫,于3个月后恢复;1例累及两侧海绵窦斜坡的脑膜瘤患者一期行血管重建联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顺利,但因二期对侧肿瘤切除术后昏迷,自动出院;1例术后15 d因呼吸衰竭死亡。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缺血,其中6例行DSA或CTA复查,显示5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部分狭窄。1例恶性软骨肉瘤术后5个月复发,1例脊索型脑膜瘤术后1年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累及ICA的底肿瘤,根据脑血流代偿情况、肿瘤位置及ICA受累程度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术,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 标签: 颅底肿瘤 颈内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应用中经多普勒超声(TCD)的价值。方法:对象以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设为参照组,时间以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为起止。2组对象均接受TCD检查。对比2组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狭窄者TCD结果。结果:2组间及不同狭窄程度者对比Vm、Vs的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中应用TCD的价值较高,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可做进一步推广研究。

  • 标签: 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颈动脉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术、颈动脉包裹术、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及腔内修复动脉瘤术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术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外段动脉瘤(ECA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动脉局部扩张病变,其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结扎术、颈动脉包裹术、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及腔内修复动脉瘤术等。2019年8月和10月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神经外科收治2例颈内动脉外段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瘤切除术和手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CD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脑梗死患者,共80例患者入选,选取时间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并采用CT血管造影(CT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TCD)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以CT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同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诊断结果,与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结果:CTA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91.25%、95.00%、93.75%、92.50%,TCD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分别为88.75%、92.50%、90.00%、90.00%;CTA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分别为43.75%、30.00%、26.25%,TCD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分别为46.25%、25.00%、28.75%,诊断结果基本符合CT血管造影金标准,数据结果差异性不明显,不具备比较分析意义(P>0.05)。结论:TCD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狭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诊断结果基本符合金标准,并且有助于提升内前循狭窄颈内动脉外段狭窄、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检出率,对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TCD 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彩超诊断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均接受血管彩超检查,并以神经内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的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动脉斑块情况;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准确率;对血管彩超诊断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诊断价值分析。结果:见下面分析。结论:在中风患者中采取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以血管狭窄为主,男性血管狭窄率高于女性,颈内动脉狭窄率最高,血管狭窄的分布随年龄、性别变化不同。

  • 标签: 血管彩超诊断 中风患者 颈动脉颅外病变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瘤。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瘤,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载瘤段血管狭窄率为70%~90%,中位数为70%。根据载瘤段血管狭窄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关系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12个、Ⅱ级2个,术后载瘤血管残余狭窄率20%~30%,中位数为25%。术后3个月14例患者mRS评分0分12例、2分1例、3分1例。11例患者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45(6~10)个月,DSA示Raymond Ⅰ级10例、RaymondⅡ级1例,1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结论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病变复杂,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动脉瘤栓塞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还需大样本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载瘤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及动脉狭窄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进行探究,旨在为其后续诊治方法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经颈动脉内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硬化、动脉狭窄程度,以颈动脉中膜厚度数值为依据,将患者进行分组:A组(内膜正常,19例)、B组(内膜增厚,23例)、C组(斑块,26例)、D组(狭窄,10例),另外,依照动脉有无狭窄状况再次将患者分为甲组(无狭窄,59例)、乙组(狭窄,19例),现分析、比较各组血清尿酸水平变化。结果 A组、B组、C组、D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乙组血清尿酸水平(517.21±63.09) mol/L高于甲组(401.13±55.01) mol/(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呈正相关,所以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即可判断患者病情状况,以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硬化 颅内动脉狭窄 血清尿酸水平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用于侵犯岩骨段颈内动脉底巨大肿瘤的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底肿物行联合颞下窝进路并重建高位颈内动脉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27~55岁。结果5例患者中3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颈动脉瘤,1例为腺样囊性癌复发;肿物中位横截面积为60 mm×51 mm(范围:28 mm×22 mm~72 mm×58 mm)。所有病例均使用联合颞下窝进路和颈内动脉重建的术式完整切除肿物。术中中位出血量为1 000 ml(范围:600~2 500 ml)。3例患者术后无暂时或长期脑血管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由于脑血管栓塞出现偏瘫。除了复发性腺样囊性癌患者术中切除面神经,其余患者面神经功能均在术后3~12个月内恢复为House-Brackmann分级Ⅰ~Ⅱ级。术后5例患者均规律随访36个月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于侵犯高位颈内动脉且无法与动脉分离的侧底肿瘤,颞下窝进路联合颈内动脉重建可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

  • 标签: 颅底肿瘤 耳外科手术 颞下窝进路 颈内动脉 血管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