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5例,年龄(56±8.7)岁(范围:41~76岁)。患者均施行CEE,术前行颈部CTA及彩超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阻断颈动脉时间。随访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手术时间为(90±27.9)min,术中阻断颈动脉时间为(12±3.1)min,手术出血量为(60±30.6)ml,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颈部血肿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6、12个月颈动脉狭窄<50%各1例及3例;术后12个月再狭窄≥50%为1例;术后18个月再狭窄<50%为4例。术后第1天MoC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4.7)分比(21.7±2.7)分,t=4.65,P<0.001],术后MMSE评分虽然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5±3.76)分比(24.41±2.2)分,t=1.72,P=0.086]。结论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 再狭窄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由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入院后3 d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对不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不同斑块形态的检出率,并对超声检查和DSA检查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检出率为78.95%,中度狭窄检出率为58.33%,重度狭窄检出率为68.00%,闭塞检出率为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低回声斑块检出率为90.00%,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为87.50%,强回声斑块检出率为88.2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DSA检查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检测中的Kappa检验值分别为0.558、0.82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颈内动脉斑块形态变化有良好应用价值,对狭窄程度检出准确率相对较低。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超声 狭窄程度 斑块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度怀疑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147例,对患者进行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进行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结果以CTA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分析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对左侧椎动脉诊断灵敏度86.42%、特异度89.39%、阳性预测值90.91%、阴性预测值84.29%;对右侧椎动脉诊断灵敏度80.26%、特异度90.14%、阳性预测值89.71%、阴性预测值81.01%;对基底动脉诊断灵敏度81.69%、特异度93.42%、阳性预测值92.06%、阴性预测值84.52%。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对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360、-0.851、-0.828,均P>0.05)。结论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筛查手段,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检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基底动脉 椎动脉 颈动脉 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根据载瘤动脉的直径和累及病变血管的长度选择合适尺寸的Willis覆膜支架。术后对所有患者常规行头颅Dyna-CT复查和支架重建。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同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判断患者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均一次性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另3例置入Willis覆膜支架后存在"内漏",其中1例行1次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术后连续1~2个月辅助压迫病变侧颈动脉。术后即刻DSA显示,所有患者的血管重建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术后1例患者因重型颅脑创伤死亡,其余14例术后复查Dyna-CT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4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4±1.6)个月(3.0~8.0个月)。术后3个月,14例患者的mRS评分为,1~2分10例,3分4例。随访期间,1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至末次随访均未复发,其中2例存在"内漏"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随访时"内漏"消失。结论初步推测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内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可能是理想材料之一。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Willis环作为一级侧支在发生脑动脉狭窄时会导致脑血流的重新分配,完整的Willis环可起到代偿作用,从而维持脑灌注,减少梗死体积,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既往关于Willis环与脑动脉狭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脉狭窄,关于Willis环变异与动脉血流的关系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Willis环解剖变异及生理功能进行回顾,重点对Willis环变异对动脉狭窄血流分布的影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评估方法。

