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二)、婚姻的伦理性婚姻的伦理方面在于双方意识到这个统一是实体性的目的,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又因为婚姻是伦理性的东西

  • 标签: 中国普通家庭 家庭中国 普通家庭观念
  • 简介:作为认识论的重要范畴,'真理'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文从黑格辩证法的角度对真理的属性和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同时,也分析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黑格真理观的批判和吸收.对真理问题的说明在很大意义上能够帮助我们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判断.

  • 标签: 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 吸收 批判 黑格尔辩证法 重要范畴
  • 简介:黑格是古典哲学家中辩证法之集大成者,他从唯心主义角度出发,第一个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辨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马克思对黑格辩证法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将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引入了辩证法的新视野,使实践与辩证法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 实践 改造
  • 简介: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与理解,需要透过“中国形象”外在的现象去探寻“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国形象”是黑格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这个地处遥远的东方帝国进行了现象学层面的解读,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梦”的一种尝试性理解.尽管从根本上看,这一带有傲慢与偏见的“虚幻的乌托邦”的指认充满了想象与象征的意味,是一种帝国主义或种族主义文化逻辑的表达.但是传统旧梦的破碎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孕育与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反思资源.

  • 标签: “中国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想象逻辑
  • 简介:《安提戈涅》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也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话语元素。在《精神现象学》《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黑格和施蒂纳将《安提戈涅》作为理论架构的要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此进行了总评和阐发。黑格与施蒂纳在《安提戈涅》中的张力,意味着历史、价值、文化如何进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因而,表面上马克思谨慎赞同黑格的对象化处理方式,但施蒂纳的《安提戈涅》阐述中蕴含了更具突破性的现代性意蕴,直接改变了马克思的思维轨迹。文章通过分析三者在《安提戈涅》问题中的思想纠葛,厘清马克思对两人的真正判定,一探马克思向现代性语境中虚无主义问题的转向。

  • 标签: 《安提戈涅》 现代性 悲剧 马克思 施蒂纳
  • 简介:黑格是西方近代最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论者。对其在西方哲学史美学中的崇高地位,很少有人会表示否认,但黑格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的认识、评判,在许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人那里,得到的主要是否定和蔑视。本文对黑格的中国文化观进行了概述并对其中国文化观的成因进行了辨析,从而使我们能更清晰更客观地理解黑格的中国文化观。

  • 标签: 民族史诗 中国文化观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对于黑格来说,历史无非就是人类追求承认的欲望之战上演的舞台。这个“战争”发展到现代社会就只剩下了欲望在统治着。田纳西.维廉姆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展示了女主角布兰奇.迪布瓦和他人之间的欲望之争,以及这种欲望之争是如何重建了一个以动物性欲望为主导、却失去了超越性意义的“新世界”的。布兰奇就像可怜的唐吉诃德,为了她那个“温柔”而又“温情”的浪漫世界的梦想而绝望地抗争着,这是一出“悲—喜剧”。

  • 标签: 黑格尔 欲望之战(争) 布兰奇.迪布瓦 唐吉诃德 悲—喜剧
  • 简介:本文试图回到基督教思想批判的角度来审视马克思和黑格的关系。从马克思家庭环境以及马克思青年时代在青年黑格学派的活动出发,通过基督教思想批判的视角,来重新反思马克思和黑格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马克思基于无神论的立场,对基督教思想的批判中。当然,这种关系缺少足够的直接的文本材料来直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关系不存在,只是较为隐秘而已。如果从一个宏观的、系统的视角,不仅来审视马克思的著作体系,而且来审视黑格的著作体系,那么还是可以将其把握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基督教 思想 批判
  • 简介:黑格的《精神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它所阐明的精神运动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毋宁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精神表征,由此这种生命向度在其构筑的精神体系之中成为内在的伦理价值旨趣。在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语境下阐释《精神现象学》的生命向度,指明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可为当下生命伦理精神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哲学基础和精神质料。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生命伦理学 生命 向度
  • 简介:黑格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一、温克尔曼的影响黑格是艺术史之父,至少是我一贯理解的艺术史之父.儿子造老子的反,我们对此已习以为常.依据心理学家的说法,他们造反的原因是希望而且感到有必要摆脱父权绝对专制.我一直认为,艺术史也应该摆脱黑格的权威.不过,我坚信,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他的强大影响,才能做到这一点.

  • 标签: 黑格尔 应该 绝对 老子 心理学家 美学
  • 简介:黑格关于自我意识的现象学叙述始终是以其思辨逻辑作为根据的。这个逻辑就是从抽象同一到差别再到真的同一的内在的必然进程。欲望的自我意识恰恰处于这个进程的第一阶段。基于其必然性,黑格以同一性为整个自我意识奠基,自我意识其后的进展都是同一性自身演证的结果。于是,抽象同一性即自我=自我的表达式终将演化为自我=非我的表达式,它们构成了欲望的自我意识的根据。

  • 标签: 自我=自我 自我=非我 欲望的自我意识
  • 简介:对于黑格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三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卢卡奇则从黑格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论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论》的理解。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逻辑学 哲学笔记 实证性
  • 简介:强调关注和研究“过程”意味着西方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的根本转变。对黑格、马克思和怀特海的过程思想特征的概括和比较表明,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所具有的根本缺陷及其巨大惯性,是当代西方的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的最主要根源之一。只有运用扬弃了“过程”思想的“社会个体生成论”,才可能克服这种根本缺陷及其惯性,并找到彻底解决这种冲突的现实有效的途径。

  • 标签: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 过程思想及其特征 西方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 社会个体生成论
  • 简介:在康德之后的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黑格的“历史哲学”和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黑格的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的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而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的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的《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一文中对“启蒙”观念的批判和对“德政”的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对“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对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的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一种作为黑格辩证法残留物的分娩式论题,即(历史)问题的发展会为自身带来解答。但这种分娩式观念是错误的,而且它实际上取消了历史和革命主体在面对现实问题和革命形势时进行选择的主动性。因而,社会主义不仅应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运动和这种运动的理论表现,更是一种应该有所选择和追求的价值理想。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 分娩式论题 社会主义
  • 简介:作为市民社会的典型意识形态,黑格哲学有两重意境,一般唯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这使它成为显性的概念拜物教与隐性的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耦合体。马克思对黑格的超越不能只在一重意境中进行,必须同时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物化意识,既要反对概念拜物教,又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对黑格的超越是全面、深刻、总体性的超越。既要超越哲学,又要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质在于改变世界。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超越 市民社会 概念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
  • 简介:洛克首次将财产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并通过自然和自然理性来论证其合法性。这一论证模式意味着,财产权是一种天赋权利,它的合法性是不言自明的。与洛克不同,黑格从理性哲学的原则出发,将财产权看作是自由意志的一种定在形式,因而,财产权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而且,因为财产权只是最初的一种定在形式,所以它必定在更高的定在中被扬弃掉。关于财产权的这一理解,既肯定了财产权的合法性,又强调了这一合法性的限度。

  • 标签: 黑格尔 自由 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