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16和cyclinD2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卵巢颗粒细胞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观察组的p16和cyclinD2的表达,并与对照组的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中p16的表达率为13.3%,对照组为26.7%,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yclinD2的表达率为81.7%,对照组为38.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体卵巢颗粒细胞中p16的表达显著增加,cyclinD2的表达显著降低,这对卵巢颗粒细胞的检测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p16 cyclinD2 卵巢颗粒细胞瘤
  • 简介:摘要肾藏精,主生殖,生殖之精又受到肝脾肾三脏共同调节。我师认为精子、卵细胞及受精卵都应当列入生殖之精的范围,而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是体现人类生殖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着眼于ERK可以将不同受体介导的信息加以整合的功能,综述PKC-ERK1/2-cyclins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促进颗粒细胞增殖的机理及其中西医研究进展,初步探讨Apline在此通路中发挥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殖的关系并丰富“肾主生殖”理论,以期能为中西医生殖领域的治疗提供分子作用靶点。

  • 标签: Apelin PKC-ERK1/2信号通路 cyclins 细胞增殖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IGF-IRmRNA表达差异,探讨补肾活血方改善卵巢内分泌功能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参照相关筛查方法选择某医院临床确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患者64人,依据年龄和性别配对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分别予补肾活血方和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治疗一段时间,取卵日收集空腹静脉血和患者的卵泡液及卵丘颗粒细胞,检验其血清及卵泡液中IGF-I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对象血清中IGF-I含量差异不明显,而IGFBP-I含量差异明显;实验组小卵泡IGF-I和IGFBP-I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提高颗粒细胞IGF-1RmRNA的表达,改善颗粒细胞分泌功能,促进卵母细胞成熟,提高卵细胞质量,进而提高胚胎质量及临床妊娠率。这可能是补肾中药改善PCOS不孕患者结局的分子机制之一。

  • 标签: 补肾活血方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不孕症 IGF-1RmRNA
  • 简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中比较常见的排卵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在育龄期妇女中为5%~10%[1]。在PCOS的发病中,卵巢局部多因子调节系统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间隙连接蛋白43(Cx43)是在卵泡发育及成熟中卵巢组织表达最多的连接蛋白,对卵巢卵泡的发育发挥关键性作用。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大鼠 卵巢颗粒细胞 间隙连接蛋白 卵巢组织 贴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儿科门诊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诊断依据收治的25例患儿,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其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25例患儿外周血嗜酶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均大于1.5×109/L,为中重度嗜酶细胞增多,14例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经抗寄生虫治疗,疗效显著,2例患儿经肝大腹部超声和胸部检查提示双肺肺炎,高度怀疑为寄生虫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或恶性淋巴。结论既往有进食和皮下游走性包块有助于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可以导致显著的嗜酶细胞增多,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

  • 标签: 嗜酸粒细胞 外周血嗜酶细胞 寄生虫感染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45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及危险性。对所有患者作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检验,>0.5×109/L则确定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果出现HLA不全相合,是引发嗜酸性粒细胞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GVHD、II-IV度急GVHD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的危险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上升,患者生存率显著较未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上升者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较为常见并发症,与慢性GVHD、急性GVHD发生相关,也是对患者远期预后结局进行预测的主要指标。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NLR)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72例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细胞分类计数计算NLR,将53例NLR<3的患者列为低NLR组;19例NLR≥3的患者列为高NLR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高NLR组中浸润深度为T3、T4期患者的比例占89.47%,淋巴结转移中N1、N2、N3的比例占63.16%,远处转移中M1的比例为15.79%;低NLR组中浸润深度为T3、T4期患者的比例占77.36%,淋巴结转移中N1、N2、N3的比例占50.94%,远处转移中M1的比例为7.55%。由此,高NLR组中出现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例数明显高于低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NLR组和高NLR组的5年生存率(58.49%vs42.11%)及无病生存率(73.58%vs57.89%)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NLR可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胃癌 晚期 NLR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探究,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辅助性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资料分析到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占到9例(64.3%),腹泻占到6例(42.9%)患者体制减轻占到1例(7.1%)等.另外还有83.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通过血液检查及大便检查,对患者黏膜及黏膜下充血、浆细胞病变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探查,可见嗜酸粒细胞,临床上采用激素治疗,能够在1wk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且促进患者嗜酸粒细胞明显改善,但是患者并且会出现反复症状,一般在预后效果良好。结论临床实践证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过敏史对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有明显提示作用,经过常规血液检查、大便检查对嗜酸粒细胞的多少进行判断,除了药物治疗,临床上还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并且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嗜酸粒细胞,胃肠炎 临床 疗效
  • 简介:患者男,32岁,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2个月,最高体温39℃,咳嗽、咳痰,为黄色黏痰。外院按“肺炎冶给予“阿奇霉素冶治疗2周,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症状减轻。10d前再次出现发热,主要于下午及晚间出现,咳白色黏痰,无寒战、盗汗,使用“阿奇霉素冶体温控制不佳,于2014年3月5日收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病史;患者久居西安,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体检:体温37.3℃,脉搏102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13/78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01%,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六项未见异常,结核菌试验弱阳性,红细胞沉降率16mm/h,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呼吸道病毒抗体、EB-DNA、CMV-DNA、TB-DNA、斑点试验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重,右下肺可见淡薄的絮状模糊影(图1A﹚。胸部CT:右肺下叶背段见斑片状高密度渗出影﹙图1B﹚;40天复查CT示右肺下叶背段斑片状高密度影吸收,左肺下叶背段可见约31mm×32mm类圆形病灶,其内可见小的空洞影,边界不清,周围可见絮状渗出影,相邻胸膜增厚,胸膜腔少量积液﹙图1C、1D﹚;2个月后复查CT示示左肺病灶范围增大,约41mm×52mm,胸腔积液较前增多。患者俯卧位于CT检查床上,行经皮左肺病灶CT引导下穿刺活检(图1E)。病理检查:肺组织慢性炎伴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1F)。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CT诊断 慢性炎 粒细胞性 肺炎 西安交通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多形性黄色型星形细胞(pleomorphicxanthoastrocytoma,PXA)的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左侧海马脑PXA进行头颅MRI检查、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头颅MRI在左侧海马发现直径约0.8mm的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部分囊影呈现高信号,边界不清楚,未见明显占位效应。其余脑组织的信号均匀,异常信号影未见。光镜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含较多砂粒体、似黄色样,与正常脑实质的界限欠清,细胞形态多样,由梭形、单核样及椭圆形等形态细胞组成,多核细胞也散在可见,细胞胞浆有的含脂滴,细胞间质可见嗜酸性颗粒小体,灶区附近可见散在淋巴粒细胞浸润。对PXA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特染发现,肿瘤细胞表达中GFAP、CD34、S-100、Vimenin为阳性,EMA、CD163、NF、NeuN染色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小于2%;对其进行网状纤维染色,可发现网状纤维网将细胞分割包绕于其中。结论:脑PXA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特征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脑多形性 黄色 星形细胞瘤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82例,分为急性加重期组(n=48)和稳定期组(n=34),选取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各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淋巴细胞计数(LC)、C反应蛋白(CRP)、IL-10、住院天数,随访并比较NLR高低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稳定期组的WBC、NC、NLR、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期组进一步升高(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经过一定时间治疗进入稳定期后,WBC、NC、NLR和CRP水平降低,与急性期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NLR高患者住院天数增加,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NLR低患者(P<0.05)。结论NLR可以作为COPD病程变化及患者预后的指标。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病程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