  • 标签: Willis环 颅内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 :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治疗症状性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选择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和后循环ASPECTS(posterior circulation ASPECTS,pc-ASPECTS)评分均为10分的患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MSE)、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oCA)和多维心理评估系统对30例前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前循环组)和23例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后循环组)和53例无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时间定向力[对照组:5.00(5.00,10.00)分,前循环组:5.00(5.00,5.00)分,后循环组:5.00(5.00,5.00)分]、注意力[对照组:6.00(5.00,6.00)分,前循环组:5.00(4.00,6.00)分,后循环组:5.00(4.00,6.00)分]、词语辨析测验[对照组:70.00(60.00,82.00)分,前循环组:48.00(20.50,67.50)分,后循环组:53.50(33.25,75.25)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前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记忆[对照组:3.00(2.00,3.00)分,前循环组:2.00(1.00,3.00)分]、MMSE[对照组:29.00(28.00,30.00)分,前循环组:28.00(26.75,29.00)分]、简单数字计算[对照组:72.00(53.50,85.50)分,前循环组:53.50(37.00,73.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视空间执行功能[对照组:4.00(3.00,5.00)分,后循环组:3.00(2.00,4.00)分]、数字序列推理[对照组:74.50(51.50,83.00)分,后循环组:42.00(28.00,70.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测验评分[对照组:77.50(51.75,89.00)分,前循环组:56.50(34.00,72.50)分,后循环组:31.00(18.50,58.00)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前、后循环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不同种类的认知功能损害。本研究可为临床对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早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和康复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心理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存在颈内动脉内段病变,依据头颈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者44例纳入狭窄组,颈内动脉闭塞者16例纳入闭塞组。检测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血流量(BFV)、血管内径(D)、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血流峰值(PSV),并分析其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健侧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侧D及PSV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相比,两组患侧RI较高,BFV及EDV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狭窄组相比,闭塞组患侧RI较高,BFV及EDV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RI、BFV、EDV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P<0.05),得到Logistic回归方程:Y=-7.398+7.928X1-0.010X2-0.439X3。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颈总动脉RI、BFV及EDV有关,可作为颈内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颈总动脉 血流动力学参数 颈内动脉狭窄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背景和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症状性内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2012年经血管内治疗的30例症状性、内后循环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发症、影像学和随访资料。所有存活的患者都接受了电话随访,以获取他们当前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30例患者中有24例为内椎动脉狭窄,6例为基底动脉狭窄。其中10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治疗,13例行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还有5例患者同时行支架植入和PTA治疗。另有2例患者手术失败。术后死亡患者1例(3.3%),卒中患者2例(6.6%),1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者(6.7%)出现无症状并发症(夹层和假性动脉瘤)。本研究的中位数临床随访时间为7年。在29例术后存活患者中,有6例死于其他无关因素。有3例患者(10%)出现卒中复发,2例(6.7%)为短暂性后循环缺血发作。2例患者出现继发性大脑中动脉卒中。5例患者(16.7%)再次出现动脉狭窄,其中3例为(10%)手术的动脉血管闭塞。有6例患者接受了二次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10%)行PTA治疗,另3例(10%)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当前的mRS评分结果为:9例mRS评分为0分,8例mRS评分为1分, 4例mRS评分为2分,1例mRS评分为4分。结论通过长期随访发现,高危症状性内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卒中复发率较低。选择合适的内椎动脉狭窄患者并予以血管内治疗可能使其获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患者血压、排尿的管理,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 1例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的患者,通过充分作好预见性准备,及时发现术前、术中、术后患者血压的变化,把握给药时机,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血管并发症;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床上排尿功能训练,术后及时发现患者有无排尿困难,避免因排尿困难引起患者术后血压升高,导致高灌注。结果:通过良好的管理措施,因发现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病人损伤小,痛苦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椎动脉狭窄合并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压的管理及术后排尿的管理,是保证患者安全的有力措施,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椎动脉 肾动脉 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应用DCB治疗的症状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63.1±9.2)岁(范围:48~77岁)。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有19处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患者术前狭窄程度为75%(20%)[M(QR)],所有DCB均成功置入并实施扩张,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穿支血管闭塞所致后循环卒中。