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曾被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黑格之前的近代哲学已经在不同路径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它们都没能真正确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黑格哲学继承了这一学术任务,通过认识客观思想、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并宣告了这一问题在近代哲学路径上的终结。黑格的方法也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以"实践"这一中介形式实现了思有同一。近代哲学以来的解决思有同一问题的不同路径,反映了不同哲学体系的视阈转换。

  • 标签: 思维 存在 同一性 客观思想 绝对精神
  • 简介:黑格将'行为'界定为主观、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即'行为'应当是'有意'的。受此影响,刑法学界的黑格学派将行为表述为'具备责任能力的人在意志支配下实施的举动'。这种行为论在促进间接正犯论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处罚的漏洞'。李斯特以降的行为论实际上都是在坚持'有意性'的同时修正黑格学派行为论。但在说明过失犯以及不作为犯的'有意性'方面,各种行为论都遭遇了不同方式的困境,也都在谋求某种方式的突破。近年来兴起的'否定的行为概念'('个人的回避可能性论')试图以'回避可能性'取代'有意性'来说明行为的本质属性。虽然该理论尚未成为德日刑法学的通说,但在统合作为与不作为,说明过失犯的行为性等方面,该理论已经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 标签: 行为论 有意性 否定的行为概念 个人的回避可能性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黑格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形态,黑格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即真正意义的哲学的各种规定,的统一就使黑格哲学变成了一种绝对精神的

  • 标签: 出现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可能 科学出现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作为科学出现和存在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也是作为《形而上学》哲学发展的内在必然

  • 标签: 出现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可能 科学出现
  • 简介:作为科学出现和存在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也是作为《形而上学》哲学发展的内在必然

  • 标签: 出现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可能 科学出现
  • 简介:黑格通过对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论的批判和改造,完成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哲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基础是他洞见到自然法理论赖以成立的抽象的人性概念无法为哲学提供坚实基础,为此,他用更加具体、真实的伦理取而代之,作为哲学的基础。其后,他在重新接纳现代个体精神的前提下,一方面将自然法理论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提出独特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克服自然法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伦理的基袖上对国家进行重构。结果,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遂取代了自然法理论的法律和道德的分离,成为其后法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标签: 黑格尔 自然法理论 伦理 市民社会 国家
  • 简介:<正>(四)《论犹太人问题》1843—1844年,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对青年黑格派进行了公开批判。马克思认为,批判青年黑格派,也是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1844年初,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批判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 标签: 青年黑格尔派 资产阶级 宗教 无产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 超实
  • 简介:马克思对黑格辩证法的“颠倒”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疑难。通过借鉴海德格关于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来类比马克思对黑格辩证法的颠倒,有助于我们达到对“颠倒之谜”的本质性理解:对黑格辩证法的“颠倒”绝不是简单的翻转和剥离,而是从黑格辩证法中转向出来。马克思是通过穿越黑格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退回’’到对象实际的此岸世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从而达到这一转向的。沿着这一理论路径,马克思破除了黑格辩证法的“神秘化”,最终确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黑格尔辩证法 颠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幻象 柏拉图主义
  • 简介:黑格把音乐理解为主体性的艺术,其标志是外在性向内在性的过渡,而主体性在这里意味着广义的意识或者内心生活。意蕴(内容)直接由声音表达出来,而人的声音最直接地昭示灵魂,它借助文辞而不依赖文辞。罗西尼的歌剧音乐启发了黑格对音乐艺术的思考,罗西尼重视音乐的独立性,重视歌唱家的创造性,歌声作为内在性的直接表达呈现了音乐的高峰,而这是当时的德国音乐无法企及的。

  • 标签: 声音 内在性 歌唱家 创作过程
  • 简介:读《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美学思想引论》范军邱紫华同志的《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美学思想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引论》),是一部系统研究黑格美学思想的力著。作者在前,人和当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黑格美...

  • 标签: 黑格尔美学思想 自由的艺术 黑格尔哲学 美学体系 美学范畴 哲学体系
  • 简介:<正>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并顺理成章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应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黑格美学。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长期以来对黑格美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说是汗牛充栋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我

  • 标签: 黑格尔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艺术表现 马克思主义美学 浪漫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
  • 简介:摘要:黑格哲学思想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第一次把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看作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是仅仅采取一种思辨的形式,缺乏现实意义,不可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合理继承黑格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实现了黑格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彻底转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辩证法 形而上学 马克思 黑格尔
  • 简介:马克思对黑格哲学绝对方法的批评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悖论.马克思不赞同黑格脱离现实生活的唯心论的'运动的抽象',但并不反对哲学本体论上的辩证方法的'抽象'.马克思哲学反对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但又确认范畴在形成理论科学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立场,既是生活的、历史的,又是抽象的和超验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绝对方法 运动的抽象 辩证法 范畴
  • 简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集中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黑格哲学的评价。在这其中,超出以往学术界强调马克思对黑格的'否定性批判关系',恩格斯似乎更加注重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哲学的'肯定性继承关系'。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对黑格'国家哲学'潜隐着的革命性观念的肯定性继承;马克思对黑格'概念辩证法'中隐匿着的现实基础的肯定性继承;马克思对黑格'哲学原理'中隐匿的理想国蓝图的肯定性继承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肯定性继承关系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的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的“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的,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的自由”的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的五个问题的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黑格的美学观来自于他的艺术观,他的艺术观又来自于他的艺术类型观和艺术史观。他的艺术类型观违背了他的逻辑原则,他的艺术史观又不符合艺术史的历史实践,因此他的关学观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黑格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种智性直观的思想,这种认识能力能够产生一种普遍表象。我们认为,这种普遍表象实际上就是处于直观状态的理念,这意味着理念可以借助于直观直接显现出来。由此出发,就可以把黑格的命题改写为“美是理念的直观显现”。由于艺术是直观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成了把握真理的根本方式,黑格哲学取代艺术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 标签: 理念 智性直观 艺术终结论
  •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正确的认识认为就是真理,而黑格在中,通过分析真理的全面性,真理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以及分析真理与正确的划分,告诉了我们正确的认识未必就是真理.

  • 标签: 正确 真理 全面性 过程 划分
  • 简介:近代自然论者所建构的契约式法理国家,相当于黑格所说的市民社会层次,即通过强制的和统一的司法体系或公共权威为所有个人的各种特殊性需要和主观性自由,提供一个不受阻碍的、和平安全的外部秩序。黑格的现代伦理国家,则主张在保护所有个人的特殊性和主观性自由无阻碍实现的同时,关注法律保障或法律禁止之外的无故意或偶然性侵害、压迫与危险,实现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真正将人类自由本质实现为在必然性意义上的"是",而不是在偶然性和可能性意义上的"是"。

  • 标签: 黑格尔 伦理国家 自由 市民社会 契约 法理国家
  • 简介:黑格思辨理性观念的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自觉地对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的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的"哲学的需要"。黑格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的"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中的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的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的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的、统一"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的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
  • 简介:摘要黑格眼中的西方市民社会,具有“精神动物”的特征。一是市民社会作为家庭和国家的否定中项而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是市民社会将个人的“需要体系”凝聚为社会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引申出国家作为伦理实体存在的逻辑。三是市民社会有三个构成“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四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构建的国家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时也导致第五个特征,即西方市民社会存在种种危机,难以克服。黑格的市民社会生成逻辑及其特征,为我们研究西方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 标签: 市民社会 伦理 理性