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6例食管癌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减压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食管癌患者,管状胃代食管术治疗效果优于全胃代食管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可靠,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食管癌 管状胃代食管术 全胃代食管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食管癌患者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数据,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有28例,对照组接受全胃代食管术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对比分析分组干预后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较于全胃代食管术,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管状胃代食管术 全胃代食管术 食管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潘立酮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疗效。方法回顾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接受医治的73例支气管哮喘并胃食管反流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医治方法的不同,分设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行多潘立酮联合奥美拉唑医治,研究组行多潘立酮联合埃索美拉唑医治,比对两组肺功能及医治前后GERD症状与哮喘症状评分。结果医治前两组GERD症状与哮喘症状评分对比(P>0.05),医治后研究组肺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ERD症状与哮喘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并胃食管反流患者行潘立酮联合埃索美拉唑医治可改善临床症状与肺部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多潘立酮 埃索美拉唑 支气管哮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本课题组发明的新型双盘状消化道瘘封堵器(以下简称封堵器)治疗难治性气管食管瘘(TEF)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封堵器治疗的10例难治性TEF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瘘口直径等,分析封堵器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封堵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瘘口封堵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患者术后1、3个月与术前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体重指数以评估疗效。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0例TEF患者中,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范围)为64.5岁(49.0~78.0岁),体重指数为(18.0±2.5) kg/m2,瘘口直径为(1.2±0.6) cm。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封堵器置入术,封堵时间(范围)为(17.6±7.8) min(7.0~30.0 min),术中有2例少量出血,术后无患者出血,术后住院时间(范围)为(5.9±4.0) d(1.0~12.0 d)。10例TEF患者中,5例瘘口完全封堵,4例部分封堵,1例无效封堵,封堵有效率为9/10。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9例患者进食呛咳症状明显好转,1例患者经更换不同尺寸封堵器(腰部直径为12 mm更换为15 mm)后呛咳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8例患者封堵器在正确位置;1例患者出现封堵器移位,取出封堵器并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例患者因食管癌复发死亡。10例TEF患者术后3个月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1、3个月的体重指数均高于术前[(70.0±34.0)分比(46.0±10.7)分,(19.32±2.59)、(19.73±2.92) kg/m2比(18.03±2.50) k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2.37、-2.82,均P<0.05)。结论临床应用封堵器治疗难治性TEF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气管食管瘘 新发明 消化道瘘封堵器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总结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喉返神经修复及气管切开术后合并食管瘘的护理。在做好患者术前准备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变化,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进行个性化人工气道及伤口管理,预防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全程给予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经过1个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喉返神经修复 气管切开 食管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胃代食管和管状胃代食管术对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以及 管状胃的吻合位置和宽度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方式)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吻合方式),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并分析管状胃代食管吻合的位置和宽度对该症状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 5 min酸反流次数及24 h酸反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2.5 ± 1.7)次比(6.2 ± 2.1)次、(17.3 ± 8.8)次比(31.5 ± 7.9)次],而pH值<4总时间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5.3 ± 30.1)min比(118.2 ± 32.6)min、(22.4 ± 6.8)min比(31.8 ± 7.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9 ± 4.6)分比(13.8 ± 4.1)分、6.7%(3/45)比23.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手术位置和宽度所分为的四个亚组中,颈部吻合+宽度<3 cm亚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pH值<4累积时间及反流症状次数最低,该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性反应分级最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式较全胃吻合更加有效地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且用颈部吻合+管状胃宽度小于3 cm的管状胃宽度及吻合方式抗胃食管反流症最佳。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胃代食管和管状胃代食管术对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影响,以及 管状胃的吻合位置和宽度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8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方式)和对照组(全胃代食管吻合方式),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并分析管状胃代食管吻合的位置和宽度对该症状的影响。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 5 min酸反流次数及24 h酸反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2.5 ± 1.7)次比(6.2 ± 2.1)次、(17.3 ± 8.8)次比(31.5 ± 7.9)次],而pH值<4总时间及最长酸反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85.3 ± 30.1)min比(118.2 ± 32.6)min、(22.4 ± 6.8)min比(31.8 ± 7.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9 ± 4.6)分比(13.8 ± 4.1)分、6.7%(3/45)比23.3%(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按手术位置和宽度所分为的四个亚组中,颈部吻合+宽度<3 cm亚组患者的反流症状发生率、pH值<4累积时间及反流症状次数最低,该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性反应分级最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式较全胃吻合更加有效地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的发生率,且用颈部吻合+管状胃宽度小于3 cm的管状胃宽度及吻合方式抗胃食管反流症最佳。