术后平均影像随访时间5.5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平均临床随访时间6.3个月,均无新发症状。结论对于症状性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DCB血管成形术相对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血管成形术,气囊 颅内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分析此类患者颈动脉硬化和动脉狭窄与血清尿酸水平之间具有的联系。 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这些患者全部为老年患者,分别对患者的动脉狭窄情况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情况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按照颈动脉 IMT 将所有患者分成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和内膜正常组以及狭窄组,并按照动脉狭窄将这些患者分为无狭窄组和狭窄组,对比患者 TC 、 UA 、 HDL-C 以及 TG 和 LDL-C 的浓度,针对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斑块组和内膜增厚组、内膜正常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冠心病与高血压患者的比例明显更高( P < 0.05 )。随着 IMT 的不断增加,患者血尿酸水平也会不断增加,此情况会导致颈动脉硬化几率增加。在血尿酸水平方面狭窄组的水平明显比无狭窄组增高很多,对于动脉狭窄来说,血尿酸水平高属于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其动脉狭窄、颈动脉硬化程度和高尿酸血症之间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此情况可以说明患者颈动脉的硬化程度可以通过血尿酸水平有效反应出来。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老年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性病变行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41例ICA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双侧ICA重度狭窄性病变,采用一侧CEA治疗。应用CT血管成像(CTA)评估手术前、后的前交通动脉(ACoA)和后交通动脉(PCoA)的开放情况。根据术后ACoA是否开放,分为ACoA开放组(简称开放组,15例)和ACoA未开放组(简称未开放组,26例)。通过经多普勒(TCD)和CT灌注成像(CTP)评估两组手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并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1)CTA显示的脑侧支循环变化情况:CEA后ACoA开放率明显增加[术前为4.9%(2/41),术后为36.6%(15/41)];手术侧PCoA均关闭[术前开放率为51.2%(21/41),术后为0%],非手术侧PCoA未改变[术前、后开放率均为46.3%(19/41)]。(2)TCD参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开放组和未开放组手术侧、开放组非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均升高(均P<0.05),但未开放组非手术侧MCA Vm、PI术前、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术侧MCA Vm、PI以及两组非手术侧MCA P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开放组非手术侧MCA Vm较未开放组明显升高(P<0.001)。(3)CTP参数变化情况: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手术侧、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均明显改善(均P<0.05),而未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组间比较,两组手术侧CTP各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开放组非手术侧CTP各参数较未开放组均改善(均P<0.05)。(4)临床转归:两组手术侧ICA所供应脑组织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均得以改善,而对于非手术侧ICA所供应脑组织区域的神经功能缺损,开放组改善比例高于未开放组(7/15对比5/26,P=0.024)。结论双侧ICA重度狭窄性病变行一侧CEA后,ACoA开放能同时改善非手术侧的脑灌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侧支循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复合手术在症状性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血管重建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治疗的症状性动脉长段闭塞患者5例,观察5例患者血管重建复合手术术前及术后神经系统评分,并评价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5例患者椎动脉均成功开通,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无新发卒中或出血事件。其中病例1、病例3采用椎动脉内膜剥脱结合Fogarty取栓导管取栓术,病例2、病例4、病例5采用椎动脉内膜剥脱结合远端支架成形术。病例4在术后30 d复查时出现术侧椎动脉闭塞,但患者无症状,未予干预。结论复合手术可能是药物治疗不佳的症状性动脉长段闭塞患者的一种可选的治疗方式,但术式以及支架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复合手术 颅外椎动脉 长段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内脑动脉狭窄的 TCD、 MRA检测结果。 方法: 对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6 月接受的 60 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进行 TCD、 MRA检测,检测后对数据资料分析和对比。 结果 : 对所有的案例实施 TCD 的检测,其中 60 例患者中,确诊患者 58 例,确诊几率是 96.7% 。其中 10 例是前交通开放。 MRA 结果分析可知, 60 例患者中,检测准确的患者是 57 例,准确几率是 95% 。 结论 :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狭窄的案例实施 TCD、 MRA进行检测,其诊断效果相对明显,属于无创性诊断模式,两者联合采用之后,准确几率更高,因此可实施和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狭窄 TCD MR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仅发生于少部分底骨折患者。由于底骨折所致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破裂,形成少量出血,易被忽视,血肿吸收后,血肿包膜形成假性动脉瘤瘤壁。假性动脉瘤缺乏真性动脉瘤壁结构,可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大,乃至破裂出血,并且多数是大出血,后果严重。其发病隐匿、易漏诊误诊。及时发现并通过支架将病变的血管隔绝于血流之外,借助支架修复血管是治疗的一种手段。笔者采用Willis支架隔绝受损破裂的颈内动脉壁或者其分支根部颈内动脉17例,探讨Willis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