  • 标签: 食管肿瘤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胃食管连接部(EGJ)屏障功能、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和激发试验的差异,分析GERD和食管功能性疾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00例有GERD典型症状的患者,按照罗马Ⅳ标准和里昂共识,结合内镜检查、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GERD组(32例)、反流高敏感(RH)组(33例)和功能性胃灼热(FH)组(35例)。根据HRM检测结果,分析各组患者间食管动力学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GERD组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低于FH组[(19.37±7.92) mmHg比(25.35±12.38) mmHg(1 mmHg=0.133 kPa)],GERD组和RH组的EGJ收缩积分低于FH组[(20.84±21.52) mmHg·cm、(20.72±19.35) mmHg·cm比(35.93±36.82) mmHg·cm],GERD组的远端收缩积分水平低于FH组和RH组[(802.35±496.86) mmHg·s·cm比(1 316.84±853.92) mmHg·s·cm、(1 141.65±607.93) mmHg·s·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7、-2.069、-2.149、-3.045、-2.467,P均<0.05)。3组患者均无主要蠕动异常,GERD组的无效食管蠕动发生率高于RH组和FH组[62.5%(20/32)比39.4%(13/33)、25.7%(9/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9.214,P均<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食管动力异常,主要表现为LES静息压降低、EGJ屏障功能下降、食管体部轻微蠕动异常等;食管RH患者也存在EGJ屏障功能下降。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功能性胃灼热 反流高敏感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 里昂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后食管穿孔的诊治体会。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中心共行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1 659次,其中4例发生食管穿孔,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导致食管穿孔的发生率为0.24%(4/1 659)。4例患儿均为男性,食管狭窄的病因分别为2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食管烧伤。术中均采用导丝导引的三级球囊进行食管狭窄段的扩张操作(在胃镜直视下将球囊通过活检通道放置于食管狭窄处,往球囊内注水并维持不同的压力即可产生不同的直径);行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的次数范围为1~12次,平均次数为5次;食管穿孔发生的年龄为8个月至2岁11个月。4例患儿中,2例患儿在食管扩张术中发现右侧大量气胸,1例患儿在术中可见胃镜进入胸腔,1例患儿于术后第二天因呼吸困难、发热及左侧气胸,均初步诊断为食管穿孔;3例在24 h内诊断,1例在48 h内获得诊断;2例选择保守治疗,2例选择胸腔镜修补食管穿孔;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在食管狭窄上段放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且放置胃管。结果3例患儿经过3 d的治疗后体温完全正常,治疗后7~11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治疗后7~13 d恢复经口喂养,治疗后10~14 d出院;1例患儿经保守治疗19 d后体温才完全恢复正常,治疗后23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仍提示食管漏,治疗后30 d行食管造影检查提示存在气管食管瘘并开始经空肠喂养,治疗43 d后出院。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范围为6~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5个月);其中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14次,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无进食呛咳及进食困难;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5次后出现呛咳表现,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并行胸腔镜手术修补,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1例患儿因发展为长段型食管狭窄,目前经胃管喂养,需行食管替代治疗;1例患儿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行胸腔镜手术修补后,可正常经口喂养。结论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后发生食管穿孔较为罕见,需要及时诊治,并根据胸腔污染、全身感染及内循环是否稳定而选择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穿孔 胃镜
  • 简介:摘要食管pH-阻抗监测可以反映食管反流物的性质、酸度及方向、症状与反流的关系等,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提供综合评估。常规食管pH-阻抗监测参数包括酸暴露时间、反流次数、酸暴露百分比及反流-症状相关性等。近年来提出的食管阻抗新参数包括基线阻抗、反流后吞咽诱发的蠕动波、平均夜间基线阻抗及黏膜阻抗等,为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及疗效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本文将对这些新的阻抗监测参数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pH-阻抗监测 食管基线阻抗
  • 简介:目的探讨可降解镁合金食管支架在食管狭窄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兔食管狭窄动物模型。采用球囊导管扩张法将镁合金食管支架置于实验兔食管狭窄处,评估兔精神、行为和进食变化,生理、生化和病理改变,以及食管狭窄改善情况。结果采用NaOH化学烧灼法成功制作兔食管狭窄动物模型,并在4只实验兔的食管狭窄处放置镁合金食管支架,观察期满时(支架放置后12周)发现有3只实验兔体内有支架放射标记残留。食管支架放置后,实验兔精神、行为未见明显异常;兔进食情况明显改善;兔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食管黏膜完整,黏膜下层可见炎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肝肾未见明显病理性损伤改变。结论可降解镁合金食管支架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经初步动物实验证实,该支架在治疗兔食管狭窄方面效果良好,具有很大的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食管 支架 食管狭窄 动物 实验
  • 简介:摘要探讨食管悬吊法在胸腔镜治疗食管闭锁合并食管气管瘘一期食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们对30例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患儿进行胸腔镜矫治手术。按照手术时间将患儿分为2组:(1)常规组(A组,13例),采用常规一期食管吻合术,食管两端间断缝合进行吻合,未行食管悬吊;(2)食管的两端留置牵引线进行食管悬吊,食管一期吻合术采用后壁间断缝合,前壁连续锁边缝合组(B组,17例),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患儿年龄、体质量、手术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165~210 min,平均(188.1±16.0)min;B组手术时间120~170 min,平均(146.5±14.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少,两组均无术中输血者,无手术相关的特殊并发症。A组有3例并发吻合口漏,2例采用保守治疗获愈,1例行胸腔镜吻合口漏修补术;B组有2例并发轻度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获愈(P>0.05)。两组各有3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需进行食管扩张(P>0.05)。食管悬吊及一期吻合术改良方法成功减少了食管吻合的技术难度,减少了胸腔镜治疗食管闭锁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吻合口漏的机会,降低患儿的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胸腔镜食管闭锁矫治技术的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应用食管断端及胃舌形切口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将中、下段食管切除,然后把胃提入胸腔并把胃固定干食管的后方,在胃顶下方3cm处的前壁以及食管断端后壁作舌形切除造口,采用单层、宽边吻合术。结果全部病例吻合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进食通畅,远期吻合口无狭窄,无返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结论管形胃悬吊于食管吻合口的上方,可避免张力性吻合口瘘。舌形切除单层宽边吻合口的形态与传统吻合手法不同,能够减少环形狭窄,且在胃顶下方前壁处吻合具有很好的抗返流作用。

  • 标签: 食管癌 吻合术 技术改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管状胃代替食管食管癌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106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接受食管切除术,其中管状胃组50例行管状胃代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对照纽56例采用传统胃代食管行弓上吻合。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第1周、第2周、第4周检查肺功能。结果106例患者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7%。术后第1周两组的呼吸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周和第4周管状胃组通气功能指标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相比传统胃代食管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影响较小。

  • 标签: 食管癌 食管切除术 管状胃 肺功能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肿瘤发生在食管-胃连接部,位于黏膜下层。组织学形态表现为含双层上皮细胞的导管,呈腺丛状、囊状分布。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成多层,形成乳头状、微腺体状结构。瘤细胞温和/或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内淋巴组织丰富,见淋巴滤泡形成。病理医师可能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左胸颈两切口、经食管床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治疗上段食管癌的近远期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间采用左胸颈两切口治疗中、上段食管癌8例,观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伴发症、切缘情况及术后1、3年生存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无吻合口出血、声音嘶哑及乳糜胸发生,无切缘阳性发生。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87.5%(7/8)。结论经左开胸并左颈部两切口具有比三切口创伤小,肿瘤切除率高,术野暴露充分,吻合确切可靠,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不占胸腔容积,对呼吸功能影响小等优点,是目前上段食管癌较理想的术式。

  • 标签: 食管癌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
  • 简介:目的总结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不同吻合方式的效果比较。方法对210例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的食管癌患者采用器械吻合(68例)和手工吻合器(142例)的各项手术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吻合时间的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手术出血量以及吻合口漏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工吻合组发生3例吻合口漏,器械吻合组未发生,手术可能与器械吻合组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关。结论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治疗食管上段癌时使用器械吻合效果满意,可以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手术时间,对患者有益,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手工吻合在经济学上占优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 胃食管吻合 器械吻合 手工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对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手术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采用X线进行监测,对21例患者经口腔实施食管支架手术,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1例患者安全完成手术,其中1例经治疗后2个月支架出现移位状况,1例经治疗后9个月出现支架堵塞状况。经治疗后21例患者的临床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结论对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临床、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制定相应的术前护理,并对术后症状进行有效护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效延长了其寿命。

  • 标签: 晚期 食管癌 支架置入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